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
主题分类: |
市政府文件 |
发文机关: |
盘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盘政发〔2006〕28号 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盘锦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
发布日期: |
2008-09-19 |
主 题 词: |
|
盘政发〔2006〕28号 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盘锦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8-09-19
浏览次数:211次
操作>>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盘锦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盘锦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二十二日
盘锦市 “十一五” 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用科学的发展观编制并组织实施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科技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坚持把科教兴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2亿元,年均增长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5亿元,年均增长16.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1%。高新技术产值在2001年的13亿元的基础上,上升到2005年的80亿元,并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同时加大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促进了传统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制药、先进制造、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1家,其中有25家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200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80亿元。初步形成了石油钻采设备、高档沥青、长效尿素、新型涂料和防水材料、新型催化剂等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主导产品。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试点工作,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华孚公司、天龙药业、光合水产等10家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起到了良好的试点示范作用,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技术与信息优势,解决限制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为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全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在科技攻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一大批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五年中,申报并组织实施各级星火、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和成果示范推广计划项目120项,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510项,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水产、畜禽、林木新品种30余个,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河蟹生态育苗和海蜇人工育苗研究取得突破,通过对河蟹种质资源保护和渔业新品种引进、驯化及绿色水产品精深加工的研究,推动了全市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加快。绿色稻米生产、保护地生产、水产养殖、特种畜禽养殖和苇田综合开发利用5个科技示范基地和鼎翔生态农业、鑫安源景观农业、万丰现代化生态农业园等3个科技生态示范区也已初具规模,较好地发挥了科技试验和示范作用。
3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十五”期间,逐步加大了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通过降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门槛及与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与沟通,进一步完善了技术市场的相关政策,保障了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增至730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0亿元。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我市各领域的主力军,如电子信息领域的辽河数码公司和泰利达公司;水产养殖和深加工领域的光合水产公司;石油开采技术及污水处理领域的华孚公司等等。这些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上紧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产品形成系列,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点中最活跃的部分。
4科技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
市政府针对我市建市晚,人才和技术资源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的实际,积极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提供平台。目前,我市已与清华大学等“一院十校”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成立盘锦市发展涂料与涂装产业科技咨询委员会、发展水产养殖业科技咨询委员会和发展塑料加工产业科技咨询委员会,为盘锦制订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和塑料加工业科技规划。组织企业到重点院校考察、洽谈,引进最新的科技成果。组织企业积极参加“海外学子创业周”、“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活动,拓宽视野,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寻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也日益深入人心,成为我市众多企业的共识。市政府通过举办科技合作工程项目洽谈会,每年邀请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约100家,参会专家共计千余人次,“十五”期间共签订合同374项,签约总额累计4.38亿元。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市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专利和成果产业化顺利推进
为进一步鼓励创新,增强全市上下的知识产权意识,拨出专项经费,鼓励专利申请,“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463件,其中发明专利120件。大力支持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在我市进行转化,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和省知识产权部门举办的专利管理、专利执法培训班,逐步健全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专利管理队伍,全力推进专利战略的实施。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励工作突出,“十五”期间共鉴定科技成果88项,奖励科技成果139项,其中,124项科技成果获得盘锦市科技进步奖,15项科技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按照新形势的要求,2003年重新制定并完善了《盘锦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将全市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转化工作推上了新台阶。
6科技计划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用11533万元,共列科技项目412项,其中省级项目76项,1540万元;国家级项目6项,175万元,为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取得了良好成效。逐步完善了项目管理的操作程序和政策,内容涉及项目管理、项目跟踪、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科技人员管理等等,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一是对科技项目组织专家评估,采取立项过程中的专家评估制度,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聘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评估,该项工作已形成制度。二是逐步加大了项目招标力度,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重大产业化项目,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择优、竞争”的原则。三是加大了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力度,初步探索科技投入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切实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五”期间,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收获,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市科技资源有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很明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较少;二是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展缓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县区科技人才及农业基层人才流失严重;四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综合功能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县区科技投入差距较大,不平衡,相当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五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产学研尚未形成有机整体。
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盘锦三大重点任务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2基本原则
(1)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原则。在保证部分优势应用科学领域自主创新的同时,突出工程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工作,突出企业在产学研互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形成与特色经济匹配的科技支撑体系,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2)开放创新原则。以提升支柱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科技水平为重点,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积极创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支柱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3)以人为本原则。培养、吸收和用好各类人才,建设以工程化、产业化人才为重点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制度政策环境,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集中有限资源,统一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形成一批有盘锦特色的新兴优势产业。
(5)市场导向原则。在加强科技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快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完善,鼓励市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
3发展目标
(1)加大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2)加强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力争达到30%。“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每年递增40%以上。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增幅明显高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且逐年增长;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以上。
(4)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到2010年,实现粮食、蔬菜、水产、畜牧等主要品种的良种化,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的品质达到或接近国际同期水平。
(5)保持专利申请数量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年递增1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数的10%。
(6)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到2010年,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
(7)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到2010年,引进省内外高层次人才3000人次,全市石化、机械制造、塑料和新型建材、绿色和有机食品及现代服务业涉及的相关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
(8)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到2010年与20所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签订市校合作协议,各类企业普遍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9)科技基础建设逐步完善。到2010年,建成30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10家科技生态示范区,产业技术水平和城市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三、“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1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围绕我市确立的五大接续产业和四大基地建设规划,集中力量解决重大共性、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瓶颈”及难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市场配置和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引导,促进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不断增加企业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比例。通过资金与政策的支持,择优扶持30家重点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大力开展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增强研发力量和提高研发水平,使研发中心真正在企业科技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家,新建博士后工作站l家。鼓励和促进科技中介组织的形成,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逐步建立技术经纪公司、咨询公司、孵化器、技术开发中心等服务机构,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中介体系,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管理、技术、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和人才等方面的有效服务。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建设精细化工特色园区和塑料工业园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一批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对产业发展有牵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油气勘探与开发、精细化工与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与医药、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以五大接续产业发展壮大为目标,开展科技攻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重点发展以涂料涂装、表面活性剂、医药及原辅料、工业助(制)剂等为主的精细化工业和以塑料管材、膜类产品、环保PVC及改性塑料为主的塑料加工业,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每年安排20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10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并不断形成规模。
3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主导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在水稻新品种选育、盐生植物综合利用、苇田立体开发、动植物扩繁、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加强设施农业、海淡水健康养殖、农村新能源等技术的推广,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技术服务水平。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省内外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其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以现有农技推广部门为基础,按市场运行机制,发挥各种农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形成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充分提升县(区)科技竞争力,促进县区增长方式转变。到2010年,2个县区达到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区)标准。“十一五”期间,建设2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10个科技生态示范区,每年安排10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引进100项新技术新成果并开展5次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
4提高科技对外开放水平
通过政策引导和计划支持,促进我市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条主线,以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为合作的切入点,增强合作的显示度。引导企业从传统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单一模式转为产、学、研联合发展,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我市大中型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对接,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市建设研发中心,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利用外资合建研发机构。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加强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信息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力量的引入等合作,力争实现双赢,构建一个积极有效的技术合作平台和合作渠道。继续开展科技合作工程,每年邀请50余所重点院校、300余名专家到盘锦进行项目发布、企业考察与诊断、项目洽谈等,组织30家企业到中科院、天津大学等5所重点院校考察、洽谈、合作。
5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鼓励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制定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创业环境。进一步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强化服务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办和创造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不断扩大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和科技活动的范围,促使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以上。其中产值超过1亿元的达到20家。引导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积极培育产业技术的主导级企业,让一部分企业先强起来,让技术创新更加活跃。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使其对各级科技计划、扶持政策有充分的了解,鼓励更多的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各级计划任务。
6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科技进步
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为出发点,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在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大疾病防治、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示范工程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应用技术研究,建立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恢复科技工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我市建成城乡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生态产业发达和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市。开展城乡居民住宅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社会安全和生产安全的关键技术,以及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及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形成城市公共安全事故防范和社会治安监控与处理的技术体系。
7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协调中心。以不断提高现有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构建科技物质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制,实行统筹规划、联合共建、资源共享。建立各类科研仪器装备、实验基地、实验动物、化学试剂、大型设施的服务目录和服务标准,提高有限的科技资源有效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为企业提供在本地区难以解决的重大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检测、检验、试制服务。完善科研条件、质量、技术保证体系建设。开展与高技术发展相配套的技术、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丰富和完善各类分析测试资源库,不断提高科研、生产检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电子科技文献服务中心,整合各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的现有科技文献资料,依托电子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专利、标准、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图书期刊、政策法规等多种查询、查新、文献检索服务。
四、支持领域及重点
1高新技术产业
(1)精细化工
聚氨酯涂料、汽车涂料等主要工业涂料与涂装技术;防火阻燃涂料、氟碳树脂涂料、有机硅树脂功能涂料、纳米材料改性涂料等特种功能型涂料;水性涂料、水性环氧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发展表面活性剂原料新产业,油脂基、淀粉基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高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物破乳剂,特种表面活性剂等。聚丙烯酰胺(PAM)新工艺的开发,三聚氰胺衍生物;氨合成催化剂、耐硫宽变催化剂、烃类蒸汽转化催化剂。
(2)塑料和新型建材
增强热塑性复合管,金属增强PE结构管,建筑用给排水管(PVC、PPR、PE),节水灌溉输水管道,抗菌塑料制品的应用开发;高阻隔、功能性软塑复合包装膜(袋),特殊功能农用膜,多层共挤合金膜;无机粉体填充改性塑料;无卤阻燃塑料等环境友好型改性塑料;永久性抗静电塑料、耐候性塑料、高强度塑料、高透明塑料、高耐磨塑料;汽车内饰、外饰件产品加工与开发,汽车机能件加工与开发,纤维增强技术(LFT);汽车玻璃制造、PC板材的生产、PC/ABS合金改性材料;新型防水卷材、装饰用建筑材料,新型轻质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的开发和应用。
(3)油气勘探与开发
推广三次采油技术、油气水处理工艺技术和深水勘探、开发、管输技术;开发复杂环境与岩性地层类油气资源勘探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低渗透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聚合物驱油技术,深海油气田开采技术,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劣质重油梯级转化利用组合技术。
(4)先进制造
工业控制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新型设备优化设计技术、低成本的现场总线的控制技术与装置;传感器与自动测量检测技术。数字式、智能型仪器仪表,数字控制元件;精密模具制造技术及其产品;油气勘探与开发设备换代产品;新型抽油机、顶部钻井驱动系统等油田特种装备制造产品;汽车关键零部件;锅炉、压力容器及石油、石化行业特种设备制造技术。
(5)节能与环保
生产系统节能技术与设备,新型环保成套技术与设备,传统能源替代产品和可再生资源技术与设备;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与设备;燃煤烟气脱硫脱氮技术;油田油泥资源化处理技术以及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清洁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
(6)电子信息
结合制造业等领域实施通用软件的二次开发、特种应用软件开发,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研究开发物资管理、生产控制等管理信息系统,工业行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平台技术,智能采油应用集成系统。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及应用产品;宽窄带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其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与通讯技术及其应用产品。汽车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
(7)生物与医药
治疗性抗体药物、预防和治疗性疫苗和基因治疗产品,发酵工程与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农业、环保等领域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投资适中、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开发规模适中、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及其中间体;开发国外专利刚到期和即将到期的化学合成药;引进生物合成优新药物、手性合成药物新技术。
2传统支柱产业
(1)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勘探、机械、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点解决工业升级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各种计算机辅助单元技术(CAX/ PDM)、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ERP),引导和扶持企业向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方向发展。提高装备制造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技术升级。
(2)石油化工关键技术及产品
应用醚化、异构化、烷基化和加氢精制等提高油品品质的系列工艺技术;开发先进的气化技术和缓释尿素生产技术、新型低能耗天然气制合成气工业技术、天然气制液体燃料和芳烃技术,天然气直接制乙烯技术。以化肥、沥青和环烷基润滑油及树脂生产四大基地建设为重点,重点支持石化产品生产装置的技术改造及技术开发;重点石化产品的新用途的开发。
3现代农业
(1)种植业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系统;绿色食品生产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研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沼气等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推广。
(2)水产养殖业
河蟹、泥鳅鱼、黄颡鱼等名优海、淡水产品种质资源保护、提纯复壮;名优海、淡水产品品种引进、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示范、推广;鱼虾蟹贝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产养殖饵料配方研究与开发;滩涂综合开发利用与综合养殖技术研究。
(3)畜牧业
优质畜禽品种引进、选育及安全、高效、优质养殖技术;畜禽重大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环保型无公害牧业工程体系建立、建设;牧草、秸秆类饲料资源开发,优质复合饲料研究与开发。
(4)蔬菜林果业
国内外名优新特保护地种植专用蔬菜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设备引进、研制,营养液、营养基质配方研究,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保护地设施改造及研究与开发,微喷、微灌等节水技术研究与开发;苇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珍稀花卉苗木引进、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优质食用菌品种引进、选育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5)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
名优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名优新特果蔬产品保鲜加工技术;芦苇深加工技术;鲜活水产品贮藏运输技术研究与开发;名优新特果蔬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技术研究与开发。
4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来改变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突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人口与健康
围绕提高我市人口素质、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重点开展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传染病、精神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规范化、标准化治疗模式及方案;新型、高效、经济、安全、方便避孕药品、药具技术研究;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育保健技术研究与推广。
(2)公共与安全
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先导,重点研究开发公共安全防范智能化;建立和完善我市公共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流行疾病等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决策等系统研究。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火灾危险综合评估、地震及冰雪、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监测、检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和安全食品链体系研究,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保障能力。
(3)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发展和推广低能耗节能设备和建筑节能新工艺及其关键技术;城市环境与资源保护综合治理技术;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及再利用技术;城市环境污染预警技术;开发针对北方寒冷气候的现代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建筑、生态住宅,大力提高建筑物节能水平。
(4)海洋技术
海洋药物、海洋食品开发,海水增养殖技术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及海洋环境保护技术。
五、重大科技专项
1种植业
(1)水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
(2)超级粳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3)盐生植物开发与利用
(4)北方日光温室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5)保护地蔬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
2水产业
(6)河蟹高效养殖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7)滩涂综合开发利用
(8)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
3畜牧业
(9)畜禽新品种引进、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
(10)畜禽重大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4精细化工
(11)水性涂料
(12)特种功能型涂料
(13)生物表面活性剂
(14)医药用无机盐原辅料
(15)新型催化剂
5塑料加工
(16)改性塑料专用料
(17)高附加值塑料制品
6信息技术
(18)信息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及其他传统产业的应用
7先进制造
(19)油田特种装备制造
8节能环保
(20)清洁生产技术
(21)采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
(22)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
9其他
(23)企业技术中心与研发机构建设
(24)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六、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科教兴市提供组织保证
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依靠科技进步对推进我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树立抢抓机遇的强烈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高新技术优先发展的意识,把科技事业当作我市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常抓不懈,做到全面、准确、细致地把握科技需求与发展方向,从宏观上强化科技工作的管理与协调。
完善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纳入党政领导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体系,为科技进步提供组织、制度、机制和环境上的保障。
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落实和制定优惠政策,重视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努力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
发挥现有人才优势,落实用人、择业自主权,加快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人才部门、单位所有的状况,允许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建立合理、有序、公平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体系,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发掘人才的巨大潜能。
树立“大人才”观念,重点引进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善于资本市场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和拥有资金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坚持引进和聘请高层次科技人才相结合,加强对优势领域高新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努力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和发展的机制与氛围。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制定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制度,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继续加强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优化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
3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十一五”期间,要树立“大投入”的科技投资理念,建立符合市场机制和科技产业发展规律的新投融资体系,加大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
改善投融资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加大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大科技投入、保证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的同时,严格监管、注重资金的流向,强化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应用政策和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一般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不得少于1%,大中型企业要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不得少于5%。
进一步培育资本市场。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把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科技开发;多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把这部分资金用活用好。
4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实施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加强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试行科技项目首席专家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责任制,加快建立科技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
加大科技工作监管力度。逐步实现科技计划决策、管理、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
建立科技计划实施的法规体系。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研究制定政府对科技发展投入的增长比例和社会资金投融资相关法规和政策;建设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体制和机制。
5优化科技发展政策环境,营造科技进步良好氛围
重点加强科技政策法规、投融资、对外开放、科技宣传等环境建设,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氛围。
要用足用好国家及省现有科技政策,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和落实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鼓励政策,有效的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环境。
改革科技奖励制度。落实好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采取股份期权等激励政策,逐步实现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待遇。
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推广实用技术,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