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市政协提案答复 > 2017年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2017年 | |
发文机关: | 盘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关于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23号提案的答复 |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 2017-12-29 | |
主 题 词: |
关于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23号提案的答复
孙宏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的提案》(第23号)已收悉。市农委高度重视,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讨论。您的提案对我市农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们非常感谢!现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十三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抓住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机遇,突出先发引领,落实“四个着力”要求,贯穿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主线,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三农”难题,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宜居乡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保持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引领全面转型发展行稳致远。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到2020年,以现代物质装备为基础,基本实现农业水利化和机械化;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基本实现农业集约化、可持续化、信息化;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区域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生态化、国际化;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更高,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功能多元化、营销现代化;以新型农民为根本,基本实现劳动者知识化、智能化。全市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综合得分80分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农业现代化重点任务
(一)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突出科技等现代农业要素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夯实农业引领发展的基础。
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其它农业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探索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形成政府、农民、社会多元投入的机制。大力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方式,充分调动各方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健全监督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纳入市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到2020年,力争将全市所有农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
2.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盘山县,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实施龙型现代农业示范带核心区扩展工程,重点做好农业产业化、农业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实现推广高产创建100%,推广稻、蟹、泥鳅鱼、埝埂豆“一水三养、一地四收”模式100%,推广高标准农田和节水灌溉100%,实现水稻生产标准化、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监管物联网化。在大洼区,全面推进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完成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水上娱乐、休闲观光、物联网和国家级水稻种子繁育创新基地等基础建设,提高盘锦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整体形象。到2020年,整市进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
3.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着力开展灌区建筑物配套与水田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艺节水保墒、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等技术,改进耕作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到2020年确保农田灌溉用水量控制在11.5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积极参与“大禹杯”竞赛。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及管护责任,推进农村水利资产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完善农村水利管理考核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和管护。积极引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主要农作物生物育种、高效设施农业、动物(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等领域关键技术。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检验检测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创造运用。鼓励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农事企业以及个人申请植物新品种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先进、高效、节能、环保新型适用机具的应用,提升设施农业、水旱田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5.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增加科技、人才等要素投入,加强优质水稻品种研发,依托辽宁省盐碱地研究所和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重点研发香型、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对现有蔬菜品种进行改良,依托大洼鑫叶、双台子绿港、博亚惠农等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快碱地柿子等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加快蔬菜品种的换代升级。改良优化河蟹等水产种质,实施种质工程建设,培育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大洼宏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加快辽河刀鲚、梭鱼、海鲈、河豚等两合水系列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增加农业供给侧名、优、特农产品种类。全面推进依法治种,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
(二)构建盘锦特色和新型农业发展格局
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盘锦特色”和“新型”两个基本要求,从长远着眼、从眼前入手,构建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新格局。
1.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减少旱田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高经济价值作物和水果种植面积,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重点发展以碱地柿子为主的设施农业;调精循环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生产结构,逐步提高畜禽标准化养殖水平,减少畜牧业不规范养殖数量;加快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势水产品,重点实施新一轮养大蟹和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泥鳅鱼养殖向泥鳅鱼经济转变,减少低值四大家鱼养殖。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探索标准化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主推“一水三养、一地四用、一季四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渔政渔港建设,重点建设二界沟中心渔港、三道沟国家一级渔港和大洼新兴镇腰岗子村国家二级渔港建设。
2.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关于引导盘锦市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允许将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农田配套设施。开展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工作。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以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做好“直通式”气象服务。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规范农地租赁行为。到2020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
3.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推进(区)县职业教育中心转型发展,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服务“三农”能力。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兼顾农业重大项目实施区域的农民,以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主,兼顾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值达到75%。
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加强种养殖环节的质量监控,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落实红盾护农行动。加大“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地理标志商标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创建“碱地系列”“两合水系列”“苇塘系列”等优质农产品品牌。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在全域开展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争创优势农产品质量追溯整体推进(盘锦垦区)国家试点。加强(区)县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比重达到92%,农产品追溯率达到90%。盘山、大洼全部进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行列。
5.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扩大机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面积,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层土壤再利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加大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力度,实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总量控制、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理。把地下水作为战略储备水源予以保护。
6.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提倡施用商品有机肥、农家肥及缓控释肥料等。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构筑市、(区)县、镇三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网络。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推广可降解农膜并及时回收。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严格控制机械化收割留高茬现象。加大秸秆在饲料中的综合利用力度,发展草食畜牧业。鼓励和支持秸秆工业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大力发展秸秆食用菌和生物反应堆技术。深入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肥料和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
7.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水利和湿地保护融合,强化对湿地的管理。全面完成8.4万亩退养还滩工程,全力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不断恢复湿地的完整性和功能性。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建立国家级湿地生态定位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鸟类环志站等湿地科学研究站。实施生态移民,强化对湿地区域生态补偿保护机制。积极探索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与适当发展湿地生态文化观光旅游的良性互动。加大林地、林木管护力度,提高林木绿化率。严格实行休渔制度,加快生态河道治理,探索适宜我市水生态文明水利工程建设模式。加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8.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盘锦区位和港口优势,用好用足以港口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农业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全方位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加快盘山农产品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建设。扩大河蟹、水飞蓟等农产品出口。继续推进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建设,加强示范区成果展示与产品推介。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农产品外销和出口。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同步推进,延长和扩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增加市场需求侧紧缺农产品的加工和生产,提高供给侧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中储粮、汇福粮油等农业大项目建设,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外向型种养殖企业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制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低温脱水蔬菜、蔬菜汁等精深加工产品。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和精深加工,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植物蛋白饮料、果汁果肉饮料等深加工新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蟹、贝、藻和海蜇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低值水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强盘山县高升经济区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区建设,争取进入省级农产品加工聚集区行列,真正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价值链、形成全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7倍。
2.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加强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大型专业性批发市场建设,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节点冷链设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室(站)建设及检验检测费用的投入。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品生产组织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骨干农产品流通企业规划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依托金社裕农镇村连锁超市网络优势,完善市、(区)县、镇、村四级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依托淘宝中国大洼馆和阿里巴巴农特产品溯源全国首家试点县,在全省和全国领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完善粮食物流交易平台的建设,推进中储粮粮食电子商务交易盘锦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建设肉类、水产品、果蔬冷库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和全程监控、追溯与查验系统,更新粮库相关配套设施和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提高粮食、肉类、水产品、果蔬等流通率。加快建设标准化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逐步实现农产品追溯体系城乡全覆盖。
3.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面向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大认养,塑造盘锦认养农业品牌文化,使认养农业成为盘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亮点。以大洼为先行,利用现有农村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游、智慧乡村游等产品,推进全域旅游。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建设辽河口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盘锦光合蟹村科普体验区项目和辽宁每日现代渔业园项目,打造一批休闲庄园及有乡村特色的民俗村等休闲农业项目。培育辽河口鱼渔家菜系列品牌,推进苇艺草编全产业链发展,利用3D技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稻田彩画。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4.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争取进入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纠纷调处等服务。
(四)提高宜居乡村建设水平
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大全社会支农力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努力开辟城乡协调发展新境界。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完善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检测体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和农村管网升级力度,加大大伙房输水配套工程向乡镇延伸力度。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道路维修改造和养护管理工作力度。继续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立“村—镇—(区)县—市”完善的线网体系。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行动,规范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推动农村连锁园发展。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形成县直属园为引领,镇中心园为示范,村屯园为延伸的县镇村教育网络。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17年,统一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逐步统一待遇标准和经办服务模式。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农村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留守妇女儿童之家,开展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维护农村妇女财产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村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3.打造宜居乡村升级版。全面完成《镇区总体规划》《盘锦市镇区商业街控制性详细规划》《宜居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提高村屯规划编制水平。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加强村屯道路沿线绿化,实施“大树进村、果树进院”工程;全面提高院落治理水平,实现院落环境根本改善;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维护村庄环境干净整洁;规范氧化塘建设,将氧化塘打造成乡村特色风光带;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主要干道两侧积极推广农田秸秆还田等综合技术,遏制秸秆焚烧,治理环境污染;村内主次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边沟实现工程化;建设村内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示范村无害化厕所入室率达到100%,村内取消商业养殖;路灯完好率、亮灯率达到100%;逐步实施危旧房的改造整治,示范村危房改造率达到100%。巩固扩大“五个一”工程建设成果,加大燃气管线、设施建设力度,燃气缴费用户安装使用率达到100%;鼓励浴池使用空气热能转换装置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浴池运营管理水平;发挥村卫生室作用,建立规范的村民健康档案,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强化超市运营管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村村建成文化广场,配套建设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与此同时,坚持集中整治与构建长效机制、改善环境和完善服务功能、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健全完善组织领导、多元投入、日常管理维护、强化考核问责等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建设。
4.做强农村内在产业支撑。以现有专业村为基础,整合资源要素,培育“一村一品”多种实现模式,到2020年,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00个。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认养农业、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共享宜居乡村建设成果,丰富宜居乡村产业类型。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实施系统集成改革,坚持多要素联动,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三农”难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1.推动农村综合性改革。树立系统性思维,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农村改革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盘锦市农村综合性改革实施方案》,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2.着力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用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的政策环境,推广王家农场试点成功经验,出台实施《盘锦市国有农场体制改革方案》,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把国有农场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化进程的示范带动力量。争取将相关农场纳入国家农垦改革专项试点。
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进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积极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剥离村“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农村“政经分开”试点。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4.全面推进镇村改革。牢牢把握顺应基层实际、顺应群众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建设”总体布局的基层实施,全面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8”文件,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因地制宜深化镇村改革,实现基层有权干事、有人干事、有条件干事,完善镇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社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衔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农村社区。
5.拓宽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依托全市农业国有资产资源,以产权为基础、资本为纽带,通过并购、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推动农业国资国企改革。打造新的投融资平台,组建盘锦市农业发展集团、盘锦市辽河口苇海集团。力争通过3-5年的改革推进和资本运作,农业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借用管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争取完成两家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
1.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农”战略地位、农业农村发展新特点,顺应农民新期盼,关心群众诉求,解决突出问题,提高做好“三农”工作本领。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健全“三农”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农村产权保护、农业市场规范运行、农业支持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地方立法。
2.夯实基层组织。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开展市县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切实履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大问责力度。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党员管理台账,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做好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加强考核管理。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和长效机制。强化(区)县、镇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村建设。加大对农民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监督审查力度,重点查处土地征收、涉农资金、扶贫开发、“三资”管理等邻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等侵犯农民群众权益的问题。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同时,要尊重群众实践,营造有利于基层探索创新的宽松环境。
(二)加大支农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和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在增量上想办法,在存量上做文章,在整合涉农项目和创新投入机制上下功夫。
1.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村。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三农”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支持。落实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三项补贴”合并政策,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依托盘山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改革试点,探索涉农资金整合的实现形式。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积极创新农业投入的思路和办法,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开辟社会资源投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领域的新渠道。
2.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鼓励大型银行机构在县域空白区增设分支机构。推动金融系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改进和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盘锦支行、农业发展银行盘锦支行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和作用,加大中长期“三农”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小额信贷公司按照“小额分散”原则增加“三农”贷款发放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推进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银行机构、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农业机械融资业务。
(三)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巩固扶贫开发成果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全面抓好辽河口攻坚这个重点,推动精准帮扶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健全长效稳定可持续的帮扶机制,确保我市国标线以下贫困人口动态为零,率先实现更高标准更加稳定的脱贫。
1.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帮扶事业。积极构建帮扶人口网络信息平台。以“低保线以下有一定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人口”、辽河口经济区的经济薄弱村为主要帮扶对象,促进低收入人口快速增收。实施特色产业帮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帮扶,促进转移就业帮扶,完善医疗救助帮扶,加强教育支持帮扶,实施科技、人才引领帮扶,强化金融支持帮扶,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帮扶,持续加大社会力量帮扶力度,积极探索资产收益帮扶。引导帮扶对象破除“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树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意识。
2.确保实现“一个高于、四个明显”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促进低收入人口快速增收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督查考核。各部门要步调一致、加强配合,切实把民生项目、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向低收入人口倾斜,确保低收入人口收入增长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到2020年,低收入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要实现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产业发展水平明显增强、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明显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盘锦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201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