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10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盘锦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市商务局、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盘锦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区、盘锦临港经济开发区、辽宁新材料产业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我市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商务局: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市拥有1家国家级经开区和4家省级经开区,开发区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80%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90%以上的外资和进出口总额,是我市经济的绝对核心力量。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高位推进经开区改革,成效显著。制度建设方面,在充分调研和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基础上,提前一个月出台改革措施,从5个方面制定16项具体举措,既与省方案衔接又符合本地实际。顶层设计方面,抓住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契机,优化规划布局和产业方向,科学划定区域面积和主导产业。园区施策上,梳理形成4项共性和7项个性化改革要点,推动各开发区制定“一区一策”方案,聚焦财税制度、人事薪酬等关键领域,目前所有方案均已实施。考评激励上,优化考核体系,新增项目建设指标且权重占30%,对量化指标采用功效法计算贡献度,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下一步,盘锦市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明晰职责边界;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探索“小管委+大公司”模式;加强考核管理,持续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辽滨经开区将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优化职能配置、创新管理模式,释放园区发展活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集聚能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研究制定了《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一策”改革方案》。改革涵盖事权、财税、人事薪酬和市场化运营等方面,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厘清职责边界,推进社会职能剥离,优化机构设置,完善赋权机制,承接省级下放权限,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等。争取省级增量返还,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推行全员聘用,建立绩效薪酬体系,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核心指标,实行差异化激励。完善“管委会+公司”模式,提升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营水平,探索土地高效利用,实行“标准地”供应。同时配套制定权责清单、绩效考核办法等子方案,确保改革无缝衔接、责任明晰、运转高效。辽滨经开区将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推进改革,确保取得实效,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盘锦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区:
围绕改革,重点推进五方面工作:聚焦经济发展,树立“亩产论英雄”导向,将资源要素不断向高质高效领域集中,发展石化及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四大产业链,通过“项目管家”“领导包保”等服务助企发展,今年1-8月规上工业产值达326.19亿元,同比增长17%。优化职能体系,将6个部门调整为8个,分设生态环境部、规划建设部及党群工作部、综合办公室,形成各部门同向发力助推经济发展一条主线的良好格局。创新运营模式,构建以市场化为主的国有公司管理体制,整合多家国有公司为1家运营载体,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政企分离。深化薪酬改革,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和铁饭碗思维,真正让干得好的拿得多,让想干事的有奔头。强化考核评价,建立主责突出、领域全面的多维度考核体系,推行季度预警机制,奖惩分明。开发区将继续发挥经济主战场作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盘锦临港经济开发区:
制定并落实“一区一策”改革方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事权优化、人事薪酬、运营模式和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明确开发区主责主业为经济发展和产业服务,移交社会管理职能,确立新材料制品、先进设备制造、粮油生物科技和绿色船燃为主导产业,承接25项审批权限,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和“标准地”改革。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4.5%。人事薪酬改革方面,推进机构实战化、用人灵活化,建立“基础薪酬+绩效薪酬”制度,激发干部活力,今年新签约项目协议额同比增长132.6%。深化市场化运营,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整合国有公司,构建四大平台和招商中心,集团市场化营收达908万元。完善考核评价,建立“部门+个人”双维度体系,结果与选拔任用、薪酬直接挂钩。下一步将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强化财政保障,努力打造盘锦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辽宁新材料产业经济开发区:
立足产业定位,围绕强化党的领导、优化事权配置、创新财税管理、改革人事薪酬、探索市场化运营等方面发力,多项任务取得突破。事权制度改革中,聚焦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明确石化及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产业,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今年盘活闲置土地179亩、厂房3.35万平方米,签约项目13个(亿元以上5个)。厘清权责边界,编制权责清单21项。优化政务服务,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审批时限大幅缩短。财政和人事改革方面,与县财政局建立协调机制保障资金需求,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实行“双轨制”和绩效薪酬,打破平均主义。市场化运营上,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明确权责边界,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对接意向项目23个,计划年内签约18个。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将挂图作战、对账销号,确保年底前全部落地,努力建设产业发展“排头兵”和改革“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