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2001年)
计划
【宏观调控】
坚持经济分析会制度。召开4次有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参加的季调度、半年分析及全年分析会,及时跟踪、分析和预测全市的经济走势,并在季度分析报告上采用图表、曲线等新分析方式,对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采取措施,应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宏观经济监测系统。为使各级领导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情况及全市经济运行在全国、全省的位置,抽调专门人员,及时收集国家和各省市的有关数据资料,运用现代办公手段和新的理论方法,针对本市情况设计开发出一套集数据分析、计算、制表、制图等多种方式的“盘锦市宏观经济监测”系统,并印刷成册向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发放,使宏观监测工作向科学化方向迈进一大步。产业调整工作进一步开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盘锦市“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市政府于10月正式下发实施。组织召开“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会议”,总结2000年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及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盘锦市鼓励重点项目建设试行办法》(讨论稿)、《盘锦市重点项目认定和管理办法》(讨论稿),拟通过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并报请市委、市政府讨论后实施。修改完善《关于建立工业转型专项资金的建议》,提交市政府讨论后,上报省政府。加强信息工作。加大《盘锦计划工作》办刊力度,及时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分析及相关资料。信息中心在信息咨询以及网络的普查与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市党政信息网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农产品信息网已基本建立。
【项目建设】
进一步推进领导抓项目责任制工作。在充分调度、分析责任制项目的基础上,重新落实项目128项,总规模57亿元。保证对项目进展情况调度的经常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在《关于领导抓项目责任制进展情况的报告》上,市委书记于捷、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忠平均做出重要批示,市委以文件形式予以转发。努力收集项目信息,并积极向社会推介。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共搜集项目信息4000余条。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工艺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收录到项目库中,并全部上网,利用“盘锦项目信息网”向投资者推介;在项目库中精选461条项目信息,编印3本《实用项目精选》,无偿向社会推介;在《盘锦日报》发布《重点推荐项目汇编》共31个项目。年内,共对接成功28个项目。其中,改性沥青项目已投入生产,冬虫夏草酒项目在待签合作合同之中。积极做好对重点项目的包装和协调服务工作。重点协调组织了对10万吨苇浆、10万吨环烷基润滑油项目的论证工作。其中,10万吨苇浆项目可行性研究已编制完成,正在努力争取省政府认可。10万吨环烷基润滑油项目初步设计也已编制完成,正在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争取国债资金】
开展国债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申报工作,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国债资金。年内共争取到国债项目18项,争取国债资金1650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债券资金13421万元,占全年争取国债资金总额的81%。积极督促县区落实配套资金,保证项目进行。争取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农林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粮储库、污染治理等7个方面的建设,对改善全市基础设施状况,拉动我市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扶持非公有制企业】
市政府安排计划部门,对重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计划部门组织召开2次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座谈会,市长程亚军、常务市长王忠平到会听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情况,并就资金、市场等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召开由各商业银行和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的“银企对接会”,帮助华孚公司等13家企业解决贷款2650万元,缓解了非公有企业资金紧缺的状况。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长江龙集团等10个企业解决贷款贴息156万元,促进其发展。建立全市非公有制重点企业档案,并将其全部上网,提高企业知名度。重新制定《盘锦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盘锦骑士达摩托车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个别部门干扰、长江龙集团货运车被扣等影响非公有制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问题。市计划部门会同市统计局制定出《盘锦市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制度》。
【调查研究】
围绕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现场办公等形式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对盘锦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领导抓项目责任制落实情况、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及对策、齐心协力抓好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组建辽宁沥青集团的可能性、尽快做大做强油田地方化企业的几条途径、螃蟹沟综合整治、解决双台子区集中供暖问题、全市上半年存贷情况、建设机动车交易市场情况、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调研报告35篇。
工业经济
【企业改革】
以股权多元化为重点,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列入省新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4个企业,有3个已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按要求进行规范和完善,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兴化工厂已通过资产重组的办法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列入省考核的11个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已有8个进行公司制改造,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以省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工程为契机,开展职工并轨的组织工作,使32个企业的5475名职工进入该工程。采取盘活资产与改革同步进行的办法,全年共盘活改制企业有效资产2亿元,新增工业产值2亿元。开展对中小企业改制情况的摸底调查,掌握了国有中小企业的底数,为下步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打下基础。
【招商引资】
大力开展国外招商。组织企业赴日本、韩国进行招商,3个项目实现了与国外对接,其中大力实业公司与韩国银川太阳纸袋株式会社合资建设的年产4800万只沥青软包装纸袋产品已进入试用阶段。开拓性地开展国内招商。以南昌、乌鲁木齐和深圳三次大型展洽会为契机,组织企业推出240个项目,寻求合作,86个项目实现初步对接,44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30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其中18个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上海新世纪国际控股项目投资合作洽谈会”、“北京第四届国际投资洽谈会”等,促成10万吨全元复合肥等10余个项目签订了合资合作协议。
【技术进步】
推进了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和建设。推出一批前景可观的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双高一优”政策。盘锦化工公司煤造气氨醇联产项目改造工程已得到国家经贸委审批立项;华孚电器有限公司750套智能式中频电热采油装置、10套富集烟道全双注采油装置、40吨超稠油减粘装置三个项目已得到省经贸委批复立项;制定技改贴息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且产品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扶持,全年投放贴息额318万元,16个重点项目得到了扶持;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辽河化工集团公司8万吨芳烃抽提、1万吨聚丁二烯胶乳等27个项目建设完毕并投入运行。辽河化工集团合成氨装置自热式改造、北方沥青股份公司5万吨沥青改性剂等19个项目已进入前期工作或开工建设。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一年的工作,北方沥青股份公司、盘锦化工有限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通过认定晋升为省级技术中心,全市大中型企业国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个。加强产学研联合。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难题对接和产学研联合洽谈会等活动,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32个难题项目与科研院所进行对接。组织80余个企业参加辽宁省产学研联合洽谈会,签订意向协议10项,签约项目11项,协议额2.2亿元;辽河石油勘探局、华锦集团、北方沥青股份公司等一批企业与重点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油辽河分公司与科研部门共建了实验基地,并与高校建起博士后流动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实施的62个技术创新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80%。加快企业新产品开发,全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42项,其中华锦集团公司的ABS板材项目、辽河油田游梁式抽油杆配套技术开发项目列入国家技术开发项目计划,盘锦华日化学公司的高温导热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
【市场营销】
发挥展会优势,引导企业搞好市场营销。在办好建材、轻工产品展销会的同时,先后8次组织企业南下南昌、深圳,西去西安、乌鲁木齐,北进哈尔滨、沈阳参加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和商品展销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其中,在第二届盘锦市建材产品展销会上签订建材产品销售合同50项,合同金额1.1亿元;在第二届轻工食品销会上,现场销售额达到150万元。尤其是参加辽宁省在南昌、乌鲁木齐、深圳举办的展洽会成效显著,实现产品销售合同额9.5亿元,签订产品出口合同额854万美元,并且在乌鲁木齐设立了驻西北经济协作办公室和西部地区产品销售联合体,成为盘锦市企业进入西部的桥梁,促成禹王集团防水卷材在新疆国家级重点工程中“中标”,并将新疆的特色食品引入本市,丰富本市的餐饮市场。针对部分企业销售体系不健全的实际,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销售体系。华孚电器公司产品辐射到国内各大油田,禹王防水集团在全国各地建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二级经销公司和联营经销公司84个,形成辐射面大、信息灵通、比较规范的营销体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导航和保障作用。
【中小企业】
先后制定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盘锦市“十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盘锦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盘锦市发展中小企业实施“123”工程工作方案》,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针对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发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予以扶持。全年共为10个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贷款2450万元,为14个中小企业投入流动资金贷款贴息182万元;在制定《盘锦市创办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开展“一站式”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全年共接待百余名投资者咨询,筛选、推出1000余个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项目供中小企业创办者选择。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年内,全市中小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速高出全市工业6.2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高出全市国有经济增幅8.1个百分点。
【扭亏增盈】
紧紧围绕扭亏增盈目标,克服原材料涨价、大宗主导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生产资金不足等不利因素,狠抓扭亏增盈工作。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面控制到10.6%,比省25%的控亏指标下降14.4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264.7万元,超出省指标464.7万元。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控制到16.7%,比省25%的控亏指标下降8.3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与服务】
对经济运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调查和反馈,积极为企业排除生产要素的困扰,使运行中出现的生产原料不足、资金短缺、生产用电等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多方面做好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全年组织近2000名企业管理干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组织近百名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对全市65个工业企业乱收费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乡镇企业收费情况进行大检查,“三乱”治理工作取得有效进展,净化了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做好各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以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为突破口,全年组织开展专项整治50余次,捣毁制假黑窝点100余个,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价值1300余万元,取缔私屠滥宰点15处,收缴盗版音像制品5.4万余盒,非法书刊2.6万余册,清理非煤炭经营业户10家,没收制假精盐、无碘盐20余吨,取缔证件不全的油品经营业户182家,清理无证经营业户789家,查办各类案件2400余件,有效地净化了市场环境。着重开展安全生产、“白色污染”的专项整治和小炼油生产、成品油流通的整顿工作。为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全年集中开展6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安全生产大检查中查出的1641项事故隐患,全部进行整改。全年千人死亡率降到0.017;开展“白色污染”的治理工作,在全市进行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非降解餐饮具和超薄塑料制品的大检查和复查。扣缴一次性非降解餐盒10万余个,并通过新闻部门的现场曝光和制作环保知识性专题节目,提高市民对禁止使用非降解餐饮具的认识;加强铁路道口的安全管理,通过对道口监护员的培训、道口安全联查、开展道口安全周活动,取得铁路道口两个安全百日的好成绩。加大节约资源的工作力度,制定并实施全市工业企业节水方案,全市工业企业全年节水800万吨,节约资金约700万元,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对全市101个小炼油企业和油品经营场点进行检查,并形成了治理整顿的实施意见。开展第二批放心食品的评比工作,全市有21种产品获得了放心食品称号。
国有资产管理
【资产存量统计】
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2001年的资产存量统计和财务决算“两表合一”,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填报。该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年初,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报表工作中的合作与分工问题,成立由主管局长挂帅的财务决算和存量报表编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国有资产管理局综合科和财政局计算中心有关人员组成,经过近三个月的工作,于5月完成该项工作,并顺利通过省财政厅的检查和验收。
【产权登记】
按照辽宁省财政厅召开的全省国有企业开展重新占有产权登记会议精神和产权登记年度检查的通知精神,组织召开产权登记工作会议,强调领导重视、分级负责,克服与存量统计工作在时间与人力上的矛盾等困难,使该项工作在质量上达到省厅要求。
年内,全市共有170个企业进行产权登记,其中金融企业1个,非金融企业169个。169个非金融企业共登记资产总额783746.8万元,长期投资总额10461万元,负债总额666162.1万元,国家资本120855.4万元,法人资本15801万元,国有资产总额120127.9万元。
【配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积极参与盘锦化纤厂和盘锦塑料三厂的破产清算工作,在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真正实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较好地完成资产处置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完成了市商业大厦资产划归市商业总公司和市食品公司改制工作。先后组织人员对市辽河粮库、盘锦监狱、外贸公司等单位大宗项目的国有资产评估进行审核、立项、确认工作。
【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核定】
2001年,将此项工作同市劳动局实行工效挂钩企业业绩考核同时进行,全年共对8个工交企业进行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考核,为该项工作在全市展开做了有效的尝试。
【探索资产管理新模式】
1999年,市政府曾委托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体改委有关人员到深圳等市进行考察学习,草拟出《盘锦市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制设计方案》。2000年,又草拟出《关于我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几种模式的报告》。2001年,围绕组建市直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问题,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权限出发,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促成市建设投资公司的顺利组建,为经营城市资产,促进盘锦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
物价
【价格疏导与调控】
根据省物价局的统一部署,先后调整电信、电力等部分基础产业价格。重新核定盘山县和兴隆台区的农网改造竣工后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户平均电价由每千瓦时0.675元,下降到0.63元,全年减轻农民负担105万元。根据国家和省物价局的部署,连续多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并相应地调整了市直机关辖区内的液化气价格。理顺调整公交客票价格,制定和调整多种药品和制剂价格,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收购价格,深入开展自来水价格和水资源费征收等方面的调整。为改革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作好充分准备。
强化税外收费管理,促进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改善。对行政事业性和垄断经营性收费进行严格年审,共审查50个部门250个执收单位的202项收费,审收费额3亿元,年审面达到100%。年审出的违价问题得到处理。建立健全“两证一书一卡”的收费管理制度。年内,全市发放《收费员证》3000个,《企业交费登记卡》13000份。编制《盘锦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手册,召开市新闻发布会,并在《盘锦日报》进行公布。
大力使用价调基金,促进农副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年计划征收价调基金200万元,实际完成223万元。全年投放价调基金869万元,投放的重点是养殖业、棚菜生产和食品加工业。通过价调基金扶持,加快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农副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价格监管】
重点治理,建立良好的价格收费秩序。按照省、市政府整顿经济秩序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清费治乱工作。经审核,先后取消消防装备费、天然气增容费、水资源建设费等项不合理收费,每年减轻企业负担900万元。市物价局会同市财政局、农林局认真开展清理整顿涉农负担收费项目工作,审核取消基金和收费项目3个,总金额182.20万元。市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经验交流会推广市物价局清费治乱经验。开展药品市场价格秩序的整顿,通过重新审价,使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在现行基础上下降20%左右。加强对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格管理,年内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值5400万元,让利于患者约785万元。整顿和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价格平均下调率为18.5%。
开展专项检查,营造公平的价格竞争环境。开展涉农价格和收费检查,查出违法所得29.18万元,退还用户20.9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7.4万元,罚款1.2万元;开展成品油价格检查,查出价格违法所得21.3万元;开展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检查,全市共查出价格违法案件81件,查处违法所得21.2万元;开展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检查,查处违法所得13.7万元,退还用户11.13万元;开展中小学教育收费检查,查处违法所得10.2万元,退还学生8.73万元;开展建设项目收费检查,查处违法所得59.34万元,退还用户58.34万元。全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098件,查处违法所得158.3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61.78万元,退还用户99.54万元,罚款18.72万元,经济制裁总金额180.04万元,上缴财政80.5万元。
强化监督,促进价格法制工作建设。较好地完成“三五”普法任务,市物价局被评为市“三五”普法先进单位。结合《价格法》颁布实施3周年,开展以“12358,价格连万家”为主题的价格法规宣传活动。设立3个宣传咨询站,发放宣传单1.5万份,接受咨询投诉3600人次,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全面报道。进一步完善举报、受理、查处、催办和反馈等制度。全年接受举报投诉155件,查处率和反馈率均为100%。结合落实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确标价的规定,开展“双五示范”活动,重点整顿了不明码标价、误导性标价等欺诈作为,推动了明码标价工作的开展。
【价格服务】
加强农业生产成本调查工作,为调 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在认真做好常规调查 的同时,重点开展了种植意向,农户收支情况,存、售粮情况,农民负担,以及“入世”对 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和对策等专题调查,写出分析文章11篇,完成专题调查报告5篇,为领导 决策和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加强价格监测工作,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提供信息支持。按照省物价局《关于加强全省价格 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了价格监测工作力度。在理顺价格信息采集程序的同时 ,建立健全了价格信息发布体系,按时完成国家计委和省物价局的监测上报任务,上报率为 100%,误差率明显减少,分别被国家计委价格司和省物价局评为2001年度价格监测先 进单位。完成《市县物价之窗》创建任务,其中信息含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被省物价 局评为“信息网络建设先进单位”。
价格鉴证加强。按照国务院《规范价格鉴证机构管理的意见》,市本级和两县两区的价格事 务所更名为价格认证中心,并取得了国家计委颁发的《涉案物品价格鉴证机构资质证》。全 市共受理涉案物品价格鉴证801件,鉴证总金额8 603万元,其中市价格认证中心受理 涉案价格鉴证160件,鉴证金额7 548万元。开展交通事故车辆定损工作,拓宽价格鉴证 领域。价格理论研究工作有了新进展,全年撰写价格形势分析预测文章26篇,被省物价局采 用5篇。理论研讨文章有8篇被报刊采用,有4篇被评为省、市一等奖和优秀论文。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顺利行使物价部门职能提供可靠保证,市物价局无一例违法 违纪案件,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审计
【概况】
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围绕全市经济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指导方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经济,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审计工作基本思路,以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为基础,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全年共完成审计项目274项(户),共查出违规金额11608万元,决定处罚781万元,指明要求纠正10827万元,已交财政479万元;应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2200万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3823万元。共提交审计工作报告信息91篇(份),被市委、市政府采用8篇,被省审计厅采用3篇,被新闻单位采用6篇。
审计法制贯彻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和廉政建设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审计准则的学习贯彻落实工作。做到审计业务的开展都能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度、方法、步骤实施,履行审计职责;按照《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暂行规定》和省审计厅的要求,开展全市2000~2001年度审计执法及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下发了检查情况通报,提出了整改措施;加强审计机关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认真开展“四五”普法的宣传发动工作。市审计局被评为全国“三五”普法先进单位(在全国审计系统市级审计机关仅此一家)。结合审计工作需要,举办全市审计干部审计培训班,重点学习《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审计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审计干部经济知识读本》、《审计干部科技知识读本》,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全体审计人员于8月参加全省审计岗位资格考试,及格率达100%。12月,举办全市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班,参训人员全部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审计干部计算机操作技能考试,合格率达98%。以领导班子和审计组廉政建设为重点,加强对执行廉政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了廉政建设制度。制定审计回访的有关规定,副科长以上干部签订《廉洁自律承诺状》,施行《审计跟踪检查征求意见书》。积极开展审计科研活动,全市共形成审计科研论文32篇,经市审计优秀论文评委会评选,评选出审计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0篇。向省厅推荐6篇论文,参加全省优秀审计论文评选。
市审计局被省审计厅评为1998~2000年三年审计工作先进集体,被省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2001年度省级安全文明单位。
【财政审计】
开展市本级200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继续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摸清家底,促进规范的总体要求,注意改革中出现的新的违法、违纪问题,对财政预算各执行单位当年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除对财政部门审计外,延伸审计地税、地方国库及所属预算单位58个。通过审计查出应纳而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收入78.1万元;应上缴财政收入没有清缴入库107.1万元;欠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35.9万元。查出个别预算执行部门滥发补助、固定资产管理界限不清及欠缴营业税及附加等问题。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535万元,收缴违纪款132.1万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此外,两级审计机关对3个县区财政决算和11个乡镇财政决策进行了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全市共审计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12个。查出违规行为金额61万元。其中,多列概算24万元;多结工程款22万元;偷漏税金15万元;应核减工程结算46万元,审计收缴款37万元。在对市公汽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的审计中,查出欠缴投调税207万元;在对市第五完全中学实验楼工程造价决算审计中,查出多结算工程价款9282元。为搞好省审计厅安排的兴隆台区农网改造工程竣工决算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因素,对工程进行实地丈量,共抽查17个台区,审减工程造价12.6万元。在审计的同时对该区农村电网改造“两改一同价”有关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提出“两改一同价”早日落实,有关部门应出台优惠于农电的政策和农电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所属电网管理,压缩费用支出,降低电损电耗,缩小农村照明用电与城市居民用电差距的审计建议。
【企业审计】
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共开展企业审计38个,查出违规金额2463万元,审计收缴款87万元。
(一)开展对县区技术监督系统1999年至2000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共查出违纪金额6.3万元,上缴财政金额2万元,查出坐收坐支、截留拖欠、欠缴养老、失业保险金等问题。
(二)完成省厅授权对盘锦电业、电信行业的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483.5万元,收缴违纪款85.5万元。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审计建议,促使电业、电信行业进一步贯彻落实税法及有关收费的规定,加强会计核算,保证国家各项税费及时、足额入库。
(三)开展对盘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度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审计,通过审计查出资产、负债和损益严重失实、虚盈实亏、企业潜亏严重、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等问题,并提出审计建议。
【农业与环保专项资金审计】
对全市2000年各级财政投入的预算内支农资金开展审计。重点审查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分析新形势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在审计中共查出盘山、大洼两县财政挪用支农资金634万元,虚假配套197万元,虚列开发项目贷款2453万元,抵扣各种欠款247万元,超现额支付现金482万元,挤占挪用72万元,支付工程款用白条子入账199万元等问题。对市土地局、农林局、海洋水产局、水利局系统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了管理、使用预算内专项资金和预算外专户管理的事业性收费等情况,保证了专项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行政事业审计】
两级审计机关共审计行政事业单位103个,审计专项资金总额1245万元,查出违规行为金额1237万元,应归还挤占挪用资金58万元。
(一)按照审计署的统一要求,开展对全市普教经费的审计,共审计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10个,中小学校42所。在审计中查出挤占挪用教育附加318万元,坐支考务费收入8448元,部分乡镇拖欠教师工资59.7万元等问题。
(二)开展对全市公安系统2000年财务收支、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的收支和管理情况的审计。共审计市、县区公安局及所属部门8个,并延伸审计基层单位36个。查出违纪资金48.8万元,收缴违纪款7.1万元。查出固定资产变价收入34.6万元,未缴入财政,直接用于购车或挂账和规费收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14.5万元等问题。
【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按照省审计厅的部署,开展对全市救灾资金和对盘锦电业系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查出拨款不及时、发放手续不严格、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外资审计】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审计是国家审计署下达的历年必审项目。本年共对本市承担的5个贷款项目,8个项目执行单位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表明,通过连续几年的审计,本市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的单位都建立健全了贷款及配套资金专用账户和会计核算体系及各种规章制度,保证了贷款资金使用投向的真实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审计调查调研】
按照省审计厅的部署,开展对五年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调研。五年间,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累计审计1338个单位,审计覆盖面达100%,共查出违纪违规资金28976万元,增加财政收入3280万元,调账处理373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6万元,提出加强改进财政管理意见和建议111条,均被市、县区两级政府采纳。对本市地税系统2000年提退代征代扣手续费进行审计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超范围提退代征代扣手续费、拖欠代征代扣单位的手续费20万元的违规问题;个别地税部门对提退的代征代扣手续费没有设置单独账户管理,而纳入本部门经费收支等财务管理上的问题,提出税务部门应加强对提退代征代扣手续费的财务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提退标准的审计建议。规范了税务部门提退手续费的范围和依据不统一的问题,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益。
【经济责任审计】
全市两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中办、国办的“两个规定”及市委、市政府部署,认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市委为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立盘锦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织、纪检、监察、人事、企业工委、财政、审计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审计部门为具体实施工作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制定《盘锦市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制定《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制定《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承诺书》。本年度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共完成56个单位59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30人,科级干部29人,共查出违规金额829万元。审计结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免干部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内部审计】
全市共有内部审计机构96个,其中专职机构39个,共有内审人员174人,全年共审计804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金额146万元,提出建议意见被采纳76条,已纠正违规金额2万元。
工商行政管理
【企业登记管理】
各级登记部门把支持国企改制作为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对改制企业采取主动介入、现场办公等方式提供政策法规咨询,为辽河油田二级企业脱钩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积极的登记注册服务。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清理出缺少消防、公安、卫生、环保等各类前置审批手续11件,取缔非法“小炼油”、“小钢厂”、“小玻璃厂”等五小企业23个。截至年末,全市企业已发展到5336个,比上年增加216个。其中,国有企业216个,集体企业2558个,联营企业3个,股份合作制企业1025个,有限公司518个,企业集团14个。
【非公有制经济管理】
各级工商机关及个协、私协组织,按照落实政策、明确导向、突破瓶颈、加快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截至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05个,个体工商户33009个,外商投资企业99个,较好地完成省政府确定的两个15%的增长目标。管理工作中,严把市场入门关,针对企业改组、改制中出现的新情况,制定具体登记管理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向科技型、外向性、生产型转变提供了积极服务;实行注册资本明示制度,强化外商投资企业出资管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规范中介组织、代理人、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生产要素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商标广告经济合同管理】
针对企业所需、所急、所难积极开展合同鉴证、抵押物登记工作,全年办理合同鉴证63份,严把抵押物登记关,办理抵押物登记80份。严厉查处利用建筑施工、加工承揽合同进行的欺诈行为,查办合同案件115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032万元。加强合同日常管理,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共命名市级“重守”单位77个,省级30个。大力整治市民关注、政府关心的印刷品和医疗药品虚假广告发布行为,对新闻单位、广告经营单位的广告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取缔不合格企业9个。深入开展省著名商标的推荐工作,年内全市有5件商标被命名为省著名商标。
【市场管理】
各级市场管理部门以创建文明市场活动为中心,不断拓宽市场监管领域,完善市场巡查制度,进一步促进各类市场的健康发展。年内,全市消费品市场已达89处,市场年成交量36577万公斤,成交额19192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7%。根据有关规定开展2000年度市场登记证年检和换发工作,对全市消费品市场资格进行审查,对不具备资格的市场开办单位提出整改意见;集中对肉食品、医疗药品等市场进行整治,共出动检查人员2240人次,执法车辆141辆次,检查市场76处,端掉造假窝点14处;深入开展“绿叶杯”竞赛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对集贸市场环境卫生、商品摆放等问题进行整治,对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经营场所进行清理,取缔占道经营13处。开展文明市场创建工作,推出省级文明市场6处,市级文明市场20处。继续加强双生市场培育和监管,通过对成品油、钢材、通讯器材、互联网服务企业的规范管理,使双生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个体劳动者协会】
各级个体协会按照国家工商局和省工商局的部署,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领广大个体业户广泛开展讲道德、无假货活动。建立法律咨询中心。个体劳动者服务中心的维权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39期,开展义务活动70多次,在新闻媒体刊播稿件和图片100余篇(幅),有7个私营企业被认定为“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示范店。
统计
【概况】
年内,以依法统计、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强化统计人员素质、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基本思路,高质量地完成年报和定期报表任务。全年深入基层600人次,统计调研取得可喜成果。统计信息工程不断完善,建立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举办统计人员上岗培训班7期,1000余人参加了培训,核发统计人员上岗证1100个。举办统计专业培训班25次,培训面达95%。用价格紧缩法代替不变价法测算工业发展速度进展顺利。严把报表审核关,建立健全年报数据评估制度,准确、及时地反映全市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统计信息、咨询、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快、精、准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年内编印《盘锦统计分析与信息》32期,撰写分析和调查报告60余篇,提供统计信息150条,多数稿件被市级以上报刊采用。编辑出版反映全市经济发展状况的《盘锦统计年鉴》和《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盘锦工业》。面向社会和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近千次,配合市委组织部完成对党政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工作。
严格贯彻执行《统计法》,切实把《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通知》(辽委发[1999]3号文件)落到实处。圆满完成监察部、司法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的统计执法大检查工作,对违反统计法的大案、要案绝不手软,一查到底,并给予公开曝光,维护了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成功地完成盘锦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审核、录入和汇总工作。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全市中小型企业调查、R&D资源清查、餐饮业抽样调查等18项调查任务圆满完成。
【信息自动化建设】
一、硬件建设。对内、外网络系统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升级和改造,增加一组5k1小时的在线电源,提高机房内硬件设备的安全系数,购置了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搞好培训,打下了基础。
二、软件应用与开发。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对office2000等系统的应用水平,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对统计数据的开发应用水平。开发盘锦统计年鉴光盘查询系统,并随《盘锦统计年鉴》一起发售,用户反响良好。
三、人员培训。组织人员参加省统计局组织的年报数据处理程序的培训,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程序的培训,java语言的培训,参训人员全部合格。对县区统计局业务人员培训1次,全部合格。
四、主页建设。不断充实、完善盘锦统计信息网(内网、外网)的内容和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扩大主页的影响。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开展对县区工业发展速度调查试点。物价调查品种由原来的三百余种增加到五百余种,并重新进行品种归类,增加定期比较和价格指数、月比较等工作内容。结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投资快报超级汇总范围由投资规模500万元扩大到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上项目,小型投资项目得以反映,提高了投资数据的利用价值。开展规模以下工业和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抽样调查,为推行统计抽样调查方法积累了经验。组织进行农业生产价格调查并增加蔬菜调查项目。在国家报表制度之外,制定非公有经济调查制度,开展了非公有经济按季度反映运行情况的调查工作。
【统计法规】
一、全面开展统计普法教育工作。“三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被省统计局评为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四五”普法工作已启动,宣传发动工作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宣传工作中录制宣传带、设立宣传点、印发宣传单、挂横幅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创造了良好的统计执法氛围。
二、完成全国组织的统计执法大检查任务。全市有85%以上的单位开展自查工作。按照统计执法大检查方案的要求,全市共抽查172个单位,基本掌握了本地区的统计数字质量。全市共查出统计违法行为113件,立案25件,并全部结案,被省统计局评为统计执法大检查优秀单位。查处统计违法案件工作初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统计部门全员执法的风气已经形成,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整体水平已经越上新的阶段。
三、继续开展统计登记及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工作,进一步规范统计管理行为。本着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全年分四期对797人进行了培训和统一考试。市统计局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及考试工作连续第六年获得全省先进单位。
四、及时完成行政执法检查和审批制度改革任务。
【第五次人口普查基本完成】
本次人口普查工作于1999年3月开始,至2001年6月全面完成。1999年3月,市组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到2000年3月,完成人口普查机构组建市、县两级普查试点和登记前的户口整顿、宣传发动、调查摸底、普查登记、登记后的质量复查、手工过录和微机快速汇总、编码等阶段性工作。
本次普查中,在村级以上成立专门的人口普查办事机构。摸底、登记阶段,有6000余名普查员和指导员入户进行调查,入户率100%。普查中,采用国际上的长、短表技术,根据抽样原则,10%户登记长表,长表共49项,短表共19项。
人口普查登记前,专门制定和下发“关于计划外生育人口在普查登记期间允许申报户口”的专门性文件,并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文件规定普查登记如实申报计划外人口的,允许申报户口,事后按当年当地政策的最低线从轻处罚,为保证人口普查登记不重不漏奠定了基础。
盘锦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获得以下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及人口增长。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每个人都在常住地进行登记。全市的总人口为126.2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05.6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20.6万人,增长19.50%。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5%。
二、人口分布。双台子区19.4万人;兴隆台区40.9万人;大洼县37.8万人;盘山县28.1万元。
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39.6万户,家庭户人口122.4万人,占总人口的97.0%,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9人,比1990年的3.61人减少了0.52人。
四、性别构成。全市的人口中,男性为64.8万人,占51.35%;女性61.4万人,占48.65%。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54。
五、年龄构成。全市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3.9万人,占18.94%;15~64岁的人口为95.4万人,占75.5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9万人,占5.47%。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5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0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全市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0.2万人,占95.2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0万人,占4.75%。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9.1万人,增长18.8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5万人,增长34.64%。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有7.2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20.1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有52.3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有32.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868人上升为5719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0634人上升为15960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6969人上升为41444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1950人下降为25568人。
全市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5.8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1.14%下降为4.90%,下降6.24个百分点。
八、城乡总人口。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73.1万人,占总人口的57.92%;居住在农村的人口53.1万人,占总人口的42.08%。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8.77个百分点。
该次人口普查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国家和省人口普查办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多次到盘锦市进行检查指导,对人口普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被评为国家级先进集体。
技术监督
【质量监督】
年内,以加大监督力度,实施“质量振兴工程”为主线,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对全市白酒、调味品、肉灌制品、塑料门窗及产品的取证或换证工作进行管理。14个白酒生产企业获国家生产许可证,完成调味品换证7家,肉灌制品1家,有10个塑料门窗生产企业取得了生产许可证。组织13个企业30个品种参加全省名牌产品展示会,推荐省级名牌产品15个;有15个企业的17个品牌的地方产品参加市级名牌产品申报工作。
认真开展认证工作,促进质量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举办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班,53个企业100余人取得内审员资格证。对4个企业开展咨询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市政府组织的治理白色污染工作,共没收非降解餐饮具2万只。认真开展“两查”工作,对大米、酱油等5种产品进行调查和抽查。全系统共出动人员130人次,调查企业101个,抽查企业65个,封存样品65个,其中酱油6个,大米样品58个,食醋1个。开展省、市“购物放心店”评选工作。年内有3个商业企业获得省级“购物放心店”称号,8个商业企业获市级“购物放心店”称号。
市级技术监督机构对423个生产企业1061个批次产品进行检验检查,批次合格率为86.1%。监督食品生产和经销企业302个42种产(商)品,出据检验报告803份,平均合格率84.9%。面向市场,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2个质检机构新增检验项目12项。石材放射线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量检验项目填补了全市质检工作的空白。
【打假】
全年受理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案件千余件,其中较大案件750件,端掉制假售假黑窝点50余个。开展对“垃圾棉”专项打击活动。出动检查人员千余人次,查处质量违法案件10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价值9.8万元,端掉制假售假窝点5个。开展“查市场,保两节”、“查农资,保春耕”、“查建材,保建设”、“查食品,保健康”、清理移动电话和电钻市场专项战役活动。“查市场,保两节”战役中,对市内5个重点市场进行3次统一大规模检查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620人次,检查各类商品总价值630万元,检查各类计量器具510台(件),没收超期变质商品价值近万元。“查农资,保春耕”战役中,出动检查人员2100人次,查处案件120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价值170万元,捣毁窝点33个。“查建材,保建设”战役中,查封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地条钢、开口锭企业30个,查处经销无生产许可证螺纹钢企业4个。“查食品,保健康”活动中,重点对纯净水、矿泉水市场进行检查,抽检23个企业26个品牌,合格率仅为22%,细菌超标是主要的不合格项。开展移动电话、电钻市场大检查,共计没收无证电话37部,没收劣质电钻107件。
【标准化】
以农业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和消灭无标生产为重点,积极发挥标准化的技术载体作用。全面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基地”模式,扶持包括大洼西安生态养殖场瘦肉型猪和蔬菜在内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规模达7364.70公顷;开展对无污染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量检验工作,对4个较大商场销售的20多个品种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量定性检验,共检验242批次,合格率为59.8%;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完善标准建设。盘山县作为第二批国家级“稻田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制定地方性技术规范4项,收集种子、质量标准、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水产养殖等相关标准几十个;制定《加油站安全和服务质量》服务标准,在全市132个加油站逐步推广,提升了加油站行业服务质量。
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检查15个企业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和12个企业在产品包装上的标签内容符合标签通用标准要求的规定,对34个生产企业的18个品种41个食品标签进行登记备案,应执行标准登记实有企业1080个,已执行标准登记企业1027个,应执行标准登记的产品2070种,已执行标准登记产品1993种。
加强日常标准化管理工作,提高标准总体水平。全年企业标准备案69个。盘锦禹王防水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有3个标准被国家建材行业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其中“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列为国家标准。推进POS系统应用。发展商品条码系统成员26户,办理条码印制企业准印3户。
【计量】
加强计量监督与管理,发挥基础保障作用。检查生产、流通企业140个8大类249种产(商)品756批次,查出不合格的产(商)品353批次;对国家局推荐的3大类13种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开展“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障能力评价”工作,有6个企业自愿申请计量保证能力评价;在实施“光明工程”过程中,对新营业的3个眼镜店进行A类店考核验收;加强医院、眼镜店在用计量器具的检定,使其受检率达100%;进驻两家“省放心眼镜店”开展成品镜检测服务;为中小学生义务测试眼镜质量50付,合格率为76%,对不合格的眼镜免费配换。
加强法制计量,保证量值传递准确。复查考核12个单位23项计量标准,对3个市级专业计量授权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共检定计量器具近3万台(件),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0%以上;对5个制造计量器具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为4种计量器具新产品办理了生产许可证;对2个加油站予以考核验收,对10个加油站进行了监督检查,培训20名加油员;对4个计量称重站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在全省率先提出强检计量器具实施标志管理,制定并正式实施《盘锦市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标志管理办法》,11504台件计量器具经检定合格后,粘贴CCV强检标志。
加强计量认证工作,质检机构业务水平提高。对14个企业进行计量认证、检查考核或监督,启用新版《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组织全市11家水泥检验室参加省局组织的水泥标准样品比对检验,令3个比对不合格的单位进行整改。
国有资源管理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2001年,继续按照《盘锦市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方案》的安排,积极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并完成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的各专项评价工作,形成《盘锦市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和多媒体演示光盘制作工作等项工作。此项工作的完成对盘锦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在国土资源部开发沿海滩涂争取项目资金创造了有利条件,填补了全国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空白。
【为企业发展服务】
继续为企业利用土地资产进行融资抵押,解决企业生产中资金不足的困难。全年共为7个中小企业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抵押面积18.10公顷,抵押额度达3984万元人民币;继续盘活土地资产,支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全年,共有15个企业改制处置土地资产,面积达2.99公顷,土地资产额2234万元,为企业重组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严格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总量控制,制定城镇国有土地用地指标和原则,规定城市规划区内全年不得突破80公顷。继续坚持城镇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原则,除法律、法规规定可采取行政划拨用地外,凡属经营性用地一律进行有偿使用。年内,全市共收取土地出让金达1.85亿元。
为了体现土地市场的运行规律,确保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公平、公开、公正,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积极筹划国有土地的招标、拍卖工作。成功拍卖了“辽河粮库”所在地7.44公顷及“盘锦市城中花园小区”中的6.01公顷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成交额分别为5611万元和4340万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成果。
【土地市场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精神,在过去已开展此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土地管理进程,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土地二级市场、强化土地市场基础建设三位一体的框架全面推进土地的市场化建设。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和《盘锦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管理暂行办法》。经市政府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市土地局设立盘锦市土地资源储备管理委员会和盘锦市土地开发储备中心,为实现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控制土地的总量,推进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奠定了基础。继续加强土地隐形市场的清理整顿,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土地非法交易行为的清理力度,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土地隐形交易的清理工作。全年共清理各类土地652宗,涉及面积49.99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2386万元。全面完成基准地价更新调整工作,基准地价调整后,加大了科技含量,做到科学、客观、贴近本市地价实际水平和具有一定时期的适应性。待上报检查验收后公布使用。
【耕地保护】
以用途管制为基础,以严格审批为保证,坚持耕地“占一补一”,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具体工作中为达到定向、定量、定位供应土地,编制并下达《盘锦市2001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的顺利实施。对农用地采取严格控制转为建设用地,减少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不用或少用基本农田。对非农建设用地始终以规划为前提,依据规划决定用途,依据规划引导用地,依据规划合理配置,总体上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各项建设用地的审批严格管理,集体审核,集约利用,坚持内涵挖潜,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平衡。年内,全市共办理农转用及土地征用手续28件,面积84.94公顷,其中耕地34.50公顷;批准建设用地62宗,面积91.60公顷;批准市规划区内农民建房用地915宗,面积18.30公顷。坚持“占一补一”原则,努力做到“先补后占”,全年共落实造地206公顷,保证了占补耕地数量平衡。盘海高速公路、秦沈高速铁路及其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工作,本市初检后,已全部通过省厅验收,补充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均达到要求。
【地籍基础业务建设】
进一步推进城区地籍变更调查和地籍图件整理工作,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并通过地籍信息系统为办理征地和农转用手续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现状图90余份,保证用户及时办理手续的需求。切实展开城市楼房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土地管理局协调市房产管理局共同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房屋产权和土地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其《说明》,并由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房屋产权和土地权属管理的通告》,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内,地籍调查共完成城区2853宗,楼房调查40994户,面积527.63公顷;完成档案整理4908宗,接待查阅地籍档案1283人次;完成微机录入4734宗,输出图形资料974份,其中为征地提供图件和地籍证明22份;完成土地登记3228宗,面积238.70公顷,收取土地登记费165.29万元。通过运用农村地籍信息系统,全市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统计汇总工作全部完成。
【法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坚持经常宣传与把握重点宣传两手抓的方式,深入开展土地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宣传。以“6·25”第十一个“全国土地日”为契机,集中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题词并发表署名文章,召开场乡镇长座谈会,组织机关干部上街宣传,广泛深入地宣传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的新高潮,增强了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为未来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土地学会工作蓬勃开展,举办了第一届“盘锦土地夏令营”,组织学术论文交流,完成内部刊物--《盘锦国土资源》的出版及“盘锦国土资源书画摄影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发挥出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检查、监察工作力度。按照省国土资源厅执法检查暨信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市年度执法监察的总体部署,重点对侵占闲置土地、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共调查补办历史遗留土地违法案件33件,有效的规范了用地行为。继续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年内,全市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63件,面积9.88公顷,处理结案61件,结案率96.8%,切实震慑了土地违法者,维护了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及时有效的调查处理土地纠纷及信访案件。全年共接待群众来访648人次,229件次,来信17封,举报电话32件,结案率99.8%。进一步加强“四无乡镇”的创建活动。市土地管理局起草并发布《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四无”乡镇创建活动指导工作的通知》,各乡镇都认真地贯彻执行,全市“四无”乡镇继续保持85%以上。
矿产资源管理
【矿政管理】
一、在坚持对资源实行最严格管理的原则下,根据盘锦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开展小范围的地热采暖试点工作。完成对曙光地区地热资源勘查及采暖示范工程的立项报告,并召开了论证会。
二、编制完成《盘锦市海外河地区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的立项报告及设计,以查明海外河地区地热资源与海岸地环境地背景值,调查和评价该地区的环境背景值、异常值、自然资源种类和总量,查明开发利用的临界值为主要目的,在科学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外河地区的区位优势、经济地理优势和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作出区域开发的总体规划,以支持海外河地区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为建设特色旅游区提供科学依据。
三、制定《兴隆台--大民屯地区地热详查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后实施。根据“方案”,相继对兴414井和大民屯前10井进行勘查作业。勘查投资达120万元。依据详查工作,进一步摸清盘锦地区下第三系地热资源情况,为下步开发利用提出依据。
四、成立盘锦市地热管理处,全权负责本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执法管理。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制定《关于办理地热、矿泉水采矿许可证工作实施方案》。组织督办检查组,先后对大洼县十几个矿山企业和相关部门单位进行督办检查。印发宣传单,举办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学习班,邀请专家和学者讲授地热知识,组织业务人员赴外地学习。
五、加大监管力度,巩固矿业秩序整顿成果。对辽河油田周边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小炼油厂“死灰复燃”及盗气、盗油、窃电、破坏生产设施等,进行了调查。制定《盘锦市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实施方案》,上报市政府审阅后批转。到油田和市属矿山企业调研,了解情况,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经过油地共同努力,年内,共打击处理纯涉油案件369起;取缔周边小炼油厂284个,其中涉及盘锦境内的102家;查处非法网点共7893处,其中废品收购点26处;查处窃电、窃气案件3972起。共挽回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
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盘锦市2001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呈报市政府。组织“盘锦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形成专项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资源统计工作执法大检查。
经济开发区
【概况】
2001年,盘锦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招商引资、经济运行和环境建设初现跨跃式发展态势,被省开发办命名为“辽宁省发展最快开发区”。
年内,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9%,比上年增长12%;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003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8%,比上年增长19%;国税收入1806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29%,增长32%;地税收入2391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48%,比上年增长33%。
【招商引资】
全年新批进区项目21个,总投资额1.1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6个,协议外资额960万美元;实际缴资额296万美元。在全市外经外贸综合指标考核中列各县区之首。深入贯彻省市开放会议精神。开发区坚持与企业相结合、以项目为中心,积极开展外联外宣工作,广泛联系国际国内客商和企业界、金融界人士,加大对盘锦市及开发区环境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外联渠道,完善外联网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3月,组织“盘锦--日本企业家恳谈会”,邀请驻大连的日本贸易振兴会、三井物产、富士电动公司等公司和团体的代表参加;5月,与区内民营企业家共同组团赴香港招商,举办“盘锦(香港)投资说明会”,邀请50名港商参加。期间,就浓缩果汁及包装生产线、成衣生产线等项目签订意向;6月,开发区随省、市组团赴日、韩招商,就GPS车用防盗器、中兴公园电子游乐场等项目签订意向,期间,与韩国平安公司签订2002~2006年增资1115万美元、创汇1580万美元的意向书;11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2001年法国企业高科技博览会”,就石油裂解酶、低凝润滑油、UHT灭菌奶项目同法国全农和道达尔公司进行广泛的洽谈。
全年共接待来区咨询洽谈的客商500多人次,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先后向新老客商发贺卡700余封,信函500多件次,发电子邮件和传真600多件次。通过一系列外联、外宣等招商活动,结识了一大批国内外客商、企业家、金融界和政府界人士,广交了朋友,拓展现有的外联网络。同时提高盘锦市及开发区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经济运行】
按照“增加总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指导原则,结合招商,区内闲置资产得以进一步盘活。区内最大的国企--市热电总公司坚持深化改革,资产重组稳步推进,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减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骨干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提高。区内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活跃。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出口创汇翻一番,继2000年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的增长,已经由依靠企业数量增加为主导的粗放型向企业数量增加、质量效益并进的集约型转变。
年内,区管工业总产值完成6887万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5927万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增加值实现6523万元,比上年增长38%;外企产值完成3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出口创汇2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0%;国有企业控亏额797万元,比上年减亏153万元。
(一)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区协调和组织市区有关部门对平安公司(韩资)进行大力扶持,投入200余万元资金为其改建近万平米的厂房,使企业在不间断生产的前提下,按期完成企业搬迁,生产规模扩大一倍,工业产值和出口创汇都翻一番;双鹰人参果饮料厂5月正式投产,已生产人参果饮料1.2万箱,产值达50万元;当年引进的4个工业企业,有2个已投入生产,新增产值100万元。
(二)精心筹划,热情扶持,促进企业经营上规模、创品牌。帮助企业策划、宣传,做大品牌,做大市场。上半年,管委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筹划、经济职能部门和宣传部门精心组织“开发区十大品牌”产品宣传活动,在省、市媒体上广泛进行宣传;三季度,以平安公司搬迁为契机,策划组织以“繁荣非公经济,振兴开发大业”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韩国平安(独资)公司扩建工程落成典礼暨非公经济园标识揭幕仪式”。在宣传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开发区调动各方面力量,帮助兴华机械厂新建生产车间800平方米,在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开,产品订单又接连不断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多方筹措资金,使企业渡过难关,把握生产旺季的主动权。对南、北园内的企业,开发区协调公用工程公司、电厂等单位在水、电、暖的供应上给予尽可能的支持,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区内最大的惟一一家国有企业--市热电总公司,在积极做好债转股的同时,学习海尔等先进企业的经验,适应形势,精简机构,减少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中层以下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使企业进一步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不断向适应市场机制建立集团化企业方向推进。在保证供暖发电主业发展的同时,附企产值同比增长30%,企业控亏指标由2000年的950万元降到797万元。
(四)资产盘活全面展开。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以盘活存量资产为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带动成熟项目盘活资产,以盘活存量资产培育项目招商引资,并通过资产盘活和合理配置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到年底,盘活原化纤厂院内存量资产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土地2公顷,变现资产金额540万元;原开发区水站拆迁后,引进合资项目“珍宝海鲜楼”,总投资145万美元,注册资金105万美元;3000平方米的开发区写字楼整修一新,授权开发区公用公司接管后,已由闲置存量资产转变成经营盈利资产。
【环境建设】
开发区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标志之一的工业大街两侧及街口的高层建筑主体工程完工。其中,市电信局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渤海农机化有限公司综合楼建筑面积248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隆达汽车产品销售综合楼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上述建设项目的陆续建成,展示出开发区的新形象。原市纺织厂经过两年的破产转制、闲置资产盘活招商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已经成为秩序井然、气象一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园”。经过开发区和入园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园内已有包括平安公司、康纳尔公司、兴华机械厂、隆达车行等知名企业在内的14个非公有制企业,新增投资7000万元。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三化工程”建设。在市城管监察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城管监察部门协同作战,共拆除工业大街、生活小区违章建筑物9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清理迁移活动板房5座。全面启动以“美化、亮化、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形象工程。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对主要道路两侧和非公有制经济园内的建筑物进行粉刷,对建筑垃圾进行彻底清除。组织临街单位重点对工业大街两侧、非公有制经济园和小区游园进行环境整治和绿化。新铺黑色路面58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砖4000平方米;造绿地4800平方米;改建供暖管线2500米;改造供电线路2000米;安装路灯25盏;维修给水管道1500米;新铺设排水管道520米;完成轻纺街续建工程和外企厂房维修工程。总投资(含临街单位)达1100万元。开发区建成区的整体形象有大幅度的提升,由城乡结合部逐渐溶入城市主流,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新亮点。软环境建设得到实质性推进。成立“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办公室”,对区内软环境进行治理和建设。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借鉴沈阳和大连等地的经验,从“非公有制经济园”做起,逐渐把开发区建成“无费区”。制定和出台对新创办企业实行“零收费”、对进区企业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代理制、公布不收费项目、设立举报电话等新措施。为企业的兴办和经营提供宽松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