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建设(2001年)
双台子区
【概况】
双台子区地处盘锦市北部,全境56.7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68个居委会),1个乡(9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95812人,其中农业人口36572人,有7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6%。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完成全部税收11686万元,比上年增长5.6%。实现区本级财政收入7285万元,比上年增长22.6%。实际利用外资额实现89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比上年增长2.4%。
【第三产业】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进一步扶持和发展了商饮、娱乐、信息、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等服务多元化产业,使第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全区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完成21.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5%,比上年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9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2%,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润367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3.4%,比上年增长17.8%;实现税金431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4.5%,比上年增长14.8%。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4%。采取社会筹资的途径,投资380万元完成8.7万平方米的高家旧物市场扩建工程,固定业户300户。投资397万元,改造东风农贸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宋家农贸综合市场已完成前期基础建设。完善家具市场、商贸城、轻工市场功能,提高档次,增加经营品种。兴隆大厦二百、辽河商业城、桃园新村双区连锁店等大型三产企业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社区便民服务业和家政、中介服务得到规范和发展。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8.2%;集贸市场成交额3亿元,比上年增长5%。
【第二产业】
全年共完成改造和新上项目34项,完成投资4250万元,新增利税1 186万元。盘锦中创化工有限公司的“化工助剂”项目、三鑫路用材料有限公司的改性、乳化沥清项目、盘锦江源生物制品公司的“水飞蓟素提取”项目等已竣工投产;鹤乡酒业集团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盘锦市双台子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已申报立项。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实现利税8431万元,比上年增长2.1%,完成年计划的100.8%。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石化、轻纺、建材、食品等一批支柱产业,使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9%,比上年增长19.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4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比上年增长30.6%。实现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0.4%,比上年增长30%。实现乡村工业总产值45187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实现利税2854万元,比上年增长12.9%。
【第一产业】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0.9%,与上年持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5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比上年增长12.8%。粮食播种面积209.73公顷,粮食产量1248吨,蔬菜产量13402吨,水产品产量4300吨,肉蛋类总产量2100吨,其中肉类产量1300吨,生猪饲养量10730头,家禽饲养量40万只,黄牛饲养量210头。农村人均纯收入4150元,比上年增长2.4%。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投资33万元,检修排灌站6座;投入3万元,动用土方4万平方米,清理了总干渠。高家村都市农业精品园一期工程投入330万元,完成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又新建3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发展香菇、灵菇养殖户70户。常家村盘锦精品蔬菜示范基地的建设接近尾声,预计明年初可正式投产。
【非公有制经济】
全区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61.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7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出台《盘锦市双台子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方案》,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积极扶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拓宽领域,提升科技含量,壮大企业规模,实现多元化发展。盘锦太平河石油化工厂、华杰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骨干企业。全区非公有制企业10054个,从业人员3.6万人,企业注册资金5.3亿元。
【招商引资】
全年共引进企业203个,引资额27240万元,其中域外资金12194万元。采取“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参加日本、韩国以及香港、江西、新疆、深圳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洽谈活动,签约项目金额3940万美元,其中合同总金额2400万美元。签订合同外资额13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7%。实现出口创汇2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6.9%。招商引进的全营养纯天然的怡诺沙棘(酸柳)系列饮品已在高家村投产并上市销售。
【内外贸易】
全区实现出口商品供货额988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9.8%,比上年增长21.2%;合同利用外资额完成1398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74.8%,比上年增长19.7%;外商实际投资额89万美元;出口创汇完成23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15%,比上年增长76.9%;实现劳务输出118人次。
【企业改革】
重点对3个老大难企业进行改革。对超丰方便面厂采取整体出售,分期付款的办法盘活资产;中兴大厦经法院依法裁定破产,破产清算工作正在进行中;电缆料厂改制工作正在运作中。对已改制的企业采取测评、抽查、整顿等办法,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运作。
【固定资产】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6%,比上年增长49.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4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3%,比上年增长55%;技术改造项目计划34项,竣工投产21项,完成投资0.4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5%,比上年增长23.5%,实现利税1186万元。区级领导包扶的2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5项,完成投资13100万元,在建项目5项,完成投资1700万元,未开工项目10项。
【财政收入】
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969万元。其中,区本级收入完成7285万元,完成预算的108.7%,比上年增收1345万元,同比增长22.6%。
主要收入完成情况:
一、税收及税收附加收入完成6487万元,完成预算的114.3%,比上年增收405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国税增值税入地方库完成1127万元,完成预算的100.2%,比上年增收59万元,同比增长5.5%;地税入地方库完成5360万元,完成预算的117.8%,比上年增收1158万元,同比增长27.6%。
二、非税收入完成798万元,完成预算的77.9%,比上年增收128万元,同比增长19.1%。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完成380万元,比上年减收23万元;罚没收入完成117万元,比上年增收4万元;其他收入完成294万元,比上年增收148万元;排污费收入完成7万元,比上年减收1万元;基金收入完成61万元,完成预算的112.9%,比上年增收13万元,同比增长7.1%。
【社会保障】
全区共有2695户560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区人口的2.8%,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321万元。其中,城区2409户5031人,发放保障金313万元;农村286户569人,发放保障金8万元。31户“三老”优抚对象迁进新居。全年发放临时救济金15万元,182户548人得到救助。2001年,全区实现再就业5106人。
【旅游】
“五一”、“十一”两大节日期间,湖滨公园举办了大型游园文艺演出会。邀请著名相声演员杨振华、金炳昶和辽宁歌舞团部分演员表演了相声、曲艺和歌唱等节目。“两节”期间,公园共接待游人8万人次。全年,公园共接待游人27万人次,辽河碑林共接待省内外游客7000人次,观赏双台子河闸风光带的游人约2万人次。
经辽宁省旅游局核准,华锦宾馆晋升为三星级宾馆、正大酒店晋升为两星级宾馆。现区内有三星级宾馆1家,两星级宾馆3家。
年内,青海省玉树县人民政府为动物园赠送雪豹2只。
年内,文化旅行社成立。区内共有旅行社4家,办理国内外旅游业务。
大洼县
【概况】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15.9亿元,第二产业7.4亿元,第三产业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11.5%和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剔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长5.6%),继续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各项税收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比上年增长69.4%;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比上年增长2.1%,农村人均纯收入3419元,比上年略有增长。
【农业】
全县以“大灾之年力争农工群众不减收”为目标,把调整结构作为抗旱的根本措施,以抗旱为中心,以增收为主线,坚持早动手、早准备,科学决策,周密安排,认真落实抗旱增收七项措施,高度集中水权,千方百计抗灾自救,新增抗旱临时泵点1.3万个,打抗旱水井3788眼。筹资794万元改造东风排灌站,南河沿排灌站的改造工程也已动工,总投资1000余万元,工程将于2002年4月竣工。围绕抗旱增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蟹田种稻、稻改鱼、稻改菜、稻改树、埝埂经济、薯(菜)稻复种等结构调整措施增收作用显著。全县河蟹养殖面积1.2万公顷,优质米品种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棚菜面积0.58万公顷,特种养殖业迅速发展。全县粮豆总产量40万吨,略超上年;河蟹产量5830吨,比上年增长9%;淡水鱼产量4.8万吨,比上年增长22.8%;蔬菜、生猪、家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都比上年明显增加。着力培育扶强的1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在规模、效益和带动农工群众增收上都有较大突破,三角洲河蟹养殖总公司、唐家万丰生态养殖场、清水鸭场、西安生态养殖场、平安新屯粮食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唐家三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区,新建刘家高效农业区,榆树、王家、西安高效棚区,新兴食用菌基地,东风河滩地高效农业区,三角洲稻改鱼示范区等一大批高效农业区的增收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农业增效的亮点、农工群众增收的增长点和带动区域调整农业结构的龙头。
【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2001年,西安生态养殖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严格检测,被认证为“有机食品养殖场”,取得了“有机养殖场证书”、“有机农场转换证书”和“‘金球’牌有机猪肉证明商标准用证书”,标志着西安生态养殖场已由“生态型”转为“有机型”,开创了大洼县发展有机农业的先河。
【项目建设】
按照“以资源为优势,以市场选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资金促发展,以发展增效益”的经济发展思路,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把各产业的发展重点融于项目建设之中,通过抓项目、带产业、促发展,明确全县重点项目,落实了领导干部和部门抓项目责任制,全年新上投资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88项,其中重点项目30项,已竣工和部分投入生产29项。完成投资额2.6亿元,其中荣兴海防堤一期工程、盘锦天禹石油焦化厂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建设中。年初开始规划建设的新兴化工园区和城郊工业园区已经新入住了6个非公有制企业。新上的工业项目多数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面向两个市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大了招商引资和市场开发力度。积极参加省政府组织的一系列国际国内招商、展洽活动,促进了全县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的大幅度增长。利用外资122万美元,外贸出口供货额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207万美元,全年新办三资企业5个。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地引进了张家港恒昌隆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盘活了已沉睡6年的盘锦第三制药厂,新兴化工厂与加拿大卡洛伍德公司等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外方控股80%,实现了国有资产从企业中全部退出。通过引智与招商引资对接,奥马漆落户到田家镇。通过给予优惠的政策,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吸引多元投入,加快了城乡建设步伐,提升了城镇整体形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县城在建小区8个,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各乡镇小城镇建设总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
【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农场改革,确保新体制的健康运行。初步建立起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投资主体多元制度。实现了政企分开,明晰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集团公司和国资公司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乡镇政府从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中解脱出来,切实承担起管理、协调、服务和办社会的职能,根据职能定位,积极培植财源,扩大税源,开源节流,建立乡镇级实体财政。国有农场各项配套改革得到同步推进。有效地控制了精简后机关人员的反弹。经过一年的运营,改革后的新体制在探索中不断得到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过近几年“弱退劣汰,择优扶强”的调整,全县工业已打破了在低谷中徘徊的局面,正在向提高效益和运行质量的方向快速发展,新的发展亮点不断涌现。辽河啤酒有限公司、县石化总厂、新兴化工厂等重点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些重点企业改制后已颇见成效,原化工厂破产后重新组建的3个非公有制企业(大洼德源化工厂、大洼有机化工厂、盘锦新兴化工有限公司),达产后将比原化工厂产值、利税翻一番。通过整体搬迁根治了困扰大洼镇居民的环境污染问题。田庄台造纸厂、新立造纸厂改制后,积极实施技改工程,总投资990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已进入调试和试运行阶段。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一批存量资产。大洼良丰塑料编织厂购买原大洼钢厂部分场地后,当年建厂、当年投产。
全面推进教育综合体制改革。以中小学管理体制、学校布局、人事管理和工资分配制度为重点,加大改革工作力度,试行教职工“三定”聘任上岗,末位待岗制。精简分流教职工365人,建立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财税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县财政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工资发放和国家调整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政策的落实,确保农业抗旱、社会保障、政权建设等重点支出。围绕强化财政管理和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稳步推进零基预算编制、行政事业经费财政统管、政府采购制度、县本级公教人员工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乡镇财政五项改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部门收支的透明度,从制度上和机制上促进廉政建设。县财政全年共减少支出近千万元。强化税费征管工作,积极开辟新税源,坚持依法治税,加大稽查力度,堵塞征管漏洞,大力清缴欠税,做到了应收尽收。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全县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完善和落实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企业退休职工和破产企业失业职工已按照新办法发放基本养老金和失业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达到100%,参保人数1.4万人,养老金和失业金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和及时足额发放,全年共发放基本养老金3500万元,发放失业金780万元,实现两个确保。县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职工5760人,全年发放养老金393万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万人,保险覆盖面达到8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全县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61人,占城镇人口的2.3%。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17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以“四个创建”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公民文明意识明显提高。田庄台甲午陆战遗址群的修复,成为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武装工作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新成果。扶贫帮困工作成效显著,在年初开展大规模捐助活动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年内有630户贫困户脱贫。“三老”建房工作,标准高、建设速度快,10月底,220户“三老”户已全部入住新居。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推广工作,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6项,人工孵化养殖海蜇、文蛤苗孵化、示范养殖南美白对虾等项目获得成功。12个乡镇建立了农业科技网站。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县高中和县二中等学校扩建工程,有15个乡镇实现了“高普九”。2001年,高考本科录取458人,专科录取367人,升学率76%。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明显进步,卫生防疫部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成效显著。邮政、电信、信息工作迅速发展,金融、电业等部门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物价、档案、民族、侨务、商业、供销、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经济发展环境治理】
以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全县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的有关政策,建立整治软环境领导责任追究制,规范对企业的检查行为。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大整改,对全县97个行政执法部门和单位的执法主体和执法资格进行清理审查,重新招考组建盐业专卖办、酒类专卖办、定点屠宰办。撤销设在二界沟镇的4个检查收费站,巩固305国道田庄台一带治理乱收费的成果,对716名执法人员进行分批培训,清退30名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68件规范性文件,依照法律程序予以修正或废止。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成立“县经济服务中心”,将13个行政审批部门的有关办事人员集中到一起,实行“一站式”办公,缩短审批办结时间,增加工作透明度。规范执收执罚行为,实行收费登记一卡制,有效地遏制了“四乱”现象发生。政府职能部门切实转变职能,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服务到企业、基层。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创建文明村镇,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的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村镇环境明显改善。共动用土方128万立方米,修黑色路面12.4公里、白色路面217公里,村镇道路硬化率达到90%,总体提高了20%。为在两年内实现“二无”、“五化”,即村镇无杂草、无土路,实现村镇净化、道路绿化、庭院美化、批建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