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盘锦市 > 市政府文件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市政府文件
发文机关: 盘锦市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盘政发〔2016〕12号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盘锦行动纲要的通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6-04-12
主 题 词:

盘政发〔2016〕12号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盘锦行动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04-12 浏览次数:2158

各县、区人民政府,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中国制造2025盘锦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盘锦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5日    

 

中国制造2025盘锦行动纲要

    按照国家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总体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我市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进程,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力争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以全面落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和推进“四个着力”“1+5”实施意见为总揽,以盘锦制造业在世界大的产业结构中拥有一席之地为目标,在实施《盘锦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盘锦市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规划纲要》、《盘锦市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结合我市实际,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动我市制造业快速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利用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努力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

    2.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区域协同、产业协同、转型与升级协同、大中小企业协同,统筹制造业优化升级与城市功能定位及城市承载力的关系、与辽东湾新区建设的关系、与各县区定位及发展阶段的关系、与保障城镇运行和民生需求的关系、与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关系。

    3.坚持绿色发展。突出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广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强自主品牌培育,改善和提升工业整体素质,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坚持开放发展。把全方位开放合作作为培育制造业增长点的最直接抓手,主动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坚持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提升我市制造业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5.坚持共享发展。更关注有质量的发展,更关注与人民生活、企业发展实际感受相关的发展,确保制造业优化升级与盘锦城市功能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呼应,促进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的早日完成,使服务城市功能和市民生活成为我市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我市制造业逐步实现向高端、高新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发展格局,各项指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020年和2025年制造强市建设主要指标

类  别

指  标

2020

2025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26

1.68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0.14

0.22

质量效益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4.5

85.5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率(%)

8

10

结构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12

20

化工产品精细化率(%)

35

40

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重(%)

30

50

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60

70

两化融合

宽带普及率(%)

97

100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80

90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55

70

绿色发展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

12

1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                      

10

9.5


    二、重点领域

    结合盘锦产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趋势,突出产业导向和技术的先进性,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攻坚战略,持续做强做优主导产业,迅速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盘锦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重点发展两大主导产业

    1.特色装备制造

    以辽东湾新区、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洼临港经济区为依托,积极发展铝合金制品产业,鼓励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向服务型生产转变,加快能源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建设国内领先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基础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特色装备制造业重要的研发、示范和高端制造基地。

    石油装备。依托辽河重工、天意石油装备等重点企业,在优势产品基础上,重点发展高端石油钻机、顶驱、旋转导向钻井系统、钻井工具、测井设备、录井设备、油田特种车辆等石油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华油国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续抽油杆、天安电气高中低压输变电设备及复合电机等项目,重点发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续抽油杆、抽油机专用减速机和永磁复合电机以及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环保设备。

    天然气装备。依托奥德燃气、昆仑能源等重点企业,培育壮大天然气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天然气液化设备、再气化设备、净化设备、储运设备、燃气设备等产品。

    海工配套装备。依托辽河重工、陆海研究院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船、油船、海洋工程船、调查船及辅助船;平台升降系统、平台锁紧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超深水钻机模块和水下采油树等海工配套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新型海工产品研发、海工核心部件国产化制造、石油钻采设备与海洋工程技术服务和游艇设计、建造、服务产业化项目。

    石化装备。围绕兵器集团辽宁华锦石化改扩建等重大石化及精细化工项目建设,依托发能机械、中天容器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效新型反应器、大型塔器、板式换热器、高压换热器等化工装备以及关键阀门、泵、控制仪器仪表等各种易损耗配套设备;主蒸汽管道、低温再热蒸汽管道、高温再热蒸汽管道及高压给水管道等。

    铝合金制品。充分利用忠旺铝业的原材料和市场优势,向下游高端产业延伸,打造环渤海区域独具特色的铝合金制品制造基地。培育发展高档铝合金门窗,铝木复合型材,动车组车体结构面板、门窗以及车内装饰,轿车热交换系统管路、保险杠,铝合金模具等铝型材制品。培育发展家用和容器铝箔,药用泡罩包装材料,铝塑复合袋,电力和电子电容器等带箔材制品;汽车空调器、中冷器、油冷器、暖风机及空分设备、电器元件散热器等钎焊式热交换器,饮料罐、啤酒桶、防盗盖等铝合金包装,PS、CTP等印刷版基,铝合金机箱,台式机硬盘用基片铝基片,建筑结构板等板带箔下游制品。

    2.石化及精细化工

    围绕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空间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运输半径、消费市场等因素,以辽东湾新区、盘锦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盘锦高新区石化园区和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

    石油加工。立足现有炼油装置,依托重大改扩建和新建项目,不断提高对资源和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优先做好炼化企业一体化优化;大力开发和应用各种新型节能技术,使炼油工业自身的能源消耗和加工损耗显著降低,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依托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规划新建的1500 万吨/年炼油装置、华锦现有基地原料工程优化升级改造项目规划将炼油装置规模由600万吨/年改扩建到1000 万吨/年、盘锦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700万吨/年原油加工装置,在现有炼油能力基础上,上大压小,逐渐实现炼油装置大型化。为中下游石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烯烃、芳烃资源。

    基本有机化工。在石脑油制烯烃、芳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烷烃脱氢制烯烃产业,加快芳烃、醇、醚、酚、醛、酮、酸、酯等大型基本有机化工装置建设,建设世界级的基本有机化学品生产基地。

    依托华锦集团100万吨/年乙烯装置、14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PX),重点向下游发展乙烯-苯乙烯-ABS、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丙烯-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丙烯-丁/辛醇-丙烯酸酯、丙烯-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聚氨酯、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六大产业链。

    合成材料。充分利用乙烯、丙烯、碳四、苯乙烯、芳烃等原料,积极发展特种工程塑料、特种纤维和小批量、多品种、多用途、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卤化)丁基橡胶、聚醚醚酮(PEEK)、芳纶、碳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PC)等,打造世界重要的合成高分子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总投资200亿元的和运新材料合成橡胶产业园等项目,重点发展LPG-异丁烯-高纯异丁烯-(卤化)丁基橡胶、LPG-异丁烯-高纯异丁烯-异戊二烯-异戊橡胶产业链。

    依托总投资3亿元的江苏国正高碳复合材料等项目,重点发展高碳复合材料。

    精细化学品。以精细化发展为目标,在传统精细化工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传统精细化工产业以涂料、橡塑助剂、粘合剂和工业催化剂为重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功能性新品种。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以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采油助剂、水飞蓟和淀粉、纤维素衍生物的应用开发为核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食品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剂、油田化学品、造纸化学品、胶黏剂、气雾剂以及军工化学品等新领域。

    依托总投资180亿元的长春集团盘锦化工基地项目,发展丙烯-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丙烯-异丙苯-苯酚/丙酮-双酚A、丙烯-丙烯醇-1,4丁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三条产业链。依托盘锦天源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水飞蓟医药保健品、水飞蓟油、水飞蓟蛋白等产品,构建水飞蓟加工全产业链条。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1.新材料

    在现有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上,引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碳素材料、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绿色建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业。

    先进高分子材料。依托和运新材料合成橡胶等项目,做大做强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异戊橡胶、乙丙橡胶及专用助剂等特种橡胶产品,积极发展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醚和聚苯硫醚以及特种环氧树脂等工程塑料产品。培育发展电池隔膜、光学功能薄膜、特种分离膜及组件、环境友好型涂料以及功能性化学品等产品。

    铝合金材料。依托忠旺铝业80万吨/年挤压型材、200万吨/年高纯铝、120万吨/年铝板带箔项目,培育发展建筑、高速铁路、乘用车等领域专用铝型材,船舶用铝合金薄板、厚板、型材、整体挤压壁板和管材,磁悬浮体材料,铝、空气电池等能源领域电极电位材料,铝硅镁钛合金等功能合金、铸造合金、变形合金,汽车结构件,铝合金厚板及中厚板等。

    高性能复合材料。依托国正高碳复合材料等项目,培育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提高树脂性能。推进纤维增强技术在能源装备基础材料领域的应用。

    纳米材料。加强纳米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石墨烯等材料,积极推进纳米材料在各领域的研究应用。

    2.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兴隆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辽东湾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等优势科技教育资源,加速布局完善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创新中心等科技企业研发服务体系,依托中科曙光计算机等知名企业,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外设产业;依托中蓝电子等特色企业,培育发展电子元器件、智能手机配件等产业。依托东华网络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培育发展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高端软件和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新兴网络信息服务业。

    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IC封装、设计、制造及相关产业,安全芯片设计、制造等,包括智能家电控制器、智能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家电产品中配套控制电路部件、基于RFID的电子标签产品、新型显示器件等。

    应用电子产业。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市场巨大,技术成熟的产品作为切入点,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应用电子产品发展。重点推进汽车电子技术和产品,包括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及设备、GPS系统、汽车行驶状态记录仪、车载智能导航仪、汽车多媒体、汽车娱乐系统等。大力发展环保节能的电力电子产品。

    物联网及软件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进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项目引进。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发展,推动物联网应用创造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展。

    3.智能装备制造

    以辽宁昊一、猎鹰无人机项目为基础,在辽东湾新区规划设立无人机产业园,引进一批规模化、科技型的智能装备制造项目,重点引进油动、电动及油电混用等全动力品种无人机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无人机集体材料、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及机载设备等全产业链领域,形成应用于公安、城市管理、农业、地质、气象、电力、抢险救灾、视频拍摄等全行业的无人机产业园。依托陆海研究院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井口管处理机器人、平台操作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能源机器人及配套组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智能自行车等。

    4.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依托益海嘉里生物质能发电、华能风电、曦谷电力光伏农业循环产业园及金坛正信光伏大棚等项目,培育发展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电池等储能材料、配套零部件等相关产品。

    5.节能环保设备及技术

    发展高效换热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节能监测设备等节能装备,先进烟气脱硫脱硝、高效除尘设备、油田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环保装备。依托天意石油装备等重点企业,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采用生态化新理念,研究开发油气田废弃物环保处理成套工艺技术和专用设备。依托盘锦江宇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发展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传统产业,推进低碳造纸产业园、粮油加工产业基地、双台子区沙发产业园建设进程,积极拓展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粮油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及高端纸制品产业,提高产业的丰厚度。努力实现“稳、强、绿、智、联、特”的持续发展。

    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充分挖掘行业潜力,完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推动行业形成特色产业链或集聚区。

    依托禹王集团、大禹防水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改性沥青油毡,积极推进高分子防水卷材,适当发展防水涂料,努力开发密封材料,着重开发地下止水、堵漏材料和硬质聚氨酯发泡防水保温一体材料,逐步减少低档材料和相应提高各类中高档材料的比例。

    食品加工。围绕我市特色资源,按照营养、绿色、方便、功能食品的方向,规范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

    依托总投资10亿元的华润啤酒产业园、益海嘉里米糠油生产、宝迪集团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鑫顺达泥鳅鱼深加工、每日集团干海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等项目,重点发展熟食加工、畜禽深加工、水产品深加工、功能饮料、水飞蓟加工等,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

    粮油深加工。积极推动油脂、油料蛋白及其功能性方面的研究,引导行业大型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全国知名的粮油加工基地。

    依托总投资150亿元的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总投资18.7亿元的汇福集团蛋白及粮油食品加工与油脂精炼及综合深加工、总投资3.6亿元的北大荒粮油等重大项目,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粮油深加工产业。全力延伸大豆及豆粕深加工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饲料产业及高纯度大豆低聚肽、大豆复合保健功能因子、大豆皂甙、大豆异黄酮、大豆膳食纤维粉等。

    高端纸制品。加快推进辽河口生态经济区低碳造纸产业园建设,按照能耗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标准,推动产业健康、绿色发展。

    依托振兴生态造纸、东升纸业、诚通造纸等项目,重点发展静电复印纸、轻型印刷纸、临摹纸、电子打印原纸、无碳复写原纸、传真纸(含原纸)、激光多功能一体化机专用纸(含原纸)、防伪纸等文化办公用纸,高中档手帕纸、面巾纸、湿巾纸、擦手纸、厨房用纸、餐巾纸等高中档生活用纸和纸品,以及高端包装纸和纸板等品种。

    三、工作任务

    围绕盘锦制造业持续转型,凝聚各部门、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和企业合力,实施“智能、创新、绿色、品牌”四大关键制造工程和制造服务协同发展工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盘锦实际、体现跨越赶超的发展道路。

    (一)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撑放大效应,大力推进自动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以生产智能化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增强企业全流程管控能力。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围绕重点产业,推进集成示范应用,促进企业提升研发数字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现有存量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石化、建材等行业,在淘汰小化工、小炼油、小沥青、小铸造等落后产能的基础上,重点推动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提高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水平;在机械装备等行业,重点推动数字化协同设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制造和柔性化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管控水平;在轻工、医药等行业,重点推动原料控制、质量管理、产品溯源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加快重点装备领域智能化进程,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鼓励传统制造企业与IT企业联合研发产品,推动智能元器件和装置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发展一批应用于高端领域的智能化成套装备,推动机器人及数字化工厂在轻工、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智能化产品,加快先进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产品等的研制与应用。

    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重点推广石油、化工、教育、交通、商业等行业应用软件,延伸产品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和市场的电子地理信息、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现代物流等网络平台软件,推进产品的标准化、市场化。依托我市制造业基础,以提升机电产品智能化为核心,重点推进石油装备、化工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电机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网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探索发展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务。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应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试点,引导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支持制造业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数据管理、服务等资源共享,实现制造能力的优化配置。

    (二)实施创新制造工程

    整合调动各类创新资源,全力支持前沿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成果转化,提高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盘锦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重点支持中科曙光建立高性能计算机相关的研发机构,东华软件建立大数据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相关研发机构,建立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忠旺有色金属研究院、合成橡胶研究院,作为铝产业基地、合成橡胶延伸的技术支撑。

    大力促进创新载体建设。针对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和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各经济区、园区、开发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各县区及经济区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认定的省级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给予资金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适当参股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投资本地区处于初创期和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试点,为企业融资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三)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全面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推进工业绿色改造升级进程,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转变,提高制造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深入推进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补助资金、准入条件、行业标准等政策措施,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重点淘汰限制造纸、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大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生产线的淘汰力度。整治或关闭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

    推进绿色制造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绿色节能产品,在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行生态设计模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提升产品绿色环保低碳水平。支持企业研制生产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拣、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节能环保装备。推行节能环保服务新业态,推动重点耗能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施改造;在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领域,推进环保服务总承包等新模式。

    实施重点节能降耗工程。实施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节能降耗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化工、建材、装备、电子信息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进程,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应用,重点推广工业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新技术新装备,提高节能降耗能力。

    (四)实施品牌制造工程

    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引领产品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广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装备、推进精益制造,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支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

    强化自主品牌培育。促进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支持国内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国际化。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在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提高企业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卓越绩效管理自评师和首席质量官为重点,培育企业质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引导企业对照国内外同行业管理先进水平提质增效,推动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增强战略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培育及推广工作,加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争创国家级、省、市级管理创新成果。

    (五)实施制造服务协同发展工程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第三方物流等第三方服务,增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

    推进研发设计服务机构建设。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包装展示等重点环节,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培育发展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鼓励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优先发展特色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能力。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发展,推进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工作,促进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联盟建设。

    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鼓励制造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商务咨询、售后服务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便捷化制造等服务,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促进维护维修服务业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加快物流服务系统建设。鼓励大型制造企业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扩大物流外包需求。加快推进辽东湾临港物流产业园和化工品、粮食两个千亿级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建设,完善港口、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以及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节点构成的物流网络体系,实现运输、装卸、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

    推进融资租赁业务开展。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开拓国际市场等业务。加强租赁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展租赁的业务范围。引导租赁服务企业加强与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境外资金,多渠道拓展融资空间,实现规模化经营。积极引导我市国有平台、金融单位和社会法人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鼓励培育大型混合所有制融资租赁企业,促进融资租赁与我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挥融资租赁的资金杠杆优势,迅速做强我市制造业。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实施机制。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为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行动纲要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推动落实国家、省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加强纲要实施过程管理,建立实施监督机制,发挥纲要对社会资源的引导功能,落实好保障措施,整合优化生产要素,确保纲要顺利实施。

    (二)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制定《盘锦市促进大数据开发应用的若干政策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围绕促进政企数据交换、支持工业数据开发应用、大数据服务载体以及投融资、用地等方面,出台有较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支持大数据应用开发。重点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云平台,建设企业云、信用云、政务云、物流云、工业云服务平台,实施一系列的云端数据示范应用工程,积极拓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制造业提升新能力、创造新价值。

    (三)创新投融资支持体制。设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对接省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设立若干专项子基金,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创业创新投资力度。通过发展再担保、推进担保+保险、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办法,破解制造业升级的融资瓶颈。充分利用国家及省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带动民间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的资金投入,完善政府资金引导和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制造业资金投入机制,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四)健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积极实施“四众”支撑平台建设、人才和研发机构引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孵化器建设等有力举措,打造开放型区域创新创业体系。逐步形成涵盖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服务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孵化育成体系和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通过培育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制造的原动力,增强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

    (五)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面向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制造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新设学科和专业。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体系,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办学模式,不断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水平,为制造业优化升级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六)积极提高制造业开放水平。引导制造业在内部结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向更为积极的主动性、整体性调整,加强与国际一流、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促进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域内招商工作组和域外招商联络组的作用,面向世界500强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大招商引智力度,通过招先进技术、招好项目、招科学管理、招高端人才,扩大开放覆盖面。推进双向开放和内外联动,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优进优出,形成开放新体制和竞争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