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市政协提案答复 > 2018年
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 2018年 | |
发文机关: | 盘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政协032市工信委关于打好“组合拳”助推民营经济新发展的提案 |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 2018-09-03 | |
主 题 词: |
政协032市工信委关于打好“组合拳”助推民营经济新发展的提案
关于打好“五套组合拳”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提案
尊敬的黄晓棠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打好“五套组合拳”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关心,我们认为提案问题提的较为准确,分析非常到位,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可行的,符合全市实际情况。现答复如下:
盘锦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多措并举,采取多项措施营造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方面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市政府累计开展了6个批次放权工作,共取消331项行政职权事项,取消审批前置要件和证明事项67项,建立市县镇三级权责清单。制定出台《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工作方案》,确定4个方面、36项改革举措,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以更有力举措推进“放管服”改革。同时,全面推行全程代办、容缺审批、并联审批,营造企业家“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的最佳投资环境。
二是创新审批模式,压缩审批时限。将涉及生产经营单位审批、审核无一不进入政务服务大厅,完善了办事流程,明确了各窗口办事事项,办事时限,并设有咨询窗口。从简化审批模式入手,统一时限,统一要件,做到了联审联办,多联合一,多评合一。建立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机制,有效的控制了“推绕拖”等问题和现象的发生。按照“3550”审批模式,我们不断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实现了便民服务。近一个月以来,全程代理受理事项220个,代办项目总投资额累计近783亿元,办结项目96个。通过实行代办员制度,代办员上门服务近400批次,完成审批事项1083项,解决疑难问题549个。
三是建立“容缺审批”机制,促进项目投产达产。为解决企业和项目前置审批约束制约问题,使一些审批审核事项因一个部门出现材料不全,而造成全链条的审批阻碍,市政府出台了“容缺审批”的实施意见,审批单位不因为一个单位没批而影响审批审核进程。如项目施工审批150天左右,现在压缩到50天。有的项目做到即时即办,不需现场勘验。通过“容缺审批”机制的建立,极大促进了项目的开工和落地,缩短了项目的投产、达产时间,使一些项目投产比原来提前10个月。今年我们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办理65个审批事项。同时我们严格事后监督,对企业承诺不兑现的审批项目,相关部门取消原审批事项。市营商局从营商环境建设上入手,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征询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项目落地生根、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这既让审批部门敢做敢当,也为我们营商环境创造了一个宽松、规范的便民便企服务的新模式。
四是简化执法流程,实施便民服务。公安、消防等部门深入社区和生产经营单位征求意见,收集整理问题并列出清单。开展“办事难”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市公安机关与群众面对面座谈,征求意见12条,自查自纠问题52项。在办理车辆证照方面,增加两处增管服务站,同时不断简化程序,简化申请证明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做到了即办即结,当场取证,开通了绿色通道。市公安局还压缩办理身份证时间,取消工本费,实行免费邮寄。消防部门在消防验收中,简化消防手续,在申报消防材料上,精简50余项,精简比例达38.6%,审批时限平均压缩65%,实现了消防执法服务“零投诉”。
二、企业创新能力及技术发展情况
一是“创客中国”创新创业盘锦区域赛筹备顺利。印发了《关于举办2018年“创客中国”创新创业盘锦区域赛的通知》,制定了《2018年“创客中国”创新创业盘锦区域赛实施方案》,明确了参赛企业或创客团队人数、评审方法及奖励措施,积极为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创客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发现和培育一批“双创”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
二是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态势日趋明显。市政府印发了《盘锦市小巨人企业发展六年行动计划(2015—2020年)》,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技术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小巨人企业,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了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2项产品(技术)被认定为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30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小巨人企业中除初创型企业外,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中蓝电子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条VCM马达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产能跃居国产马达首位。
三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日益稳固。市委、市政府聚焦石化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依托华锦集团、中蓝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建设了盘锦精细化工孵化基地、中蓝电子产业园等专业化、特色化“园中园”,为打造融通发展产业生态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截至目前,我市建设的东北首家精细化工孵化基地已入驻企业(项目)35个。所有入驻企业(项目)全部为符合我市现有石化产业链条延伸要求的好企业、好项目,其中绝大部分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与华锦集团等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供需和技术合作关系,融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目前,全市共有92项产品(技术)被认定为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30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小巨人企业中除初创型企业外,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中蓝电子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条VCM马达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产能跃居国产马达首位。
三、进一步提高人才保障方面
一是优质服务资源进一步开放。加大力度促进优质服务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2017年,举办财税知识、企业管理、法律维权、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政策解读等专题培训22期,近5000人次参加培训。今年一季度,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已举办各类培训4期,近1000人次参加培训。这些具有针对性、实操性和答疑性的培训,使企业和人员开拓了视野,丰富了业务知识,提升了企业运营及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政策建设上,我们围绕制度建设,着力搭建人才政策体系框架。出台了《盘锦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加快实现人才引领全面转型的实施意见》、《推进人才集聚若干政策(试行)》、《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毕业生留盘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等政策措施,为引进人才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发放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
三是人才载体项目建设全面提速。近年来,我市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上搭建了一个横向互联、上下互动的人才载体平台。重点引进了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结束我市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引入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建立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全市6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同时,建设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建设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建成创业孵化等众创空间14个,集聚吸引小巨人企业已达25家,发展楼宇经济23.6万平方米,引进曙光产业基地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在盘落户生根。这些载体建设带动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项目落地盘锦,集聚了优秀人才的智力资源,推动了以“名师带名徒”方式实现传统技能的现代传承,为我市优势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撑。正是这些载体平台一齐发力,促使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毕业生基础人才汇聚盘锦,为支撑和引领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四是产业项目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近10年来,我市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先后引进实施忠旺挤压型材、台湾长春石化产业园、和运合成橡胶产业园、北方燃料石化产业园、北方戴纳索丁苯橡胶、合力叉车北方基地、联成化学增塑剂、华润热电等亿元以上项目700多个,为各类人才的集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践的舞台。针对产业和项目需求,市人社部门推进“域外人才引进工程”,开展系列域外人才招聘活动,搭建校企对接平台。近10年来,累计引进外省市人才9.5万人,基本上扭转了“孔雀东南飞”现象,使我市成为省内具有较强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城市之一。
五是本土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培训渠道,狠抓各类人才培养工作。先后通过新进人员上岗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企业职工业务培训、信息化培训、挂职锻炼、专业技术人才深造等培训方式,开展各类人才培训10万余人次。重点加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改扩建面向全国招生的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生已由2005年的2000人增加到6700余人,增长235%。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数已由2005年315人增加到1370人,增长335%。初步形成了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民办培训学校、企业职工培训机构等协调发展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四、进一步营造多元诚信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我市围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发展普惠金融,建立政府增信机制,降低融资成本,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开展多层次银企对接等方面工作,提高对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专利权质押担保业务。市政府出台了《盘锦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暂行)》,市、区政府共列支1300万元与鑫隆泰担保公司、邮储银行合作开展专利权质押担保业务,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创新了财政资金扶持方式,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业务开展以来,已先后为福瑞电子、瑞邦石油等5户企业投放资金共计2000万元。另有6户企业已通过审核,计划还将投放资金近2000万元。
二是原粮质押贷款业务顺利开展。市政府搭建积极搭建大米加工企业与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之间的桥梁,采用突破性的“担保+银行+监管”融资模式,成功推动鑫隆泰担保公司、盘锦大米协会、柏氏米业、市邮储银行以及顺泽资产联合开展原粮质押贷款业务,有效缓解了粮食企业融资难问题。自粮食收购融资平台运营以来,已累计为6家企业发放原粮收购资金6500万元。2018年,预计可完成1.5亿元。
三是“助保贷”、“惠农贷”等业务不断发力。市政府出台《盘锦市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设立方案》,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1.16亿元的应急转贷资金,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等融资提供风险分担和补偿。分别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展了“助保贷”业务,与农业银行合作创新推出“惠农贷”信贷产品,有效化解了企业短期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助保贷”业务已为21户(次)企业投放资金6318万元;“惠农贷”累计投放资金8400笔,共计21.09亿元;“应急转贷”业务已累计为18户企业办理应急转贷资金1.56亿元。
四是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市政府2016年制定出台《盘锦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规范发展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盘政办发﹝2016﹞150号),进一步完善全市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市县(区、经济区)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民营担保机构做精做强,推荐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加入省级再担保体系,充分发挥融资担保行业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的支持作用,截止2018年3月末我市挂牌营业的融资担保机构数量为39家,其中8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20.42亿元,在保责任余额43.87亿元,当年累计担保额4.99亿元,当年担保企业63户,在保企业243户;31家民营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28.91亿元,在保责任余额32.08亿元,当年累计担保3.58亿元,当年担保企业52户,在保企业443户。
五是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7年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股改、辅导备案、申报材料、成功上市分阶段给予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在场内外交易市场上市或挂牌。共为符合条件的挂牌上市企业累计提供补助资金380万元。目前,新三板存量企业9户,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实现融资1.61亿元;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61户,其中融资交易板挂牌企业5户,2018年新增3户融资交易板挂牌企业。不断充实完善我市拟上市挂牌重点企业后备库,目前我市挂牌上市企业后备库中共有企业25户。
六是“中小微企业信用培育池”建设稳步推进。筛选更多地市内信用状况较好的中小微企业,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培育池”,作为优质客户资源推荐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入池企业免费开展第三方信用评价,推荐进入“辽宁省中小微企业信用培育池”,增加信用池规模,对入池企业开展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