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民生信息 > 教育

索 引 号: govsjyj-2025-244053 主题分类: 教育
发文机关: 盘锦市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新时代新征程 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在盘锦市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六)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5-03-02
主 题 词:

新时代新征程 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在盘锦市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六)

发布时间:2025-03-02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4

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

市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各项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助力建设教育强省。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办学经验、传承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全面建设中职双优校,打造综合高中“金字招牌”,彰显经校办学特色,把学校整体工作继续推向新台阶。

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已做好准备: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强根固本、攻坚克难,不骄不躁,稳扎稳打,谱写奋进新篇章,为盘锦成为教育强市做出贡献!

北方工业学校

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市教育大会相继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北方工业学校党委书记王彪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努力建设思政引领强劲、基础教育优质、产教融合深入、高等教育创新、科技支撑突出,宜学优教、生态良好、保障坚实、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学校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助力全市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持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盘锦篇章。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

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宝海民表示,刚刚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大会。大会系统地阐述了当前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以及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规划与布局,并对全市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这些讲话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让我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下一步,我将以市教育大精神为指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二是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教育活力,提高教育效率。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创新,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教育强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盘锦市辽东湾实验小学

此次全市教育大会的顺利召开为全市教育发展锚定了航向盘锦市辽东湾实验小学将立足学校管理实际,深入贯彻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一是强化科学教育,夯实创新人才培养根基。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持续优化校本科学实践课程通过“培训+比赛”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行“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建立学生科学素养成长档案,打破唯分数论桎梏。二是优化教师发展生态,激活育人内驱力。建立“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三级成长路径“四有”好老师标准融入考核,通过师德案例分享、家校共同评价等方式,强化教师责任意识。三是深化家校社协同,构建全域育人网络。依托家长学校,解读科学教育政策,指导家庭实验活动设计对接科技馆、高校实验室等资源,开展研学活动,拓展学生社会参与空间持续建设校园“科技长廊”,举办“校园科技节”,营造“处处可探索、人人爱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