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上级媒体看盘锦

9省35支表演队齐聚陕西榆林古城——盘锦上口子高跷闪亮全国秧歌展演

发布时间:2024-03-05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浏览次数:44


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队在陕西榆林街头表演“大飞轮”。 唐 恒 摄


  “秧歌展演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非常热闹。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陕西榆林市民王女士说。

  不久前,来自辽宁、广东、安徽、吉林等9省的35支秧歌队,3000余名表演者齐聚陕西榆林古城,参加全国秧歌展演。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辽宁参展。27名演员成功表演了传统招牌绝活儿,“舞”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气韵,让更多的人了解辽宁非遗项目特色。

  秧歌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是一种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随着时代变迁,秧歌也在发展中不断彰显新的生命力。此次展演,既有融合杂技与现代舞的辽宁盘锦高跷秧歌,也有糅合南派武术与戏剧的广东潮汕英歌舞,还有刚毅且充满力量的陕西榆林横山腰鼓、享有“淮畔幽兰”美誉的安徽花鼓灯……千姿百态的各地秧歌展现出精彩绝伦的民俗文化魅力。

  “本次展演规格高、规模大、参赛队伍多,演绎出了各地秧歌的艺术特色,展现了秧歌艺术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全国秧歌展演总导演张胜宝表示,通过此次展演活动,把全国优秀的秧歌团队请进来,为秧歌艺术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借鉴创新的新平台。

  2月23日、24日,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表演队克服表演时间长、雪后场地湿滑等不利因素,亮出了“三节楼”“大飞轮”“小飞人”“架相”“翻跟头”“鲤鱼打挺”等传统招牌绝活儿,他们每天在榆林古城一街二街近5公里的路段上巡演4个多小时,让榆林观众拍手叫绝。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表演过程十分连贯,每个环节都衔接自然,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又能烘托隆重、热烈的场面,渲染气氛,感染观众。

  “根本看不够。上口子高跷秧歌实在太精彩、太震撼了!”榆林古城道路两侧密密匝匝的观众群里不时传出赞叹声、欢呼声、喝彩声、掌声……精彩的表演收获了很多粉丝,他们追随着表演队伍前行,演出结束,观众争相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上口子高跷秧歌被誉为‘木棒上的东方芭蕾’,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地秧歌不同,上口子高跷秧歌是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于一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升华提炼、自成体系,塑造出一批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内容。新一代传承人对高跷中的‘扭、浪、逗、相’进行了融合,跷腿增高到1.2米,演员表演幅度大,结合肢体和面部语言,将本地区人物性格展现无遗。”上口子高跷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中贤对记者说。

  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演员平日里工作在不同单位,他们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16岁。“这次, 我们受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指派,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秧歌展演。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用最好的演技‘舞’出辽宁人的文化自信,‘舞’出辽宁人的精气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美辽宁。”领队唐恒说。

  即使是-20℃的气温,依然挡不住陕北人看秧歌的热情。榆林街头,层层叠叠围满了市民和游客。演员王世百、杨盼在观众的呐喊声中越扭越来劲。他们是一对因热爱高跷艺术而结缘的夫妻。王世百表示,通过参加全国秧歌展演,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辽宁、了解盘锦地域文化,夫妻二人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尹忠华表示,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其风格喜庆热烈,表演技术精湛。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2012年荣获中国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