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扎实推进春耕备耕力促粮食稳产增效
4月的盘锦大地,一栋栋育苗棚里秧苗长势喜人,水稻春播即将开始。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盘锦市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力促粮食稳产增效,为建设农业强省作出盘锦贡献。
在我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盘锦市贯彻落实省委要求,出台《盘锦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专项方案(2023—2025年)》,致力于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用好农业科技“利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从源头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推动大米、河蟹两大主导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藏粮于地,盘锦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230.28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和193.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今年,全市计划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0.45万亩。目前全市春耕农资储备率达100%,计划机械化整地率达100%。
藏粮于技,盘锦市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水稻育秧播种工作,开展水稻干尖线虫病防控技术培训。推动品种优质化,实施优质水稻品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着力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发挥大米产业联盟作用,大力推广盘锦大米“1+7”系列标准,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立体化规模种养,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去年盘锦大米品牌价值达到588.44亿元,居全省区域品牌价值榜首。为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今年盘锦市大力实施盘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将优质品种“锦稻109”更名为“红海滩1号”并大力推广,向中高端市场进发。目前,“红海滩1号”种子销售较去年增长近三成。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盘锦力争到2025年,研育出“红海滩系列”优质水稻新品种3个以上、种植面积30万亩,将“盘锦大米”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盘锦市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市水稻、玉米两大农作物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9%、96%,稻蟹综合种养面积达95万亩,为盘锦乡村振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抢抓农时 耕出一片好“丰”景
——盘锦市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综述
核心提示
盘锦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坚决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抢抓农时,扎实有序做好春耕备耕及春播等农业生产工作。通过调动和保护种粮积极性,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倾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确保粮食丰收和农业稳产增效,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贡献盘锦力量。
在盘山县高升街道后屯村,小宝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使用玉米免耕播种机实施播种。
藏粮于地 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0.45万亩
4月24日,在盘锦市大洼区西安镇幸福道生态农业基地里,一辆外形很特别的农机在田地里行驶。基地负责人文锋告诉记者:“这是激光平地机,通过激光的发射,为水稻田找平落差,类似于装修地面找平。”据介绍,经过平整过后的水稻田,不易长杂草,节水节肥,还能提高单位产量。“有了这台激光平地机,就能让‘跑水田’变成‘保水田’,一步步实现种植现代化。”文锋说。
春耕备耕时节,走进盘锦市多地春耕现场,激光平地机、无人插秧机、5G智慧农业等屡见不鲜。而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排灌站、平整土地、渠系建筑物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日渐迈向新的台阶。
在盘山县太平街道仙水村,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于亮介绍,以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主要建设目的的高标准农田是全县农业的亮点所在。盘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11年开始实施,截至2023年累计完成项目106个,涉及古城子镇、得胜街道等13个镇、街道,完成建设面积90.4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7.7%。
盘锦市地处东北平原,农业战略地位突出,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生产基地,也是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多年来形成了盘锦大米、盘锦河蟹、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盘锦市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遵循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盘锦市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等各方面因素,围绕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建设内容,结合国土空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紧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要求,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
盘锦市通过桥、涵、闸、站、电全面配套,沟、渠、田、路综合治理,使项目区形成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业田园化新格局,达到了规划设计的“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8年至2021年,盘锦市立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达58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53万亩。2022年度立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建设任务7.05万亩,今年春季仍在继续实施,预计6月底完工。今年,盘锦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4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项目3万亩。
盘锦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工厂化大棚育秧基地。
藏粮于技 为粮食生产插上增产提效“翅膀”
4月25日,在盘山县太平街道张家村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栋5000平方米的高科技设施农业大棚里,2万多个规格统一的“亚美柯”钵盘整齐地排列其间,一颗颗茁壮成长的绿色水稻秧苗,绽放出令人愉悦的生机与活力。
“上月6号开始育苗的,秧苗现在有3厘米左右,已经生长到1叶1心期。到下月5号左右长到12厘米3叶1心时,就能挪到水田插秧了。”正在进行秧苗管护的打工人员赵瑞荣说。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2万亩,逐渐实现了水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有了分红,还能在这里打工赚钱。理事长郭凯介绍说,合作社育苗钵盘及插秧机采用的都是国际领先的“亚美柯”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和传统毯苗育插秧技术相比,具有省种、省土、省肥、省药、省补苗人工、秧苗素质高等显著特点,更为稻田养大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藏粮于技,为粮食生产插上了增产提效的“翅膀”。今年,插秧预计从5月上旬开始,到5月末结束。盘锦市组织专家根据去年生产实际,研判2023年度水稻生产技术关键点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水稻优良品种推广工作。
3月底,盘锦市开始水稻育苗,4月8日前后大范围展开,育苗面积达到1.35万亩,像“亚美柯”工厂化育苗的钵苗移栽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了这项工作中。目前,盘锦市育苗工作基本结束,已进入秧苗的后期管护期。为防止苗期立枯病、干尖线虫病等病害发生,盘锦市农业部门发布了年度重大病虫情趋势预报,制定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落实病虫监测点及监测任务。通过加强监测,做好水稻秧苗和移栽返青期技术指导、举办防控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镇村进行实地指导等举措予以科学防控。
年初以来,盘锦市备足春耕农资,储备率达到100%,目前种子、化肥、农药等各项农资供需稳定。在农机具准备上,盘锦市已备足农机总动力62.85万千瓦。其中,80马力以上拖拉机2051台,80马力以上配套农具3104台,水稻插秧机保有量7340台。目前,各类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等主要农机具已完成春季检修,即将全部投入生产中。
农业中心工作人员核实高标准农田区域分布情况。
创新机制 打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载体
以大米、河蟹产业联盟为龙头,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市蟹稻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2万亩以上。这是盘锦市今年在全面落实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中确立的目标之一。
2022年,盘锦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34元。这其中,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带来的效益功不可没。
盘锦市位于辽河三角洲腹地,是辽河、大辽河两条河流冲积而成的滨海湿地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做精现代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盘锦成为我国稻田养蟹的发源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大米、河蟹产业土地规模化、品种优质化、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种养生态化、营销品牌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形成,盘锦市以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产业联盟为核心,创新建立“产业联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通过实施创新利益链接机制,由企业带动向联盟带动转变、创新土地整合模式,由订单模式向基地模式转变、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由追求产量向兼顾生态转变等“六个创新”,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优质高效发展。
“产业联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为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主导产业注入了新鲜动力和发展活力,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
利益链接机制促农民增收。截至2022年,联盟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面积71.7万亩,带动6万多户订单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联合产销模式9.9万亩,带动2264户农户户均增收8000多元;联盟企业流转土地22.8万亩,农民获取土地流转财产性收入达到2.3亿元以上,推动2.5万名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联盟运行机制促企业增效。盘锦大米产业联盟企业优质蟹田米成功打入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销售渠道。大米产业联盟现有成员单位31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24家,带动农户5万余户。联盟企业固定资产16.6亿元;仓容能力128万吨;年大米加工能力119万吨;注册品牌57个,包装品类525个。河蟹产业联盟现有成员单位48家,共有从业人数7200人,2022年实现产值27亿元,利润5.8亿元,联盟企业带动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860元。
品牌建设机制促产业增值。在产业联盟推动下,盘锦大米成功被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清单”。联盟企业通过参加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和各类国字号展会,不断增加盘锦大米、盘锦河蟹行业知名度、市场美誉度及消费者忠诚度。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品牌价值不断上升,分别达到588.44亿元和342.30亿元。2021年22家河蟹联盟企业到宁夏、新疆、天津、吉林、黑龙江等地推广稻田养蟹“盘锦模式”120万亩。
2022年,“产业联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荣获辽宁省首届制度创新成果二等奖,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产业联盟已成为引领盘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盘锦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盘锦大米擦亮优质优价品牌名片
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计划种植“红海滩1号”水稻3000亩;盘锦幸福道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划种植“红海滩1号”水稻5000亩;盘锦益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种植“红海滩1号”水稻1.5万亩……
春耕大幕起帷,盘锦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走进多家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的育苗基地,记者注意到,由盘锦市本土水稻育种专家、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雷选育的优质香型水稻品种“红海滩1号”,正被大面积推广种植,它的秧苗正在盘锦大地上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盘锦市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盐碱性土壤、辽河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使盘锦大米独具魅力和内涵。盘锦创新发展的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更孕育了盘锦大米特有的生态品质。截至去年底,盘锦水稻种植面积达160余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近1/4;总产量超百万吨。盘锦大米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列入中欧地理标志清单,曾被北京奥运会等大型活动指定为专用米。
但是,为城市带来无限荣光的盘锦大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日渐显现:大米品牌缺乏统一性和协同性,未能形成市场竞争合力;种植、生产加工企业“散”“乱”“小”,市场集中度偏低,产品标准不统一,导致市场发展不规范,中低端市场份额高,高端市场份额低。
如何将盘锦大米的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转化为种植户的实际收益?盘锦市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末出台了《盘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行动方案》,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价值增加、百姓增收”为主线,加快推进盘锦大米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消费者喜爱、市场认可、行业引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盘锦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为此,盘锦市精选大米优质品种锦稻109,冠以“红海滩”商标,连续2年将其列为优质水稻补贴种植品种进行重点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的“红海滩1号”(锦稻109)2018年通过辽宁省审定;2019年,荣获“国家优质米食味金奖”。
“从现在到2025年,我们以提升盘锦大米品牌,提高盘锦大米质量和竞争力为工作目标,稳步实施品牌整合推广、扩大种植规模和市场拓展、大米品牌和市场地位提升,一年一个台阶叫响‘红海滩1号’品牌。”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文强说。
优质品种确定后,盘锦市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产品销售端入手,以品牌提升为总抓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新品种销售渠道,以中高端市场为主打,推进优质品种大米进社区、进商协会、进金融机构、进机关、进重点企业,特别用“红海滩”统领盘锦大米优质种子商标,从品牌形象、产品包装等系统策划,不断提升盘锦大米品牌的覆盖面、影响力。
“扩大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实现盘锦大米优质优价,一定能促进产业升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引领盘锦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大米品牌建设未来发展,郭文强信心满怀。
图片
鹤乡时讯
首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7.2%
一季度,盘锦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6亿元,同比增长7.2%。
年初以来,盘锦市商务系统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引领,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促消费、扩内需,高质量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升消费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市场活力持续恢复、潜力不断释放,消费市场明显回升、企稳向好。
下一步,盘锦市商务系统将上下联动,密切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大型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企业,组织大中型商场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连锁便利店及酒店宾馆、餐饮等商贸流通企业继续开展“乐购辽宁 惠享美好”促消费系列行动,聚焦节日消费、热点消费、新兴消费等领域持续发力,全面激活消费市场。围绕汽车、成品油、家电家居等重点商品,组织大型汽车、家电销售企业开展“汽车下乡”、新车促销、“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主题活动,全面推动社会消费扩容升级,助力全市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四方面发力建设重点水网工程
4月25日,记者从盘锦市水利局获悉,盘锦市正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质升级为着力点,全面开展重点水网工程建设。
盘锦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境内共有自然河流21条,总长634公里,总流域面积3570平方公里。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河湖水质较差等诸多问题,盘锦市在认真组织编制空间均衡水网规划基础上,从四方面发力,开展重点水网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辽河干流巩固提升、辽西北应急供水及配套等重点工程建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大辽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前期工作,早立项、早建设;逐步实施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现代化灌区建设,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新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质升级;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体系,建立健全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让农村饮水工程成为城乡一体化供水先导,为实现盘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获准筹建第三个省级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日前,省市场监管局批准筹建8个辽宁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盘锦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批准筹建“辽宁省红海滩旅游产业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这是盘锦市第三个获批建设的省级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为城市区域品牌培育工作增添了新亮点。
据悉,获批筹建园区在12个月内完成筹备建设任务,通过现场验收后,正式命名“辽宁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盘锦市市场监管局将按照相关要求,指导盘锦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进“辽宁省红海滩旅游产业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建设,实现创建目标。
“辽宁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是省市场监管局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区域品牌的重要举措,以此加快推进辽宁省重点产业全面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质量强省建设。
多措并举点亮“夜经济”
“室内夜市宽敞明亮,环境干净舒服,在这里品尝美食既放心又温馨。”正在逛夜市的盘锦市民周女士说。4月8日,盘锦市首家室内夜市——百年福街室内夜市开始试营业,连日来,夜市“福街美食广场”上热闹非凡,客流不断。
盘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夜经济工作,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对标先进、包容多元,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发展体系;同时以特色街区、文化综合体等文旅消费场所为主要载体,举办一系列活动活跃夜间文化旅游,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夜间文旅业态,全力推进夜间文旅消费扩容提质。目前,盘锦市已形成10条季节性夜经济街区,百年福街、广厦艺术街2条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依托桔子广场、鹏欣水游城、万达广场等消费热点场所,建设“夜食”街区,打造一批本土“网红美食”打卡地;以百年福街、辽河口老街、广厦艺术街等省级示范步行街为聚客平台,培育“夜娱”文化,丰富夜间经济文化内涵,满足多元需求;依托金帛滩、江南风情园、含章湖等多个景区,点亮“夜游”名片,打造人气聚集地,激活夜间消费“新引擎”;引导大商新玛特、麦凯乐、双台子城等大型商场、综合体开展夜间直播促消费活动,激发“夜购”活力,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夜间购物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