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以绿为底“碳”新路
辽河油田储气库群主力成员之一的双台子储气库。陈允长 摄
辽河油田双229块CCUS循环注入站脱烃装置准备进行吸附剂吹扫,工人正在进行投产前最后的准备。 杨晓华 摄
辽河油田油气集输公司坨子里输油站利用光能与风能生产“绿电”,实现了清洁能源替代。陈允长 摄
核心提示
截至2023年底,辽河油田连续38年保持千万吨油气当量稳产。同样是千万吨,如今的“千万吨”成色更足、颜色更新。
这一年,辽河油田突出“油气和新能源并重”的发展理念,统筹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循序调整油田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管理提升,积极拓展“扩绿”空间,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构建“1+N”发展格局 推动油气开发向综合供应转型
2023年,辽河油田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实施包括油气和新能源并重在内的“两个并重”,全力做好“三篇文章”“三大储库”建设。在实践层面上,辽河油田紧扣“双碳”目标,通过制定实施《2024-2027年滚动计划》《碳达峰行动方案》《低碳生产建设方案》等,积极构建以油气为主、多能互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油气+新能源”综合供应当量逐年上升。
这意味着,辽河油田正在努力改变半个世纪以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在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这一年,辽河油田坚定“像抓油气生产一样抓新能源”的决心,在每个项目上都组织专门力量,狠抓推进落实,生产绿电突破1.1亿千瓦时,达到上年的3倍以上。
立足自身,加快“油气+新能源”融合发展。通过“新能源+产能新井”“新能源+老区调改”“新能源+数字化建设”等多场景建设应用,克服油田资源点多面广、分布零散的困难,利用井场、站场优先开展自消纳项目建设,以内部挖潜推动生产用能清洁替代,累计在运装机规模上达到98.57兆瓦,实现了井站场覆盖千余个、装机规模近百兆瓦、发电量突破1亿度。
目光向外,推动“炼化+新能源”协同发展。发挥中石油驻辽企业配套清洁电力开发建设龙头作用,围绕油气生产绿色转型、炼化企业“减油增化”升级改造,统筹配套清洁替代项目建设,努力构建“1+N”新能源业务发展格局。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油田与属地政府联合成立项目专班,与中石油驻辽企业深化对接能源需求、资源潜力和转型升级项目,牵头制定驻辽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600万千瓦指标落地实施方案,形成了与六市七企携手“扩绿”、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一批风光热合作项目得到有力推进。
在加速发展新能源业务的同时,辽河油田还积极探索能源综合利用路径,打造了“兴60站节能降耗”“双229多空间利用”“办公区多能互补”等示范工程。其中,兴60低碳示范站利用光能、空气能、水箱储能等新能源新技术,每年发电79.9万千瓦时、供热3000多吉焦,可替换站内生产运行和生活办公用能,实现清洁替代、就地消纳、自给自足。
目前,辽河油田正结合风光绿电替代、地热开发、余热利用,着力建设金海采油厂、高升采油厂、沈阳采油厂等一批低碳采油厂,构建油气与新能源多能互补、因地制宜、多元迭代发展的新格局。
全链条“瘦身健体” 推动耗能大户向节能企业转型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千万吨级大油田,油气资源仍然是辽河油田的基本盘。其中稠油产量占比较高,需要通过多种加热方式保持原油流动性,从而实现高效开发。因此,辽河油田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能耗大户。
在供给侧,辽河油田开展非热采原油、天然气上产工程,结构性能耗得到有效控降。同时,在消费侧,辽河油田贯彻“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以百倍其功的努力,做好“加减乘除”,推进全链条“瘦身健体”。
采油系统做“加法”。实施“采油+智能技术”,通过物联网建设搭建智能管控平台,针对低产低效油井,规模推广智能间抽技术,以自动控制替代人工操作,对油井的调控周期从几个小时精细到十几分钟,实现低产井提效、降耗、错峰用电。实施“采油+节能技术”,结合不同区块举升需求,逐步推广无杆泵、直驱螺杆泵等新型节能举升技术,以示范站区带动提效降耗,预计到“十四五”末节电超过900万度。
集输系统做“减法”。聚焦工业动脉,深挖系统优化简化空间,按照整体统筹、科技赋能的工作思路,推动工艺系统集约节约、瘦身提效。比如,针对集油工艺实施跨单元整体优化,通过串接冷输、集中加热、关停并转等技术,“十四五”规划实施23项技改措施,全部实施后可实现降耗2.55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5.26万吨。针对脱水工艺,依托新型作业区和数字化建设,提升联合站密闭化、撬装化水平,推动实现区域整合、站场降级、末端集中,进一步释放节能潜力。
热注系统做“乘法”,环环提效降耗。在产汽环节,持续推进锅炉提效,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平均热效率提高0.5%。输汽环节重点推进沿程减耗,加强保温监测维护,将沿程热损失控制在2.6%,同比下降0.1%;开展固定锅炉车载改造,就近注汽缩短工作半径。在注汽环节,实施隔热装置“跟、研、试、测、换”全过程优化,井筒热损失同比下降0.2%。
燃料结构做“除法”,燃油燃煤全面清零。立足燃料结构调整,全面梳理油田用能状况,对外围地区、外输管道、燃油锅炉实施7项优化改造,在2022年“燃煤归零”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燃油归零”,深化节能降碳。
经过不懈努力,辽河油田2023年累计完成30项节能降碳工程,实现了能耗总量、能耗强度全面控降,全年节约天然气近3000万立方米、节电2000多万度,折合标煤4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
建设“三大储库” 推动能源供给向能源服务转型
在油气与新能源并行逐“绿”的同时,辽河油田还积极推进储气、储碳、储能“三大储库”建设,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目标、新机制、新路径,推动破除高成本、高能耗、高碳排的固有格局,努力为周边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全力扩建储气库,打造周边清洁能源供应枢纽。辽河油田聚力打造东北储气中心,举全局之力加速打造“百亿方储气库”。同步推进调峰保供与建设运营,累计采气突破100亿立方米,日采气量在全国率先突破4000万立方米,总库容达到全国第二、注采气能力全国第一。新投产的马19储气库先导试验工程,从启动到建成仅用时7个半月,再创全国储气库建设最快纪录,并且开创了国内水淹型油气藏建库先河。截至目前,辽河储气库群已经连续7个周期安全、高效地完成冬季天然气保供任务,成为东北及京津冀地区调峰保供主力。
倾力加快建设储碳库,打造地区碳封存服务基地。辽河油田围绕“提高采收率与碳埋存同步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全产业链建设。牵头高校揭榜辽宁省“揭榜挂帅”项目,协同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机理研究,开展二氧化碳辅助驱油试验,顺利投产欢采、特油两座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及双229循环注入站,首次建成了捕集、液化、注入、循环处理全流程的CCUS配套地面工艺系统,全年注碳9.2万吨,增油1.3万吨。
奋力新建储能库,打造区域电力储能调峰中心。辽河油田结合自身用热需求量大的特点,开展电热熔盐注汽技术研究与试验,建成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站。这种新型的注汽站首次将熔盐储能技术应用于稠油注汽开发,具有电热直接转化、工业水再利用、转化效率高等技术特点,不仅为油田清洁能源替代探索出新的路径,还有着消纳绿电、调节电网的功能。该项目中,辽河油田自主创新研发、攻克5类14项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迈出了彻底改变稠油热采中蒸汽生产方式的第一步。未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每年可替代辽河油田SAGD、蒸汽驱等燃气蒸汽1600万吨,减耗天然气10.4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消纳谷电、绿电108亿度,储能规模464万千瓦。
2023年,“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绿色发展奖”花落辽河。这份来自中央媒体与社会大众的高度认可,让辽河石油人推进绿色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辽河油田用实干擦亮发展底色,正将逐“绿”路上的许多个“第一步”“一小步”,厚积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千里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