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召开

发布时间:2023-04-18 信息来源:盘锦发布 浏览次数:523

  4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主题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盘锦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专项方案(2023-2025年)》,重点介绍我市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抓手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全国湿地保护利用的样板和典范等方面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发布人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勇
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徐鹏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纪金章
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军


《盘锦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专项方案》解读


  《方案》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到2025年,建成全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打造全国“无废城市”盘锦样板,协同完成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建成盘锦辽河口美丽海湾,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立全市化工园区智能化应急监管体系。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达到省定标准,创建省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制造单位25家;细颗粒物(PM2.5)浓度达到3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3%以上,国考和省考断面水质、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52.34%,河湖岸线保护率完成省定目标;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80个以上。



  《方案》重点任务


  部署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5个方面新突破、12项具体举措。
  第一方面是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1.在推动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绿色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坚持“绿色低碳+精细化工”的发展路线,持续推动“减油增化”“减油增特”,严控炼油项目上马,推动石化行业绿色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全力推进以辽滨经开区为龙头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
  2.在“能耗双控、碳达峰碳中和”上迈出新步伐。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着力点,有效控制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
  3.在“碳汇监测和评估认证”上取得新成果。开展盘锦盐沼湿地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持续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影响因子指标、碳储量指标调查监测。
第二方面是在推动湿地保护上实现新突破。
  4.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达到新水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湿地和海洋生态修复、生态岸线建设等项目。巩固退养还湿成果,加大辽河入海口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5.全力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按照省创建辽河国家公园领导小组安排,明确辽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有效保护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科学修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丹顶鹤、黑嘴鸥和西太平洋斑海豹“盘锦湿地三宝”,做好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盘锦区域申遗工作。
  第三方面是在美丽海湾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7.美丽海湾建设实现新突破。以辽河口湿地为核心,以“海湾环境质量良好、海湾生态系统健康、人海关系和谐共生”为总体目标,2025年,完成盘锦辽河口美丽海湾建设。
  第四方面是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上实现新突破。
 8.争创全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盘锦市及盘山县、双台子区、大洼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基础上,持续巩固创建成果,启动兴隆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
  9.“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现新跃升。完成“无废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打造全国“无废城市”盘锦样板,形成盘锦独特的“五色锦”模式。
  第五方面是在维护生态安全上实现新突破。
  10.污染防治攻坚迈上新台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1.中央及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取得新进展。按照序时进度,全力推进农业面源、畜禽养殖污染、养殖尾水治理、渔港整改、总氮消减等16项任务整改工作。
  12.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开创新局面。协同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建立全市化工园区智能化应急监管体系。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立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平台和大气污染自动监控站,实时监控大气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状况,有效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方案》保障措施


  《专项方案》要求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切实把“在绿色发展、维护生态安全上为全省作出突出贡献三年行动”摆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强化工作落实,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推进,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积极推广典型做法。通过多重保障,确保专项方案落细落实。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作用,围绕《专项方案》,会同市直各部门、各县区、经济区,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和更有力的举措,高标准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盘锦,为美丽辽宁建设贡献盘锦力量。



  记者提问


  问

  在探索盘锦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我市下步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

  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徐鹏: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盘锦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专项方案》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调查监测、核算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实现保障和推进实施等工作机制,加快推动盘锦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高效转化。
  一是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全面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研究建立涵盖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分布区域、开发现状等信息的全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形成生态产品数据库。
  二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库开展合作,统计、评估盘锦湿地生态保护成效和生态产品价值,为“绿苇红滩”贴上价格标签。
  三是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智慧农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等生态增益型和生态赋能型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四是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谋划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五是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保障优质生态产品永续供给。
  六是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改革创新的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相关政策、项目、资金落地我市,推动形成政府积极引导、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良好氛围。

  问

  在推进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纪金章: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苇红滩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来抓,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问题,统筹部署、系统推进,自2019年以来,相继开展了“退养还湿”、大凌河口生态修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累计修复滨海湿地8.59万亩,整治岸线15.77公里。
  我市通过科学有序的系列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问题,增强了湿地水文动力环境,提升了蓄水调洪、净化环境及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滨海湿地的生态价值明显提高,黑嘴鸥、斑海豹等珍稀物种栖息地生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今年3月以来,在辽河口淡水和海水交汇的岸边,300余只西太平洋斑海豹聚集栖息,中国自然资源报、新浪新闻、辽宁日报等多家媒体对这一壮观场景进行了报道。初步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广袤浩瀚的湿地焕发了新的生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逐步实现。

  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那么我们盘锦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在湿地保护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军:
  盘锦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湿地保护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强法制建设。1996年,制定出台了《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15年进行修订;2017年5月1日,颁布实施了盘锦市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健全管理机构。在本轮机构改革中,组建了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为政府工作部门,下设事业单位-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统一行使湿地保护职能。设置了4个基层巡护管理站,配备了专业管护人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
  三是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建市以来,先后划建各类保护地11处,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各1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处、国家海洋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在各类湿地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3月起,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科学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5处,面积11.12万公顷,有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自然保护地范围及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目前,我们正加快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将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鸟类栖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产仔地等划入保护范围,规划总面积17.05万公顷,其中,盘锦市13.88万公顷,占比81.41%。此外,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被列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点位之一,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四是完善保护体系。以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盘锦辽河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建立了进入保护区报备制度,完善、修建管护大门32处,设置检查站3处实施24小时值守,建设智慧门岗11处,实现了湿地重点区域封闭管理,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干扰;有效推进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监测设施建设项目,建立了野外视频监控系统,设置野外视频监测点17处,对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地、繁殖地进行24小时监控,及时掌握湿地及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初步建成了重点区域的“空天地人”一体化保护管理体系。
  五是强化巡护执法。近三年来,发现并制止在湿地内小开荒、搭建看护房等违法违规行为300余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7次。办理行政案件5起、查办野生动物刑事案件3起,收缴野生动物357只、野生动物制品59件。有效打击了各类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请问盘锦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有哪些亮点,取得了哪些成绩?在未来三年的生态文明专项行动开展过程中,又将采取哪些行动举措?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盘锦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39项指标,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福祉为重点,全力创建碧水蓝天、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通过努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318天,优良天数比例87.4%,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超额完成省级指标任务,国考、省考水质断面全面达标,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逐步完善,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有序开展,实施退养还湿工程,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退出养殖业户598户,新增自然岸线15.77公里,养殖滩涂恢复成湿地8.59万亩;实施生态补水,恢复退化湿地8655亩,恢复翅碱蓬湿地8610亩,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提升。2017年以来,我市大洼区、盘山县、双台子区先后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命名。2021年10月,盘锦市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可以说,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开展为契机,多措并举,全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是争创全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巩固提升盘锦市及盘山县、双台子区、大洼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成效基础上,启动兴隆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探索开展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作为落实“两山”理论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镇村走以环境改善促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稳定发展强村屯生态建设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新路子,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路径、生态利民惠民新模式,力争2025年创建8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打造盘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今年,我们已启动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工作,推荐大洼区平安镇平安村作为全市首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参加全省评选。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在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中,市生态环境局将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为全省和全市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问

  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促进减排降碳、绿色发展的根本性举措,那么在节能降碳方面,市发展改革委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还将有什么新举措?

  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徐鹏:
  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坚持“立足市情、精准施策,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创新、双轮驱动,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原则,以石化行业低碳转型为突破口,以能源绿色节能发展为抓手,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稳步推进“六项重点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为做好我市的节能降碳工作,市发展改革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编制出台了《盘锦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 主要通过重点行业绿色升级改造园区节能低碳发展、城镇绿色节能改造、交通物流节能低碳发展、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公共机构能效水平提升、区域重点污染物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等十个方面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作。
  二是科学编制服务于全局的《盘锦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维护“五大安全”、做好“三篇大文章”为关键,基于国家碳达峰“十大行动”,合理设定目标指标,制定符合我市发展的“十大行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为全市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绿色低碳产品,为推动碳达峰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执行法规标准,完善经济政策,稳妥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推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培育壮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等九方面发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考核等三方面压实节能降碳工作主体责任,在深入推动政策落实、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完善标准认证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市场化推进机制等方面全力支撑节能降碳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问

  目前,针对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自然资源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纪金章:
  近年来,我市在下大力实施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扎实开展了海洋蓝碳方面的探索研究,摸索滨海湿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着力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推进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融相通、共同提升。
  一是争取蓝碳调查试点。2021年,经我们积极努力争取,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将我市辽河口盐沼湿地作为碳储量调查与评估试点,开展了辽河口区域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工作,对芦苇和翅碱蓬两种植被开展了碳储量评估,并形成了初步成果。
  二是开展生态样地建设。我们与自然资源部大连海洋中心站合作共建辽河口生态样地,在开展常规环境质量监测的基础上,对生态修复区域碳汇的储量、速率、过程、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海洋生物、沉积物、海水、微生物等蓝碳碳储量因子的调查与评估,努力形成一套更系统、更科学、更严谨的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成果,为建立运行科学合理的蓝碳交易机制做好前期准备,推动和加快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具有经济价值。
  三是开展海岸带野外监测。我们积极与大连理工大学深入合作,共同开展海岸带野外监测站国家级平台搭建工作,实施陆海统筹监测、水-陆-气-生监测、多要素多过程监测、长期连续监测等,全面动态掌握生物的多样性、水生态环境、蓝碳碳汇、湿地功能等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价值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努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效益,扎实促进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碳减排增汇与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问

  大家都知道,盘锦湿地资源非常丰富,湿地为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请简要介绍一下黑嘴鸥、丹顶鹤等重要物种保护的有关情况?

  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军: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原生态保护,并采取湿地生态补水、生态修复、退养还湿等措施,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其目的就是为强化丹顶鹤、黑嘴鸥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与种群保护,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黑嘴鸥的保护成果,成为全球珍稀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
  首先,我们看丹顶鹤的保护。1982年,辽宁省林业厅组织的全省野生动物普查,在盘锦发现丹顶鹤繁殖巢,盘锦成为丹顶鹤大陆种群繁殖地的最南限,也为保护区的划建奠定了基础;1991年至今,我们开展的丹顶鹤迁徙种群调查,其结果证明盘锦是丹顶鹤大陆种群南北迁徙最重要、最集中的停歇地;盘锦又是丹顶鹤大陆种群自然越冬地的北端,自2012年有5只丹顶鹤越冬以来,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022年冬季增加到94只,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在鹤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丹顶鹤种群人工复壮工作,利用救护的丹顶鹤开展人工繁育,2016-2022年,就成功繁育丹顶鹤270余只,2021年先后分11批将139只人工繁育丹顶鹤放归自然,开始全国最大规模的丹顶鹤野化试验,在一个即将结束的繁殖季里,这些丹顶鹤逐渐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并有7对丹顶鹤在野外筑巢繁殖,调查证实已成功繁育后代9只,未来其种群的发展将对丹顶鹤大陆种群的壮大起到强有力的保障;我们也计划在“十四五”末,在盘锦建立500只的丹顶鹤野化种群。
  我们再看看黑嘴鸥的保护成果。这是人们认识较晚的1种鸥鸟,自1871年在福建被发现并命名后,其繁殖成为难解之谜,直到1989年在盘锦发现其繁殖巢,不仅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它也成为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的濒危物种。盘锦的科研团队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的共同合作,揭示了黑嘴鸥的繁殖之谜,搞清了其生活习性,又多次到秦皇岛、东营、盐城等黑嘴鸥繁殖地及浙江、福建、广西、日本等黑嘴鸥越冬地调查,探讨和研究黑嘴鸥种群、黑嘴鸥栖息繁殖地的保护管理工作,开展了黑嘴鸥栖息繁殖地保护管理实验,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一整套有关黑嘴鸥繁殖地水环境、植被、防止人为干扰活动等有效管理的成果,并在保护中得到充分应用,也在其它黑嘴鸥繁殖地得到推广应用,为黑嘴鸥种群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保障。盘锦黑嘴鸥的种群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2年的12887只,盘锦作为“中国黑嘴鸥之乡”,一直为全球最大种群的黑嘴鸥栖息与繁殖提供着生态保障。同时,黑嘴鸥繁殖地水环境管理,不仅维持了黑嘴鸥繁殖所需的碱蓬生长环境,也为多种鴴鹬类提供了高潮栖息地。迁徙季节,以灰斑鸻、大滨鹬、白腰杓鹬、大杓鹬、红腹滨鹬等为主的20余种鴴鹬类集中到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休息,种群数量超过5万只,从保护成效看,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的保护管理,已成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