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民生信息 > 医疗
索 引 号: | govswsjkwyh-2020-032890 | 主题分类: | 医疗 |
发文机关: | 盘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做有能力的医生,建有温度的医院——盘锦市人民医院提高医疗服务纪实 |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 2020-12-10 | |
主 题 词: |
做有能力的医生,建有温度的医院——盘锦市人民医院提高医疗服务纪实
盘锦市人民医院坐落在辽东湾新区,距主城区50多公里,与营口市区隔河相望。作为辽东湾新区唯一的一所三甲医院,它既是新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依托,也是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保障。
为患者服务,为新区助力。盘锦市人民医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公立医院属性,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结合新区经济发展实际,加强学科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以“做有能力的医生,建有温度的医院”为己任,切实增强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大医精诚”。
加强能力建设,打造过硬队伍
“治病救人”是患者对医生最根本的需求,也是医生这一职业的神圣所在。
“药圣”孙思邈说,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为了培养出一流的医疗队伍,我们院成立了‘医生之家’,这是一个专门供全院医生进行学术讨论与问题研究的空间。”副院长王宁说。
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之家” 是我市医疗机构的首创。“医生之家” 内不仅有与医学相关的各类挂图,还有供医生学习的模型、图书、资料,投影仪等。每逢周三、周五的中午时分,在这里进行的“医生活动日”会吸引各科医生聚集于此。或进行主旨发言,或对病历纠偏,或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体研讨。
“活动日的病历纠偏,是要点名批评的,不过‘红红脸、出出汗’对提高业务有好处。我们坚持业务考核评价常态化,成绩与医生职称晋升挂钩。”副院长王威说,“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这个团队的医疗水平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天傍晚,院长鞠培新下班路过手术室,看到一群患者家属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这都七八个小时了,怎么还没手术完?”鞠培新问是什么手术,回答说是甲状腺切除。“这不是高难度的手术,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是不是出问题了?”鞠培新立即返回办公室询问情况。原来,患者是双侧甲状腺癌、广泛颈部淋巴结转移,并且一侧气管旁癌转移淋巴结串珠样包绕同侧喉返神经。这种情况,为了彻底清除癌肿,通常需要连同癌肿一起切除被癌肿侵及的喉返神经,但患者术后会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生活质量很差。患者在省内四处求医,都答复说,如果手术只能将肿块和神经一并切除。这让该患者心灰意冷,心想反正都是切,那就回家乡的市人民医院做手术吧。对于这一结论,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马志军却不认可。如何做到既完整地切除肿块,又能保住神经?马志军决心带着自己的团队试一试。
手术进行了七八个小时,成串的包绕喉返神经的癌转移淋巴结被逐一剥除,神经完好无损。只剩下最后一枚了,此时医生们早已是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但多次努力都无法剥离。大家开始烦躁,甚至有些崩溃了……他们一度把患者家属叫进手术室,说明情况,征求意见。虽然患者家属表示理解,同意连神经一起整体切除,但看着家属失望的眼神,马志军和同事们又不忍心了,他们对视了一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再试一次!这时手术室的电话响起,是院长鞠培新打来电话为他们加油。他们做着最后的努力……终于,最后一枚癌转移淋巴结被成功剥除!大家忘记了疲惫,欢呼着,雀跃着。
第二天一早,内心忐忑的患者在家人和医生们的围拢下试探着发声。“一切正常!”患者的眼泪哗地一下夺眶而出,他激动地说:“马主任,谢谢您,谢谢人民医院!”
在盘锦市人民医院,像这样的故事每个科室都能说出几个。例如,为百岁老人实施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术,全市首例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子宫阔韧带巨大肌瘤核除术……患者治愈了病痛,也记住了那些医术高超的医生:骨科的许建英,创面修复中心的张伟,神经外科的李震,胸外科的张全伟,血管介入科的宋刚,耳鼻喉的郭英杰,心内科的于天开,神经内科的王冬青,妇产科的张龙,麻醉科的王志强……
弘扬人文精神,培育医德医风
“王大夫,我注射胰岛素10个单位,昨天空腹血糖5.3,今天空腹血糖4.9。”网友贾斯汀问。
“胰岛素减2个单位。”
“王大夫,我妈有30年的糖尿病史,一直在打胰岛素。最近一年多身体总没劲,咋办?”网友小郭问。
“可能是血糖不稳引起的,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
……
这些对话来自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义勇建立的聊天群“红海滩糖友之家”。
这样的糖友群一共有3个。另外,他还建立了甲状腺病友群和痛风病友群。5个群一共有1300多名患者。
三年来,在每天的工作之余,他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耐心地回答每位患者的提问。患者信任他,离不开他,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很多住在市区的患者,即使往返100多公里,也要到人民医院找他看病。
精湛的医术治愈了患者的病痛,高尚的医德拉近了医患的距离。在盘锦市人民医院,医德医风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必修课。每周,院里都会安排医护人员共同观看由北大医学人文专家推荐的经典影视作品,或者组织大家听老医生讲从医故事。这些潜移默化的浸润,培育了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这里的医生、护士感觉像是我的亲人和朋友,他们会耐心回答你的问题,会和你探讨什么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在这里看病让人感到温暖、舒适。”一位刚刚做完手术的女患者倚在病床上动情地说。
为了让医德医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市人民医院确定了“医德医风查房”制度。他们成立了由院领导、纪委委员和各支部代表组成的检查组,定期对医护人员的仪容仪表、文明用语、诊疗环境、医疗秩序进行随机检查,检查结果在院周会上点评。这个制度在院内实施后,大大增强了各科室的集体荣誉感和争先创优意识,全院医德医风建设蔚然成风。
院党委副书记康晓旭说:“年初以来,全院共收到锦旗68面,表扬信十余封,退回、代交住院押金的红包总额达15900元。”
他们对患者的服务不仅停留在院内,还延伸到家庭、社区和工厂。
——新冠疫情发生后,医护人员开着移动医疗车上门为辽东湾新区的工人、师生、群众进行体检,为复工复产复学做贡献;
——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田庄台镇、二界沟镇、荣兴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开通超声远程会诊,切实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与市残联等机构携手,成立了区域唯一的脑瘫偏瘫治疗中心,为脑瘫患儿、偏瘫患者提供了手术+康复的一体化专业治疗;
——成立义诊医疗队,深入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屯开展义诊,免费为百姓送医送药。还成立了老年健康大学,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
注重科技引领,勇于改革创新
进入5G时代,患者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才会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盘锦市人民医院成立以来,把科技引领医疗现代化作为全院工作的重点,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市人民医院的‘掌上医院’很便捷,预约挂号、缴费等手机上就能实现,‘掌上医院’帮了我大忙!”前不久,家住二界沟的李明在田里干活时,感觉腹部疼痛,不断加重。他知道自己的胃又出了问题。情况紧急,他赶紧用手机登陆市人民医院的“掌上医院”远程预约挂号,预约时间精准到三十分钟。到医院后,就诊自助缴费,检查报告自动推送。“掌上医院”为他赢得了诊治时间。
用药安全关乎群众的生命健康。在生活中,有些患者因为错误用药,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危及生命。为了保证患者正确用药,市人民医院专门开通了线上用药咨询服务,由专业的药师随时对患者进行科学用药指导,月平均咨询量60余次,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用药的依从性、安全性。群众高兴地说,“以前有个头疼脑热的,吃药靠自己看说明,药量搞不准,对不对症也不清楚。现在好了,人民医院开通线上咨询服务,吃药更科学、更安全了。”
在开展互联网+医疗上,市人民医院率先实现云胶片+远程会诊,影像大数据跟着患者走,CT、核磁检查结果可直接通过手机查看,还可向云上25家国家顶级三甲医院申请远程会诊,使患者足不出户享受“一站式”高端诊疗服务。
今年7月,一位姓夏的患者在市人民医院做肺部CT检查时发现病灶。患者很担心,想去北京大医院再看看。可准备去北京时,CT片找不到了。这时,他想起在市人民医院检查时,医生让他扫描了云胶片医疗服务平台二维码,并告诉他手机里就能看CT片。他打开手机,登陆云胶片医疗服务平台,果真找到了自己的CT片图像。在平台专家库,还查到了早就想预约的北京大医院的专家。他立即在手机上提交了会诊申请,仅用了650元的会诊费,没去北京就实现了专家会诊。结果,专家的结论与盘锦市人民医院的诊断一致,免去了他的奔波之苦,让他在当地就完成了后续治疗。
“2019年,我们率先引进了人工智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CDSS。在医生写病志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会实时对照世界一流循证医学数据库,帮助医生做出更合理的临床诊断,对治疗提出更科学的决策建议。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医院各学科单病种质控都在提升。”院长鞠培新说,“我们还新增了手机医生端APP,使科主任可以从手机上随时查阅病例、检验报告、用药医嘱,即使不在医院也能发现问题,远程指导值班医生,在提高服务内涵、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为患者服务的效率。”
天道酬勤。盘锦市人民医院在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让医院从内到外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全年门诊、急诊总量79196人次,同比增长30%。2020年年初至今,全院实现门诊、急诊总量78838人次,同比增长11.67%。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口碑是最好的肯定。
“做有能力的医生,建有温度的医院”,这是他们前行的目标,也是他们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