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盘锦市 > 市政府文件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市政府文件
发文机关: 盘锦市政府 成文日期:
标  题: 盘政发〔2004〕12号 关于印发《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8-09-02
主 题 词:

盘政发〔2004〕12号 关于印发《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8-09-02 浏览次数:386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盘锦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推进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的经济转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盘锦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发展我市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 盘锦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的重大意义
 
    盘锦是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坐落在盘锦境内的辽河油田自1970年开始全面勘探开发以来,到2003年已累计生产原油3.03亿吨、天然气445亿立方米,有力地带动了盘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了国家和全省经济建设。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和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盘锦经济总量逐年壮大,自1994年起已排至省内第四位。2003年,全市实现 GDP 34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382元和4044元,均列全省第二位。

    但是,作为资源型城市,盘锦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源不可再生的约束。同任何资源型城市一样,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是盘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能否尽快构筑起新的接续产业,是盘锦面临的重大课题。

    发展接续产业,是保持盘锦经济长盛不衰的客观要求。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带动了盘锦今日的繁荣。但是,“九五”以来,随着油气勘探进入高成熟期和开采量的逐年递减,到2003年,辽河油田油气产量已经分别下降到1322万吨和10.6亿立方米,比历史最高年份分别下降了15%和40.9%。目前,原油、天然气开采累计动用的探明地质储量均已过半,每年新增的探明储量已明显低于当年动用储量。由于盘锦长期以来对油气主产业依赖度过高,随着油气主产业的衰减,加之油气采掘业之外的“非油”产业发育成长不足,“九五”以来,盘锦经济增长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只有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才能保持盘锦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发展接续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目前,全市城镇需要安置的劳动力已近7万人,而且每年还要新增1-2万人,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越来越多,城乡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要通过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失业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政治安定。

    发展接续产业,是实现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保障。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明确,到2010年,全市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城市。只有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才能保证小康社会、现代化生态城市各项指标的实现;才能不断壮大财力,为小康建设、生态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才能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接续产业,是为实现辽宁振兴做出盘锦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盘锦既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肩负着“振兴”和“转型”两副重担。省委、省政府对盘锦发展接续产业寄予厚望。与其他城市相比,盘锦具有面积小、人口少、负担相对轻的比较优势,有加快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在辽宁大振兴中争当尖兵和承担生力军的历史任务。全市上下将自加压力,负重前进,奋发有为,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为盘锦的持续繁荣再创新业绩,为辽宁的振兴争做新贡献。

    二、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的根本要求,实施“结构优化、开放牵动、油地融合”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为核心,紧紧抓住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和生态建设四大任务,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培育壮大石化产业、以汽车零配件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业、塑料与新型建材业、绿色有机食品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走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盘锦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思想解放统领和推动接续产业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路子。

    2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接续产业发展,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

    3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真务实,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既立足当前,扎扎实实地搞好开局,务求突破;又要着眼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生态立市”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不以牺牲环境和长远利益换取暂时的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利用2003-2010年8年时间,通过培育壮大接续产业,改变依靠资源开采单一支撑区域经济的局限,形成多元产业支撑格局,构筑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一个突破、四个形成”。
“一个突破”:

    突破油气开采单一支撑经济的格局,形成多元支柱产业。通过发展接续产业,提高油气采掘业之外的“非油”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到2010年,“非油”产业增加值突破48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49.3%提高到70%以上,形成石化产业、以汽车零配件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业、塑料与新型建材业、绿色有机食品业、现代服务业等新的支柱产业。

   “四个形成”:

    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0年,增加值达到325亿元,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

    形成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下的优良投资环境。建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市功能比较齐全、生态环境比较优美、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健全、运行机制比较顺畅的环境体系。

    形成全面开放格局。建成依靠招商引资、国际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支撑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完备的社保体系和有效的就业支持体系。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依法全覆盖,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体制环境和经济增长模式,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使城乡人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丰富。

   (四)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

    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在“九五”以来所进行的经济转型探索的基础上, 2003-2010年,要基本形成新的接续产业,把盘锦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8年时间,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2005年

    主要目标是:初步形成多元产业发展框架。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中小型企业转制全面完成,国有大型企业基本卸掉包袱。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2005年,全市GDP总量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5亿元,年均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8亿元,年均增长14%。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26%,经济外向依存度提高到5.5%。“非油”经济比重提高到57%,其中石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汽车零配件等机械制造业达到3%,塑料与新型建材业达到2.5%,绿色有机食品业达到4%,第三产业达到2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9600元和4600元,年均分别增长7%和6.8%。

    第二阶段:2006-2010年

    主要目标是:多元支柱产业基本形成。“非油\"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经济特色明显,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化生态城市已见雏形。到2010年,全市GDP总量突破650亿元,5年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05亿元,年均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14%。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经济外向依存度提高到18%左右,“非油”经济比重提高到70%,其中石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汽车零配件等机械制造业达到9%,塑料与新型建材业达到6%,绿色有机食品业达到7%,第三产业达到26%。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500元和6500元,年均分别增长7%以上。

    三、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省总体经济布局,从盘锦实际出发,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推进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在努力稳定油气采掘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五大接续产业。

   (一)稳定油气采掘业,巩固全国油气生产基地的地位

    按照“深化盆地、开放海洋、突破外围、准备新区”的总体方针,继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深化老区精细油藏描述,增加经济可采储量,加强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老区开发水平。强化未动用储量评价和研究工作,择优采用试油、试采和井位部署方案,使未动用储量得到有效利用。加快稠油开采转蒸气驱及非混相驱等先进工艺技术的试验与应用,通过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开采成本,增加探明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加快浅海油田开发步伐,组织好低产井、低效井、复杂措施井、低产高成本区块及外围难采储量区块的合作开发,努力延长油气相对稳产期,为发展接续产业赢得时间。实施油田矿区油改煤供热、供电、供蒸气、供二氧化碳四联供工程,提高原油商品量比例。到2005年,原油产量稳定在1250万吨以上,天然气产量稳定在8.5亿立方米以上;到2010年,原油产量稳定在1020万吨以上,天然气产量稳定在7亿立方米以上。

   (二)大力发展五大接续产业

    1.发展壮大石化产业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眼于技术引进和创新,做大产业规模,拉长石化产业链条,由传统资源性产品向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发展,提高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建设全国最大的沥青和环烷基润滑油生产基地。支持辽河石化分公司、大力集团公司、北沥公司、昂由沥青公司、兴达石化公司、辽通化工公司扩产改造,积极争取利用国际、国内原油市场原料,扩大原油加工量。整合利用稠油资源,推行技术改造和组织结构调整,扩大沥青产量,增加沥青品种。推进北沥公司与瑞典尼纳斯公司的合资合作,新上大型环烷基润滑油生产装置。通过100万吨超稠油延迟焦化、60万吨重交沥青扩建及30万吨环烷基润滑油、30万吨道路沥青及6万吨改性沥青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国最大的沥青生产基地和环烷基润滑油生产基地。到2005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加工量由2002年的382万吨提高到500万吨,沥青产量由2002年的128万吨提高到180万吨,环烷基润滑油产量由2002年的1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到2010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100万吨,加工量达到700万吨,沥青产量达到300万吨,环烷基润滑油产量达到80万吨。

   (2)建设全国重要的氮肥和复合肥生产基地。支持华锦集团合成氨自热式转化改造及70万吨复合肥项目、中润化工公司煤头改造及化肥扩产等项目,扩大化肥产量,优化化肥品种,建设全国重要的氮肥和复合肥生产基地。到2005年,化肥产量由2002年的8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其中复合肥由2002年的33万吨提高到80万吨;到2010年,化肥产量达到230万吨,其中复合肥产量达到120万吨。

   (3)建设全国重要的合成树脂生产基地。以华锦集团乙烯扩建、15万吨ABS扩建、3万吨三聚氰胺和中润集团3万吨三聚氰胺扩建等项目为重点,针对落后工艺,抓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聚烯烃系列、ABS和三聚氰胺延伸加工产品。到2010年,乙烯产量达到80万吨,合成树脂产量达到120万吨,其中聚烯烃系列产品产量达到90万吨,ABS产量达到20万吨。

   (4)发展有机化工产品。以华锦集团30万吨甲醇及20万吨二甲醚为依托,发展有机化工溶剂、燃料及其他各类下游产品。以中润化工公司20万吨甲醇等重大项目为龙头,发展甲醛、甲胺、二甲基甲酰胺等碳一化学系列产品,壮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呼应的有机化工产业链。到2005年,甲醇产量达到22万吨,甲醛产量由2002年的3.5万吨提高到5万吨,甲胺产量由2002年的1.7万吨提高3万吨,二甲基甲酰胺产量由2002年的5000吨提高1万吨;到2010年,甲醇产量达到52万吨,二甲醚产量达到20万吨,甲醛产量达到10万吨,甲胺产量达到5万吨,二甲基甲酰胺产量达到2万吨。

   (5)发展精细化工。发挥兴建助剂、奥马漆业、华联实业、辽海集团等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抓好3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绿色环保乳胶漆、硅丙乳液、纳米涂料、工业特种油漆等精细化工项目。以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引进精细化工重点企业和相应资金、人才、技术,发展采油助剂、催化剂、添加剂、绝缘涂料剂、塑料助剂、水处理化学品、生物化学品、化妆品用原料、医药中间体、低毒高效农药等精细化工产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引进、开发、生产精细化工产品和壮大生产规模。到2010年,化工产品中的精细化工产值率由2002年的18%提高到40%,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到2005年,石化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20.2亿元提高到35亿元;到2010年,石化工业增加值突破70亿元。

    2.培育、发展机械制造业

    抓住辽宁建设中国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有利时机,依托辽河石油勘探局等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的合资合作,努力承接国际和发达地区制造业转移,寻求为重点整机制造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推进形成与周边地区协作分工的产业链条。

   (1)积极培育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充分发挥和深入挖掘地域优势和资源条件,努力引进日、韩、欧、美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汽配骨干生产企业,吸引国内外汽车零配件产业项目向我市转移,高起点发展为国内大型整车企业配套的零配件和出口零配件。当前,重点发展常规金属零配件与塑料零配件、镁合金等新材料零配件、电子零配件、新型专利零配件等产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发动机生产项目和发达国家整车生产线落户我市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8万吨汽车减振器、100万件镁合金压铸配件、排气歧管等发动机配件、NEXEN轮胎生产引进等项目。到2005年,引进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汽车零配件生产项目10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到2010年,引进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汽车零配件生产项目40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以上。

   (2)做大做强钻采设备和机具制造业。充分利用辽河油田的市场优势和加工制造基础优势,推进企业改组、改制和合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生产钻采设备、机具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由依赖关联交易逐步转为依靠规模、技术优势站稳辽河油田内部市场,并不断扩大其他油田和出口市场份额。当前重点抓好辽河石油勘探局新型钻井机械、高低压阀门生产、新生橡塑机械厂400台复合平衡节能抽油机、博安石油机械制造公司5000台激光整筒抽油泵、华孚公司液体粘性离合器等项目的实施,支持长江龙集团石油特种机械、华力科技公司阀门仪表生产等项目的达产和扩建。

   (3)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以油田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为重点,发展污水、污油和垃圾处理相关设备制造,建设油田环保专用设备生产基地。当前重点抓好盘锦华意环境公司与加拿大爱德摩环保集团合资项目,支持发展精细过滤器、高效油水分离器、溶气气浮机、离子软化器、含油污泥脱水机等产品。

   (4)积极培育、发展其他制造业。全力推进我市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联合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盘锦开发区项目。发展集飞机组装、配件生产等为一体的航空机械加工制造。抓好韩国LECOSYS株式会社20万只机顶盒及通讯配件生产等项目,培育、发展电子设备制造项目。围绕东北地区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引进为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配套的零部件项目,发展船舶零配件、塑料模具、建材模具、大型机电设备零配件等产品。

    到2005年,机械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4.5亿元提高到12亿元,其中汽车零配件工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到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其中汽车零配件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

    3.壮大塑料和新型建材业

    依托聚烯烃产地优势,新上系列延伸加工项目,发展塑料加工业。支持佳美公司、久和型材公司、恒泰利禹塑公司、辽河塑窗公司、市塑料厂等企业建设大型塑料管材、型材、板材、门窗生产项目,支持辽河油田置业公司5000吨塑料包装膜等各类塑料加工项目,建设应用于农业、工业、水利、建筑、包装、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塑料产品加工基地。发挥原料便利的优势,在双台子区规划建设塑料工业园区,形成从原料改性到塑料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

    依托沥青产地优势,支持禹王集团3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装置的改造、达产和扩建,支持其他企业发展各类新型防水材料,建设全国重要的防水卷材生产基地。支持东跃钢结构彩板公司、辽河油田天兴公司等企业,扩大彩钢板、钢结构生产规模,增加聚氨脂复合板等产品品种。推进双龙集团0.8万吨不锈钢型材和80万平方米不锈钢门窗等建材生产项目,发展新型金属建材。支持各类企业依托资源条件,发展芦苇人造板、新型轻质墙体材料、新型建筑涂料等其他新型建材。

    到2005年,塑料与新型建材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5亿元提高到10亿元,塑料制品产量由2002年的2.5万吨提高到5万吨,防水卷材产量由2002年的2300万平方米提高到3200万平方米,金属建材产量达到30万吨。到2010年,塑料与新型建材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塑料制品产量达到14万吨,防水卷材产量达到6400万平方米,金属建材产量达到60万吨。

    4.做大做强绿色、有机食品业

    突出农产品绿色和有机特色,不断扩大绿色、有机产品比率,引进、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把盘锦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1)发展六大绿色、有机食品。通过百万亩优质米生产加工、百万亩河蟹养殖加工、百万亩苇田“一育三养”、百万亩海水养殖加工、百万头有机猪养殖加工、百万只家禽养殖加工、日处理500吨强化营养大米、日处理1000吨乳制品加工、果蔬膨化生产与扩建等项目,做大做强绿色有机大米、河蟹、文蛤、果蔬、乳制品、猪及其他畜禽产品等六大绿色有机食品,发展农畜水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开发新品种。在全国市场打响盘锦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到2010年,培育出3个以上全国驰名商标。抓好盘山酒业有限公司、盘锦华润啤酒公司、双鹰集团、仙鹤饮料公司等饮料企业的改组、改造和扩产,推进人参果系列饮料和芦根系列饮品项目的达产与扩建,扩大市场影响,壮大生产规模。

   (2)壮大2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鼎翔集团、利是集团、双鹰集团、金华果蔬公司、科尔沁乳业鹤乡公司、西安生态养殖场、意丰肉联公司、光合水产公司、每日集团等25个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带动作用。同时,扶持一批中小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到200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5户;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25户,超5亿元的3户,争取有1户食品企业进入全国食品行业前50名。

   (3)建设2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鼎祥(新生)、利是(太平)、西安、新屯等4个绿色有机米园区;高升、喜彬、高家、西三、大荒等5个绿色有机果蔬园区;石山绿色有机乳制品园区;西安、菲德维尔等2个有机猪园区;清水、古城子、沙岭、高升等4个无公害家禽园区;胡家无公害与有机河蟹园区;荣兴、二界沟、西安等3个有机、无公害虾贝与淡水鱼园区。在园区中,率先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生产布局,建设实施标准化种养殖、以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为主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不断强化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向周边地区推广、扩散,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带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稻田养蟹、苇田“一育三养”、工厂化水体养殖、设施园艺、畜禽生态养殖、北方庭院“四位一体”等现代生态农业。

    到2005年,全市食品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2.4亿元提高到15亿元,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35亿元提高到47亿元,农产品加工率由30%提高到45%以上,农产品无公害率由17.3%提高到50%,绿色产品率由0.3%提高到10%,有机产品率由16.2%提高到20%。到2010年,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无公害率达到99%,绿色产品率达到35%,有机产品率达到25%。

    5.发展、提升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抓住辽宁省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机遇,积极接受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通过加强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米、河蟹、塑料、新型建材等4个专业化产品集散中心,形成专业物流配送网络。通过建设盘锦兴隆大家庭、裕华商厦、新赛特购物广场、华商超市、会展中心、汽车城等项目,形成开放完备的商品市场体系,提升档次和规模,提高吞吐、辐射和服务能力。

    到2005年,建成大型现代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物流园区各1处,连锁经营企业达到20家,连锁店铺达到300个,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百货零售店达到10个,有2户商业集团年营业额超过5亿元,新型业态销售额1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到2010年,建成大型物流配送中心2个,营业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5个,连锁经营企业达到40家,连锁店铺达到500个,有5户商业集团年营业额超过5亿元,新型业态实现销售额2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

    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红海滩、苇海观鹤、踏浪金滩等三个景区和滨海休闲、苇海休闲两个基地,建设农业、湿地、油田、文化和城市等五个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盘锦生态景观大道、旅游南环线和北环线,推出以观赏特色自然风光为主的“新”、“奇”、“特”旅游线路,发展绿色生态和休闲观光旅游。不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开发生态特色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形成集生态观赏、休闲度假、会议接待及娱乐消费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把盘锦建设为北国湿地休闲之都。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抓好辽河碑林等公益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经营,增加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形象。

    继续发展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讯、信息咨询、金融、中介、检验、检测、认证、农产品保鲜、包装、出口代理等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和吸纳就业的能力。

    到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59.4亿元提高到8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9.7%提高到22%;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7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26%。

   (三)积极发展其他各类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制药业。支持天龙药业、兴海制药、恒昌隆药业等企业加强医药技术引进与合资合作,重点发展中药制剂、生物制药以及各种医药产品。培育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环保产业。支持华意环境工程公司、市污水处理厂、辽河油田华油环保公司、新工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和各类环保企业,加快发展稠油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电厂粉煤灰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项目,发展工业三废开发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支持辽河数码公司等企业的信息产品制造和软件开发。引进和开发各类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依托海域条件和港口建设,大力开展各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加强区域内煤层气、地热、盐卤水、风能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培育发展相关产业。

    四、重点保证措施
 
   (一)抓好项目建设

    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就业之本、财税之源,切实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抓项目、谋发展的强烈氛围。在依托已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上项目的同时,努力引进、开发新项目。进一步落实领导抓项目责任制以及推进项目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起抓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项目推出机制和推进机制。既不忽略中小项目,更要着重抓好有较强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现有在建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项目的调研论证,大力推进在谈项目、拟上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近期重点抓好84项投资超亿元的首批支撑项目,同时不断开发项目源,争取每年都有一批较大的新项目落户盘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并不断调整完善投资结构,扩大技改投资规模。

   (二)放开、放手、放活发展民营经济

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向生产领域特别是向工业领域集中,支持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重点扶持天龙药业、华孚、兴建助剂、长江龙集团、科尔沁乳业鹤乡公司、金华果蔬、兴隆百货集团和油田多种经营重点改制企业等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在省内、国内形成知名品牌和企业影响力。到2005年,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8户,超亿元的达到30户;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20 户,超亿元的达到60户。
   (三)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在继续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做大做强盘锦特色农业的同时,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区)富民第一要务,实现县(区)乡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县区工业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县(区)乡财力。推进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建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并有相当数量、规模企业入驻的各类工业小区。到2005年,县区工业园区实现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达到30亿元,县区工业化水平达到40%以上;到2010年,县区工业园区实现产值达到220亿元,增加值达到80亿元,县区工业化水平达到60%以上,形成支撑县区经济的主要力量。

    (四)大力推进各项改革

    以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核心,积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原则上从中小企业中全部退出;通过改制或整体对外合资等方式,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体制和机制对接。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股份制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省给予支持,妥善解决辽河油田、华锦集团等中省直企业的主辅分离和厂办集体企业问题。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农牧苇场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新发展机制。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减轻农民负担和乡镇财政建设问题。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体系。放开城市供水、供暖、供气、公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卫生等公用行业经营项目的经营权,提高市场化运营程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部门服务于发展接续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五)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着眼于国际大市场格局,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增强利用外资的水平和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逐步实施全面接轨战略。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国内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扩张的机遇,改革招商引资的体制和机制,发挥政策比较优势,多渠道吸引境内外投资。把招商引资的基点放在创造商机上,使投资者有钱可赚,进一步带动好的项目和大量资本进入盘锦,形成良性循环。鼓励市内基础设施以BO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和利用国外优惠贷款的模式直接对外融资。“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到10个。“十一五”期间,引进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到30个。积极创造条件,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到2010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35%。落实鼓励出口的相关政策,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扩大出口。“十五”期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40%以上;“十一五”期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50%。

    (六)深入推进油地经济融合

    把辽河油田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一个主战场。支持油田企业扩大合资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项目为载体,加快产业多元化步伐。依靠油地融合联席会议的联合决策及其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油地项目合作,鼓励地方资本进入油田发展,支持油田资本进入地方企业,使油地融合成为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的有效运作方式和强大动力。在继续支持辽河油田分公司努力稳定油气产量的同时,支持辽河石油勘探局发展油气加工及化工延伸业、石油机械及现代装备制造的配套产业、以化学建材为主的新型建材业、以天然气资源为依托的玻璃制品业、以芦苇为主要原料的造纸及纸制品业、商业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支持辽河石化分公司扩大原油加工量、沥青产量和提高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支持辽河润滑油厂扩产改造,建成润滑油行业的龙头企业。

    (七)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经营城市理念,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营管理模式。新建盘锦港两个3万吨海上油泊位,年通过能力达到800-1000万吨。实施苇田湿地调水工程和大伙房水库调水工程。积极推进城市防洪二期工程、盘山闸扩建、海防堤工程、饶阳河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抗旱防洪能力。搞好老城区改造和盘山新县城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城市核心区。抓好农村公路网改造和城市环路交通工程,完善城市规划区道路主框架,新建与改扩建公路1474公里。推进畅通工程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营造优美城市环境。全面实施《盘锦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治理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办好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强化各级各类园区的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有效利用,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完善用地政策,合理安排各类园区用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招商引资和接续产业发展打造优良平台。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在努力办好盘锦经济开发区、通用航空产业盘锦开发区的同时,积极推进各类工业区建设。市经济开发区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和石化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新型建材业;兴隆工业园重点发展石化、医药与环保产业;盘山县要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和各类轻工业、物流业;大洼县辽河三角洲地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绿色有机食品和精细化工;大洼县辽滨地区依托港口和营口市辐射,重点发展临港加工和贸易服务业;双台子区重点发展塑料加工业。要突出各个区域集聚相应产业的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将建设各种功能区与承接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带动各类接续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区域。
强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领经济软环境建设,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陈旧体制,树立亲商、扶商、富商、护商的服务意识,推行政务公开,削减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建立自上而下责任追究制等办法,不断加大对违规执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司法环境建设,建设权责明确、互相制约、运转高效的司法行政体系,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全力打造法制盘锦。培育和弘扬“团结、拼搏、诚信、文明”的地域精神,树立和形成实事求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与社会风气。抓好政策落实和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和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开放牵动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培育和发展我市汽车零配件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规定,补充、修订和完善地方产业政策,建设适应接续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政策体系。努力把我市建成在省内乃至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法制环境、行政环境和政策环境。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运行环境。大力加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盘锦。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建设金融安全区。在努力吸引外资、域外资金和启动民间投资的同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资源,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引进1—2个股份制银行;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提高其存贷业务的市场份额;推进同国家开发银行等重点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鼓励银行提高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扩大对接续产业项目的支持,不断缩小存贷差。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采用租赁融资、项目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拓宽金融合作领域。积极争取国债和国、省专项资金支持,使用好市科技三项费用、工业发展资金等地方专项资金,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发展接续产业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八)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深入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企业科研开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各种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办好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中小企业孵化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来盘锦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0%;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

    实施名牌战略。营造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的社会氛围,支持企业创建名牌,依靠名牌开拓和占领市场。出台《盘锦市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管理办法》,制定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名牌产品评价体系,落实奖励措施,以名牌产品壮企业、兴产业。2005年以前,培育出1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5个辽宁名牌产品;2010年以前,培育出3个中国名牌产品和30个辽宁名牌产品。

    建立产业创新机制,完善产业运作机制。不断提高全市对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努力营造适宜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设施环境和政策环境。设立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产业投资公司和产业转移公司,塑造暂无主体的产业项目的对接载体,建立顺畅的资本进出机制,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形成承接、引进新兴产业的产业创新机制和有效运作机制。

    实施人才战略。围绕着为接续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构筑适应发展接续产业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更有效的操作性强的人才政策,积极吸引高水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盘锦创业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高,建设一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具有战略性眼光、胜任外向型经营运作的企业家队伍。坚持教育先行,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紧紧围绕发展接续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按需求增设学科,拓宽教学领域,培养接续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实用型人才,特别是中、高级技术工人。营造使用人才环境,完善人才流动、人才奖励、人才培训等政策体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创造优势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到2005年,全市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0年;到2010年,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

   (九)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职工培训,落实再就业政策,支持和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再就业援助。建立和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缓解就业压力。“十五”期间,全市力争18万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保试点工作成果,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保体系,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和农村贫困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和筹集力度,确保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失业人员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切实维护劳动者在就业、保障、分配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十)建立全面协调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把发展接续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合理分工。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相应的工作组织体系。围绕提高经济工作特别是发展接续产业的领导能力,加强各级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奋发有为、业务精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为接续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在长远规划指导下,逐年提出接续产业年度推进计划。及时分析接续产业发展的运行态势,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任务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油地携手,上下联动,统一协调,共同推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