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808

盘政办发〔2022〕2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盘锦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盘锦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繁荣活跃市场、引导和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物流产业,是科学应对实体经济下行、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任务,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求,是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也是吸纳就业和带动创业的重要渠道。

  “十三五”期间,盘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全力推进港口、专业物流园区和物流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扶持物流龙头企业发展,努力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物流领域的合资合作,不断优化物流发展环境,物流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按照《辽宁省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8〕30号)、《关于印发辽宁省现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22年)》(辽发改经贸〔2018〕793号)要求,结合盘锦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工作与成效

1.现代物流产业规模迅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盘锦市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4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5.7%;货运总量实现6.1亿吨,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实现2.1亿吨,货运周转量实现821.9亿吨·公里,快递业务量实现8886.1万件。

  全市拥有物流企业620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5家。按照类别划分为:石化物流企业200家,粮食物流及加工企业173家,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企业19家,电商企业110家,快递企业18家,仓储企业30家,配货企业11家,其他企业59家。

  2.物流节点城市功能逐步提升

  盘锦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目前已经形成以盘锦港为龙头、以“四铁四高”为主骨架、“一环七纵六横”为主通道的陆路运输体系,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6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41公里,普通公路里程3981公里。盘锦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是东北及蒙东地区最近的出海口,是“北粮南运”物流大通道的关键节点,与周边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形成的港口群构成了便捷的海陆运输体系。盘锦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辽满欧”“辽蒙欧”国际运输通道建设中取得新进展,现已开通经满洲里口岸、莫斯科至欧洲的“盘满欧”集装箱班列,以及盘锦港经二连浩特口岸至明斯克的“盘蒙欧”集装箱班列,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牵动,对接国际、连接腹地、服务全国的陆海双向开放新格局。

  3.港口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开展港口建设工程。盘锦港荣兴港区已经形成陆域面积44.7平方公里、码头岸线35.6公里,可规划布置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100个,港口年通过能力达3亿吨。现已建成5万吨级以上泊位28个,在建5-30万吨级泊位9个。

  启动盘锦港拓宽型深水航道工程。航道全长37公里、宽度355米、底标高-16米,可实现10万吨级船舶满载和30万吨级船舶减载通航。航道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港口能力能级,满足临港石化及粮食产业的港口运输需求。

  完善港口服务功能。现已建成通辽、法库、辽中、齐齐哈尔等内陆干港7座;陆续开通了16条集装箱直航航线和23条外贸线路。主要货物种类包括煤炭、油品、粮食、金属矿石、建材、液体化工品等,货物可中转世界各地,年通过能力已达7000万吨。盘锦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位于辽滨经开区荣兴港区内,占地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包括1520平方米海关查验库1座、5500平方米通用库3座、9000平方米通用库3座、18万平方米保税散货堆场、6万平方米保税集装箱堆场。

  4.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盘锦市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政府推动、项目带动、投资拉动、企业联动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粮食、石化、农产品及冷链、电商快递四大物流产业的发展。

  ——石化物流产业。石化行业是盘锦市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石化企业89家,年原油加工能力3000万吨,乙烯加工能力70万吨,石化产品运输总量6000万吨,以华锦、辽河石化、浩业化工、长春化工、联成化学、戴纳索等企业为龙头的300多家大小石化企业,总资产约1800亿元。盘锦是辽宁省全力支持建设的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目前全市危货运输车辆超过5000台,占辽宁省总量近四分之一;盘锦港、海航集团等重点石化物流企业陆续建设和投入运营;天天好德石化网、源料网、北化网3个工业品平台获评全省特色电商平台,业务已覆盖东北三省、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粮食物流产业。随着港口功能逐步完善,国内外知名粮油化工企业集聚盘锦,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汇福油脂加工及物流、润邦国际粮食农资物流、京粮盘锦港粮食物流产业园、益海嘉里粮油深加工及物流、北大荒粮食仓储物流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运营,北方“新粮港”、千万吨级规模的粮食产业项目集群渐趋成型。盘锦港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北粮南运”主要装船港。

  ——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产业。全市农产品年货运总量146万吨,重点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企业包括:辽宁每日集团、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盘锦旭海河蟹有限公司、盘锦意丰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盘锦富泰冷藏有限公司等,主要从事河蟹、肉鸡、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全市拥有各类冷库70座,其中保鲜库21座、中温冷库26座、低温冷库23座;现有冷库容量32万立方米,其中保鲜库16.2万立方米、中温冷库8.2万立方米、低温冷库7.6万立方米。

  ——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全市电商企业110家,快递企业18家,备案快递末端网点257个,驻盘区域性分拨中心9个,辐射辽西、东三省、内蒙等地区,快件年中转量超过6亿件。2020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在盘锦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对我市外贸和电商行业具有重大发展意义。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连续4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优秀园区,2021年被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评为全国示范物流园区。

  (二)差距与不足

  总体上看,全市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与国内外先进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主要表现为:

  1.区域节点优势发挥有限

  全市现代物流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布局缺乏统筹和长期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规模、布局和服务内容上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资源、相关政策等方面配套不够完善,物流园区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区域节点优势发挥有限,现代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不明显

  物流行业总体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单一;多式联运功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尚未建立起布局合理、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缺少能够提供集配送、仓储、流通、包装、金融于一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具有区域辐射作用的石化产品、粮食产品多功能交易平台,供应链物流发展较为滞后。

  3.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在物流领域推广及应用程度不高,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现有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传统运营模式仍占据主导,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尚未得到普及,新型叉车、自动分拣输送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现代化物流装备有限,多式联运智能物流发展较为缓慢。

  二、“十四五”发展机遇和阶段特征

  (一)发展机遇

  1.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将进一步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辽蒙欧”“辽新欧”通道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以港口为核心的“公铁水”多式联运实现快速发展,“盘满欧”海铁联运大通道建设不断向前推进,跨境电商服务潜力积极释放,快递业务量继续攀升,物流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

  2.城市协同发展战略带动物流业发展提速

  我市与锦州市、营口市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共享产业基础,发挥优势互补,打造和推动跨区域现代物流发展体系。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打造物流平台、集聚物流发展要素、促进物流企业对外合作,将加快形成以制造业物流为基础,以公路物流、铁路物流、港口物流为配套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3.新技术应用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不断创新与渗透,将引领我市物流业在服务理念、服务效率、服务模式方面实现转型升级,不断催生物流新业态,推动我市物流企业从运输、仓储等单一物流服务向提供综合物流服务转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集群式、集约式发展。

  (二)阶段特征

  1.多式联运,区域枢纽。盘锦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通过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锦州市、营口市协作发展战略,我市现代物流产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陆地物流、海上物流的配套衔接和资源共享,将加快形成公铁海多式联运一体化,构建服务东北亚、辐射欧亚的物流业发展新格局。

  2.港口牵动,产业集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长春化工盘锦石化基地、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汇福油脂加工及物流等重大项目集聚港口,带动临港产业迅速发展,港口物流业务快速提升,体系完备、产业聚集、产品高端的环渤海地区重要临港产业基地正在形成,覆盖全域、辐射全国的综合性物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3.重大项目,支撑有力。盘锦拥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多年来形成了一批石化及精细化工、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我市发展相关物流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兵器集团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辽河储气库群等重大项目陆续启动,为盘锦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石化物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十四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以物流资源整合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和政策创新为保障,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和完善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物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构建内外联动、陆海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盘锦物流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物流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专业园区载体作用发挥明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物流业实现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发展,物流辐射能力和国际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区域配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物流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有效供给充足、国内国外联动的物流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石化物流产业基地、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2.具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00亿元,货运总量预计实现2亿吨,港口吞吐能力预计实现1亿吨,货运周转量预计实现124亿吨·公里,规模以上物流企业50家。

  四、“十四五”重点任务

  (一)优化物流业发展布局

依托临近日韩、蒙俄的地理优势,位居进关出海要冲的交通节点优势以及产业基础优势,我市要主动加强陆海双向统筹与海陆空联动,着力提升和完善以多式联运为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北亚地区和国内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地区的物流组织功能和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定位明确、功能优势互补、资源高度聚集、产业深度融合、运行协同高效的物流空间发展格局。

  1.积极融入全省“三纵一横”物流空间发展格局

  以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为牵引,主动融入“三纵一横”发展格局中的西部纵向物流大通道和进出关横向物流大通道的发展建设中。海向要以港口为支点,在已开通的16条集装箱直航航线和23条外贸线路基础上,继续增加国内航线和国际近洋航线,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和重要港口;陆向要以进出关横向物流主通道与“盘满欧”“盘蒙欧”国际运输通道形成的双向物流网络为基础,持续提升营运质量,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充分释放区域枢纽的节点优势。

  2.统筹优化域内物流业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全市要进一步加快物流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辽宁西部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物流枢纽城市。

  ①构建物流经济带

  盘锦是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叉节点,是东北及蒙东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3小时交通圈覆盖辽宁省全域,6小时交通圈覆盖东北三省、京津冀以及蒙东地区。密集的公路、铁路沿线自港口由南向北依次衔接辽滨经开区、大洼临港经济区、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盘锦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区、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盘锦高升经济区七个产业园区,形成了物流产业经济带。

  ②强化物流园区功能定位

  ——辽滨经开区物流产业园主要建设以区域性多式联运货物集疏运中心、物流总部基地、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总部基地、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大宗货物(石化、粮食)交易平台、体验式智能仓储基地为主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盘锦商贸物流产业园主要建设商贸批发、仓储、配送、展示、电子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产业基地。

  ——北方华锦石化物流产业园主要以危化品停车场为基础,建设采购、储运、分销、追溯服务、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石化物流产业基地。

  ——盘锦临港冷链物流产业园主要建设集采购、仓储、加工、包装、展示、交易、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产业基地。

  ——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主要建设跨境电商平台、快递转运中心、电商仓储中心、电商产品加工中心、区域结算中心等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二)强化物流业发展基础

  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全市物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夯实多式联运硬件基础设施,助力物流降本增效。重点启动实施高速公路贯通工程、普通公路完善工程、铁路通道建设工程、港口航道建设工程、道路运输场站建设工程五大工程。其中,高速公路贯通工程包括京哈高速公路扩容、西安至辽中高速公路2个项目,普通公路完善工程包括国省干线、县级公路、地方干线路、石化运输智慧路等7个项目;铁路通道建设工程包括阜盘铁路、沈金铁路复线、盘锦火车站东广场交通枢纽、企业铁路专用线新建工程、盘锦港多式联运枢纽等8个项目;港口航道建设工程包括15万吨级航道、30万吨原油码头、东作业区粮食专用泊位、西作业区液体化工泊位、华锦项目配套泊位等9项工程;道路场站建设包括中国物流东北物流交易中心、大洼临港经济区石化综合服务区等4个项目。预计到2025年,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9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1公里,普通公路里程达到4090公里,港口码头达到42个。

  4.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支持专业化物流平台建设。鼓励运输、仓储、货代等物流企业和商品现货、期货交易企业等社会资本开发建设综合运输、物流交易信息、商品交易服务等专业化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信用评价、客户咨询等商务服务。支持物流园区整合多业态、跨行业资源,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平台服务。鼓励龙头物流企业面向中小物流企业开发开放平台服务,不断拓展社会化服务功能,发展“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运营模式,支持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质押、担保、融资、结算、保险等金融增值服务,带动中小物流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和运营效率。

  5.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

  建立物流数据标准化体系。推动运输、装卸、包装、仓储、配送等运营活动和设施设备、组织管理、平台网络等各业态、各领域基本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引导物流企业通过电子化、数据化方式采集物流交易和物流活动信息,推广应用电子面单、电子合同等数据化物流活动信息载体;协调物流活动主体共同研究制定物流信息相关标准,以物流信息标准体系和国家统一物品编码标准体系为依托,建设衔接企业、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提供物流信息标准查询、对接服务;重点加强不同平台间的信息接口、数据传输等标准化建设,促进物流各领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加强装备技术标准化推广应用。加强基础类、通用类物流标准的推广,鼓励集装化、模块化等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的应用,重点加快托盘、集装箱等标准化基础装载单元的普及应用,着力推进托盘及仓储配送等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改造和衔接;支持发展大型化、自动化、专业化、集约环保型转运和换装设施设备;推行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铁路、公路货运场站的标准化设计,提升铁路物流服务标准化、集装化水平;推进基于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的智慧物流标准化设备共享平台建设。

  6.壮大现代物流企业队伍

  提升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引导物流企业向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采取先进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管理手段提升物流组织、运营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励企业依托互联网发展物流电子商务服务,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提升企业在库存管理、供应组织、成本控制、客户服务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精益化水平;培育和壮大服务一体化、作业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目标系统化、组织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企业队伍。

  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和轻资产平台化物流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储存、运输、包装、流通等单一功能的传统物流企业扩展服务外延,发展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供应链增值服务;鼓励制造企业释放和剥离内部物流需求与服务,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精益化物流服务企业。

  引导物流企业资源整合。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通过联盟、联合、兼并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公路、铁路、港口等货运企业、货代企业依托多式联运向供应链高端拓展,面向国际、国内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

  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物流行业龙头企业,促进我市物流业整体水平提升,鼓励上市或百强快递企业、物流园区开发运营企业、公路物流企业、铁路物流企业、电商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基地或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开展区域物流业务。

  (三)提升物流业服务水平

  7.启动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申报工作

  全力做强物流枢纽。充分发挥盘锦的区位、地缘及水陆联运优势,全力打造服务功能完善、辐射作用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物流枢纽,提升我市在东北地区物流体系中的战略地位;适时成立申报国家物流枢纽工作专班,开展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申报工作。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各国合作作为平台和抓手,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联合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多点开发俄罗斯及欧洲集装箱集散场站,提升“辽满欧”“辽蒙欧”中欧集装箱班列运行效率和效益。

  8.提升物流产业服务功能

  拓展国内、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加强与铁路、港口、物流企业以及境外口岸等相关方面的合作,发展与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港口的物流合作;结合进出口情况,适时启动日韩等近洋国际集装箱运输。强化港口物流对口岸经济、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助力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加快港口由传统货物装卸作业向供应链物流服务转型,构建港口立体综合集疏运体系,实现港口功能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

  9.提升国际物流服务水平

  完善口岸综合服务体系。借助国家在盘锦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新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完善口岸物流服务功能,丰富口岸进出口货物品类;不断提升物流通关一体化服务水平,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依托国际贸易通道和口岸优势,适时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立国际采购、分拨配送、转口贸易等服务体系,拓展保税仓储、流通加工等增值物流服务功能;鼓励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发展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点,融入境外分销体系。

  (四)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

  10.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

  鼓励制造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独立运作。支持制造企业在内部运输、仓储、采购、销售等物流活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加快形成内部物流专业化独立运作,实现企业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以石化及精细化工、粮食加工等优势制造业为重点,着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企业物流业务部门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和实现物流信息实时共享,推动物流业与供应链深度融合,打造定制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制造业物流服务水平,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供应链物流主体。加快培育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将业务向服务制造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扩展,积极应用APP、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资源进行物流系统集成和流程再造,提高配送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即时化水平;鼓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合作组建物流公司,开展跨行业、跨产业和跨区域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推动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高效联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11.打造区域性石化物流体系

  建设东北亚石化物流产业基地。坚持科学布局,通过兵器集团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辽河储气库群项目、英国威格斯聚醚醚酮新材料生产项目、长春化工盘锦石化基地项目、联成化学盘锦化工及仓储物流基地项目等重大石化项目的开发建设,推动石化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鼓励石化企业与物流企业形成战略合作,推动物流与石化产业联动发展;以盘锦港和周边港口为支点,建设输油长输管线和盘锦港后大型原油中转库区,形成港对港、库连库的管道路网格局,加快提升大宗和精细化学品的物流仓储服务水平;依托重大石化项目建设,服务整合上下游石化产业链,建设铁路专用线,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石化运输智慧路和辐射东北的石化产品物流转运中心;创新“平台+供应链”石化电商新模式,建设集交易、金融、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石化产品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完善的现货交易、结算融资、物流和信息资讯等全程供应链服务。到2025年,全市石油化学品运输总量达到9000万吨,辽河储气库库容达到100亿立方米,石油商业储备能力达到700万吨。

  规范危化品物流服务。全面落实交通部《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相关规定,推动建立更加安全、高效的危化品物流运输体系;依托港口危化品仓储企业、大型石化企业,推动危化品物流资源整合,加强危化品物流集中管理,完善危化品物流服务体系;充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北斗等新技术,形成危化品从生产、储存、运输、处置全流程全链条智能监管体系;培育专业化、现代化的危化品物流企业,推进危化品物流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加强危化品物流安全监管,引进第三方技术监督检查,提升全市危化品物流实时监控服务水平,完善危化品全链条监管体系,促进全市石化产业安全高效发展。到2025年,全市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智能监管率达到100%。

  12.建设粮食物流体系

  发挥盘锦港作为国家“北粮南运”物流大通道的关键节点作用,加强域内粮食物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粮食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粮食物流及加工产业集聚态势,加快中储粮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启动京粮集团项目建设,推进与国内重要的粮食加工及物流企业的深入合作;进一步完善粮食物流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2个5-10万吨粮食专用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提升粮食中转、加工、储运能力和多式联运物流效率,推进信息化交易平台建设和功能融合升级,创新粮食流通交易模式,扩大粮食中转规模,打造形成年粮食中转量达200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集仓储、运输、交易、加工、配送、信息于一体的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13.健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提升农产品及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健全贯穿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和大宗农产品物流,加强农产品出口的跨境物流服务,助推农业生产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支持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果蔬、水产等农产品产地预选分级、综合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链物流、产品追溯等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各环节优化配置;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借助国际化高端平台和网络化营销渠道推进农产品物流发展,鼓励涉农物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农机物流服务。

  扩大冷链物流网络覆盖。统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构建覆盖全市的生鲜、冰鲜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依托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一定规模的产地预冷、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完善城市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和冷链配送网络;加快冷鲜食品中转分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冷链货物开展保税仓储和国际中转,构建进口优质冷鲜食品冷链分拨物流网络;建立冷链食品和药品全链条、可追溯、一体化安全监管体系,做好环境消杀、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的冷链物流企业,鼓励“生鲜电商+冷链配送”“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创新;整合全市及周边城市冷链物流需求信息,搭建专业化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14.推动商贸物流转型升级

  完善城乡配送服务体系。依托日用消费品、五金机电、特色农产品、纺织服装、家具建材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构建覆盖城乡、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高效便捷的城乡配送体系;完善城乡配送节点网络,构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城市配送网络,健全县(区)级综合性物流中心、乡镇配送中心、村级末端配送网点三级农村配送网络;统筹整合网络节点需求信息和仓储配送服务资源,搭建智能化的城乡物流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城乡配送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鼓励开展共同配运等高效率配送服务。

  推进电商快递物流协同发展。适时申报国家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物流”的多业态融合模式,依托知名电商平台扩大本地产品网上营销,加强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支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本地产品电商市场份额;加强工业制造企业产品的线上营销,完善供应链物流服务,延伸展示、租赁、售后、金融等服务功能,支撑和带动制造业发展;依托特色农业,整合电商、物流、农商等要素资源,加快构建特色地标农产品电商物流网络服务平台,建立特色农产品直销物流配送网络,推动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线下快速配送等模式发展。要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发展快递物流,推进区域性快递物流结算中心、分拨中心、加工中心以及城市快递转运集散中心建设,鼓励快递物流企业与便利店、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邮政网点共同开展“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便民快递服务,完善市内快递物流服务网络;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农业、交通、邮政、供销、商贸企业合作,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带动农产品外销和农村消费。

  15.积极推动应急物流发展

  完善应急保障预案,加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统筹指挥救援物资的筹集、运输、调度、配送等工作,确保整个物流系统运作快速、有序、精准、高效;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交通运输协调机制,制定应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投入机制和补偿机制,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机制;完善通讯、交通、物资仓储设施、物流配送和信息网络等基础保障,提升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以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民生为重点,推动生产、生活物资储备项目建设;完善应急物流节点布局、运输和配送网络,加快应急物流组织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鼓励央企、国企以及本地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参与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充分释放企业现有供应链及连锁网络在应急物流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16.加快逆向物流体系建设

  建立逆向物流体系,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逆向物流回收网络。鼓励生产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联合开展废旧品回收物流业务;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配送和逆向回收双向物流服务,推进废旧资源回收物流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降低逆向物流回收成本;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分拣加工中心和末端社区回收网点建设,鼓励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物流服务平台;鼓励流通加工环节采用环保材料简单包装,加强包装物品的回收利用。

  (五)推进物流业创新发展

  17.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

  建设设施一体化衔接更加紧密、物流信息全领域覆盖、运行服务安全高效的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以交通与物流融合联动为核心,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拓展港口、铁路货场、公路货站等枢纽的物流服务功能,加强运输方式间的衔接,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完善货运功能设施;实施铁路引入公路货站、物流园区工程,完善物流园区铁路集疏运条件。

  18.大力提升多式联运水平

  加快构建多式联运体系。以提升集装箱多式联运水平为重点,推进以港口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快速发展,逐步推进“盘满欧”海铁联运大通道运营,打造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建立多式联运服务规则和标准体系,实行“一单制”全程无缝运输服务,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在多式联运货物交接、合同运单、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对接和规范统一;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建立多式联运信息系统,推进货源、运输、单据、金融等全方位信息服务整合。

  加快培育多式联运运营主体。探索和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运营组织一体化发展,支持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推动以大型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为主体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合作,引导港口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多式联运。

  加快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依托港口和国际铁路通道,推动国际多式联运发展,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南至东南亚、北到蒙俄的“一带一路”陆海双向国际多式联运网络;适时推动多式联运海关物管中心建设,提升口岸服务水平;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路和海上物流节点,完善多式联运集结和分拨节点网络。

  19.推动物流金融发展

  鼓励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发展仓单质押、存货质押、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融资等物流金融业务,重点发展物流车辆、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引进物流金融龙头企业,带动本地物流金融发展,鼓励银行、信托、融资租赁、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物流产业园区的金融服务;加强物流金融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有效管控物流金融风险,促进物流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20.推动物流智慧化发展

  积极适应日益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的产业发展对高效物流服务的需求,推进物流业深度融入以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为目标的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塑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智能化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在仓储、运输、配送末端等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物流数据服务、物流云服务平台和智能物流设备市场化发展;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供应链物流服务网络,发展“互联网+”城市智能配送,培育发展一批智慧供应链城市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智慧供应链物流发展,建设贯通供应链上下游、衔接仓储和配送全流程、高效协同的智慧物流供应链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物流统筹协调。强化对全市物流产业的统筹管理和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权责明确、协调联动、配合密切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健全和完善各项行业基础性工作,积极推动行业规范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

  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用好、用实现有的中央、省本级政府预算内投资、“单一窗口”建设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资金等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重点支持物流枢纽、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多式联运、城市配送等建设项目,扶持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等领域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项目建设。

  (三)规范市场秩序

  健全物流业法律法规体系,提升物流业监管的法制化水平,营造包容、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智慧便捷的物流市场体系。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建立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加大对物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加强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开展安全、诚信、优质服务创建活动。

  (四)强化人才培养

  推动建立和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和人才引进体系。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我市职业技术院校完善物流业专业设置。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职业技术院校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建共享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推动物流业实训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岗前和岗位培训功能兼备的实训培训基地。加强物流人才引进,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引进熟悉国际物流规则和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

  (五)完善统计制度

  贯彻落实国家社会物流统计和核算要求,加快建立全市物流业统计制度,完善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统计部门、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共同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采用科学调查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依靠高素质人员队伍,推动全市物流统计工作有序开展,注重提高物流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水平,及时准确反映物流业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和弄虚作假,确保物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六)加强规划实施

  各有关单位要在认真履行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工作协调和联动,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保证重点规划目标的实现。各县区、经济区和各有关部门要自觉用规划指导本区域的物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