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 市政协提案答复 > 2021年

索 引 号: pjsrmzf-2021-000452 主题分类: 2021年
发文机关: 盘锦市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关于“十四五”时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案》第127号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1-10-13
主 题 词:

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关于“十四五”时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案》第12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10-13 浏览次数:471


刘永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十四五”时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版块实现了快速发展,2019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成为辽宁第二家示范城市。

一、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一是市级场馆建设牵头引领。规划展示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博物馆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大剧院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群众艺术馆新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科技馆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二是镇街文化设施得到完善。29个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和影剧院。文化站面积500平以上,具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影剧院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座位不少于100个,具备接待省、市送戏下乡演出能力。三是村(社区)文化设施全面达标。普及了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面积功能全部符合标准。村屯普及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墙建设,文化广场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地面全部硬覆盖,体育设施、宣传橱窗、电子阅报屏等设施配套齐全。 

二、注重科技融合运用

一是结合盘锦“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盘锦文化云”,提高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数字资源远程服务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及覆盖范围,制作了资源总量达97TB的数字资源库。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多种载体访问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少儿图书馆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平台,可在线浏览视频、音乐、图片、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三是全新打造的智慧旅游平台“好玩玩好”手机服务端上线试运行。收录红海滩、鼎翔、北旅田园等重点景区及盘锦大米、河蟹等特产百余家(种)。四是推进城乡数字电影放映、电子阅览室和电子阅报屏等项目建设,在全市城乡实现共建共享。

三、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公共服务升级版

盘锦市的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2013年 “四化”工程(绿化、亮化、硬化、美化)、2015年 “五个一”工程(超市、浴池、卫生室、燃气站和村民文化广场)和2018年“三个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农业、文化与体育)三次华丽转身,已使农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黄河以北最具特色的美丽乡村。2019年,我们“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为课题开展了制度设计研究,设计推出了“1+5”制度体系。“1”是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出台我市《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方案》。“5”是与“1”相配套的《盘锦市美丽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盘锦市美丽乡村乡镇影剧院建设管理办法》《盘锦市美丽乡村图书馆分馆建设服务规范》《盘锦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盘锦市美丽乡村村屯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规范》5个文件。目前,课题研究和政策转化已全面完成,相关政策已落地执行,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完成了盘锦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编制,将标准体系依据内容进行五个方面划分。在内容供给子体系上,制定了《县级以上图书馆服务规范》《文化馆服务规范》在设施建设子体系上,制定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乡镇影剧院建设与管理规范》和《村屯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规范》;在管理运行子体系上,制定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管理标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管理标准 》《文化志愿者管理规范》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在基础保障子体系上,制定了《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在考核评价子体系上,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要求》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考核办法,通过实施标准化服务,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在下一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并借鉴了您提出的关于城乡一体化、文化产业数字化、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及文化融合发展等思路,进行了工作梳理和部署,并纳入了《盘锦市文化旅游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具体安排如下:

一、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工程

1、优化提升市县(区)公共文化设施。

统筹市域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积极推动市县(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文化馆等提档升级,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县区积极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综合文化中心,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集聚区和辐射带动示范区。

2、加快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办法和管理制度,建立文化志愿者电子档案和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库,实现文化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对接。加强文化志愿者培训,着力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水平,实现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常态化、规范化。

3、大力培育、扶持业余文艺团队。

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定期培训和考核评定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鼓励各县区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艺团队,各综合文化站打造特色文艺队伍,村(社区)有业余文艺团队。在全市范围内评选示范团队和优秀文艺骨干,进一步激发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的积极性。

4、压实总分馆制改革责任。

完善以县区两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服务网络,推进总分馆公共文化服务“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业务培训、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考核评价”,推动总分馆公共文化服务科学有序、均等提供、高效运行。

5、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在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公益性的基础上,鼓励文化场馆创新公共文化个性化服务。以广厦艺术街、辽河口老街等特色文化旅游街区为依托,推出面向公众的“文化创客空间”“创意工作室”等。鼓励经营性文化设施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

二、实施文化市场培育工程

1、积极培育文化装备制造业。

支持中蓝电子积极拓展移动设备摄像头用超小型自动变焦马达和镜头的设计开发和市场营销业务,以2000万像素的全球最小小头镜头生产为契机,巩固华为、OPPO、联想、三星等国内一线手机品牌客户,着力提高文创产业的渗透度和融合度,增强我市文化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2、积极培育文化会展业。

以广厦艺术街、辽河美术馆、辽河民俗博物馆、辽河碑林、红海滩湿地科学馆、中国楹联博物馆等为依托,承接、主办、联办国家级美术、书法大展,提升展会国际化水平。以中国国家书画联展、盘锦乡村振兴博览会等节庆展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文化会展的配套及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

3、积极培育传统手工制造业。

加快推进广厦艺术街、辽河美术馆、盘锦特产博物园等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扶持辽河民俗博物馆非遗项目基地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的扶持力度,振兴苇编、草编、木雕、刺绣、剪纸等传统工艺,擦亮“老字号”金字品牌。

4、积极培育演艺娱乐业。

整合全市演艺资源,壮大演艺中介机构,提高演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优秀演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引导文化旅游景区积极打造文化演艺节目。支持万达、大商等大型商业综合设施设立多种经营的文化娱乐综合体。扶持上口子高跷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推陈出新。

5、积极培育艺术品交易业。

按照国际现代艺术品的一级市场标准,依托广厦艺术街、辽河民俗博物馆等文化交流机构,在鉴赏、收藏、拍卖、交易及会展方面,精心打造国内一流的艺术品市场,成为全国一流的文化金融专业化交易平台。支持艺术品企业发展线上交易,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

6、积极培育文化艺术培训业。

充分发挥广厦艺术街、辽河民俗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举办世界性技能大赛、文化艺术博览会、文化艺术论坛等活动,重点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积极拓展全民文化艺术培训,着力打造文化艺术培训产业集群。

三、实施非遗文化项目强化工程

1、强化非遗项目挖掘整理。

深度挖掘现有非遗项目,包括特色典型村落布局、传统民俗活动等区域性项目,挖掘整理全市“五老”:即老树、老建筑、老商号、老手艺、老习俗,找特色,推亮点;开展我市第七批非遗项目评审工作,挖掘发现一批优秀项目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不断提升我市非遗项目层次。

2、强化非遗“文创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二界沟排船、苇艺草编及传统手工艺等辽河口地域文化资源,依托广厦艺术街、辽河民俗博物馆、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排船博物馆等各类特色基地,打造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非遗文创基地”模式,推出特色文化遗产创意品牌,持续推动非遗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3、强化文物创意产品研发。

深度挖掘甲午末战遗址群、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旧址(小红楼)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稻作人家、辽河民俗、辽河农耕等各类博物馆馆藏资源,鼓励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多种方式,推动文物创意产品的研制开发,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4、强化文化遗产宣传推广。

每年组织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开展非遗项目“四进”即进社区、进街区、进校园、进景区活动,切实强化文化遗产推广普及;完成《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出版发行,宣传推广上口子高跷、田庄台小吃、二界沟排船、盘锦苇画等优秀非遗项目,不断提升我市文化遗产影响力。

5、强化盘锦红色历史研究。

以盘锦义勇军代表人物张海天(老北风)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为契机,深入研究义勇军红色历史文化,进一步收集整理盘锦义勇军史料及相关遗址、遗迹、建筑等情况;加强红色历史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盘锦义勇军纪念馆,充分展示、收藏、研究以张海天为代表的义勇军群体;依托特色红色遗址遗迹、文物文献等资源,进一步发掘、研究和整理,推动我市历史研究工作获得新发展。

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提升工程

1、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发挥5G技术优势,推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高新技术在景区的应用实施,推动传统旅游在传播方式、表现手段等各方面创新,不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到2025年,红海滩廊道初步建成数字化景区示范项目。4A级以上景区设置虚拟体验型项目。

2、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G框架下,构建实时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完善升级“好玩玩好”旅游平台,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服务要素,突出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等基本功能,满足优化分享、投诉、咨询等需求。到2025年,“好玩玩好”旅游APP客户端成为完善的盘锦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加强多终端应用开发,推进手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将各类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图片、音视频等传播到群众手中。到2025年,实现公共文化场所无线服务网络全覆盖。

4、推进智慧广电产业发展。

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应用,加快建立有线、无线、卫星混合覆盖的智慧广电综合传输覆盖网。积极运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超高清(4K/8K)、沉浸声等新技术,创新电视节目与新闻节目形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分析技术,实现新媒体监管业务的全内容实时监管。

5、推进广电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持续推进县级应急广播覆盖网建设,初步建成省市、县二级应急广播体系,力争全市应急广播全覆盖。推动广电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发展,由“户户通”向“人人通”,由大屏幕”向“多屏幕”跨越。到2025年,实现市、县(区)地面数字电视节目的全市覆盖。

 

 

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