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4年)

文化·媒体(2004年)

发布时间:2010-05-21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558

文化

【文化艺术】
    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全力打造文化盘锦,提高艺术水平,加强精品生产,扩大对外交流,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全年四季大型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油城春潮》、《鹤乡之夏》、《辽河金秋》、《盘锦冬韵》等44项文化系列活动。此外还举办了《盘锦市文化志》出版发行的首发式,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大型文化活动;举办2004年新年系列文化活动,开展新年音乐会、元宵节灯展、焰火晚会等14项大型活动;举办庆“五一”《五月放歌》合唱节、群众广场健身舞(操)表演活动、庆“六一”少儿文化活动周;开展庆祝建国55周年、建市20周年《青春盘锦》大型文艺演出和庆“国庆”群众文艺联欢会等13项活动;协助指导有关部门开展行业文艺汇演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一线慰问演出活动。完成轻歌剧《红海滩》的创排工作,于2004年8月22日在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开幕式首场演出,在沈阳连续演出4场,荣获优秀剧目奖(金奖)及6个单项奖,并于9月下旬在盘锦市公演2场;为庆祝盘锦建市20周年,创排演出大型文艺节目《青春盘锦》,反映盘锦市建市20周年的辉煌成就,展现盘锦美好的明天;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排演的大型评剧《河畔人家》,参加第四届中国评剧节荣获演出奖(银奖),并于10月为本市汇报演出;录制《红海滩·绿苇荡》王江玲音乐专辑,展示盘锦市特有的地域风情;创作一批美术、书法、舞蹈、音乐等各类文艺专业作品;完成文化专题类作品的制作与出版,编辑出版近60万字的《盘锦市文化志》,填补盘锦地域文化志的空白;拍摄文物专题片《海韵河风》,编辑出版《盘锦文化·花开四季》画册,展示文化艺术工作的成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特邀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长征组歌》剧组和波兰玛祖夫舍国家歌舞团到盘锦演出,组织盘锦市创作的轻歌剧《红海滩》在沈阳公演和评剧《河畔人家》赴河北地区演出等,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



【图书发行销售】
    盘锦市新华书店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拓宽进销渠道,全年完成图书销售252万册,实现销售码洋1 392万元,实现利税98万元,图书品种达6万种。



【公共图书馆】
    盘锦市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0.8万人次,图书流通9.6万册,印发《致富之友》、《科技信息》两份小报各12期6 000份,全年购书经费20万元,购进新书6 039册,订刊460份,订阅报纸141份,图书报刊总藏量达134.349万册。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5.4万人次,图书流通9.9万册,全年购书经费8.3万元,购进新书4 037册,订阅报纸61份,订刊298份,图书报刊总藏量4 887万册。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市直两馆自动化管理工程进展顺利,新建图书流动站(点)2个。


【文博】
    继续开展全市文物普查工作,并对市内近80处文化遗址进行复查,普查期间,在高升镇文奎村新石器遗址发现石杵及青铜时期精纹夹沙红陶片,在太平镇毕家岗子遗址发现唐、宋、金时期古钱币400余枚,进一步证明盘锦市久远的历史;加强文物保护升级工作,完成“小红楼”的维修和保护利用工作,将其建成侵华日本关东军旧址陈列馆,并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4年12月25日正式向社会开放。2004年新增加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碑全部加工安装到位。举办盘锦首届民俗展,在文物的普查过程中对民俗物品进行抢救性征集和保护,于2004年12月30日举办盘锦市首届民俗展。展出20年前乃至更久远的生产生活物品700余件。文物专题片《海韵河风》,是以探寻盘锦历史,集中反映盘锦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概貌为主题的大型专题系列片,该片是盘锦建市20年后的第一部文化教育专题片,年内完成22集的拍摄工作。


【新闻出版】
    加强对新闻出版活动和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强化年检等常规工作,加强对全市出版物市场的管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宣传品,加强法规培训,促进出版物市场的规范;加大对全市书报刊业的管理力度。加强报刊监管,继续坚持审读制度,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出版安全和出版质量,完成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任务;开展印刷行业专项治理,优化行业结构,对不符合条件的印刷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对非法印刷案件进行严肃查处;加强版权保护工作,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发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宣传册4 000余册,宣传单2万余张;开展著作权知识竞赛活动;协同省新闻出版局查处盘锦市现代高等教育辅导中心擅自发行盗版教材案,查缴盗版教材44种106册。



【文化市场管理】
    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865人次,查缴盗版“口袋书”3 119册,盗版光盘4 700余盘。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工作,出动检查人员1 235人次,检查网吧1 075家次,查处未成年人违规进入、超时营业和从事非网络游戏等各类违规网吧161家次。其中,责令整改45家,停业整顿66家,依法取缔23家。整顿全市歌舞娱乐场所和演出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对歌厅扰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和治理,加大对从事低级、庸俗、色情违法演出经营活动的查处和管理。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收缴各类盗版音像制品3 700余盘,非法书刊1 700余册。加强法律法规培训,上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咨询站,发放法规宣传材料640余份,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4期,培训各类人员150余人次。



【电影发行放映】
    强化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全年为农民放映电影2 000余场,观众达60余万人次。



【文化产业】
    探索发展途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有初步发展。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组织有关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举办了发展文化产业专题报告会;制定并进一步完善《盘锦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盘锦市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大力培育市场,创立文化产业中心,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鼓励有识之士率先进入文化产业;协调指导兴隆台区文化产业园建设,2004年,兴隆台区文化产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各类文化经营场所稳步发展,年创产值逾亿元,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全年演出300场,获得经营性演出收入近30万元,各类艺术培训收入近3万元,大型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运作取得一定成效,非公有制正在向文化产业领域迈进,产业性文化活动运行良好。

 

盘锦日报

【概况】
    一、2004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全市“三个文明”建设成果。在新闻宣传中,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新闻宣传导向正确、基调平稳、主线鲜明、主旋律响亮,发挥地方党报的主流媒体作用。广泛关注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优势,反映社情民意。在建市20周年的宣传报道和“珍藏版”的策划、出版、发行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报社人员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队伍素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工作中,充分发挥“求实、求新、求精、求强”的团队精神,在新闻宣传质量和报纸质量显著提高的同时,坚持新闻宣传与经营创收并重的发展思路,报业经济实现健康有序稳步发展,2004年经营效益又创历史新高,管理不断完善,机关服务功能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强化生态立市报道。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确立的“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根本要求,开设专题栏目,对市生态、环保产业进行报道。晚讯从社会关注角度对这一根本要求进行广泛宣传。开设“抢抓机遇,争当尖兵,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等专栏,对中润化工集团和华锦集团等企业抓机遇、求发展的作法进行报道。晚讯对市民百姓满腔热情的精神状态进行报道。进一步关注国营农场改革和国企改革。加强“三农”的报道。在“三农”报道中,重点围绕中共中央中发〔2004〕1号文件精神,开展系列报道,按照“优粮、扩渔、增菜、强畜、改苇、兴林、壮企”的调整思路,报道农村发展;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在报道中,注重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向科技型、外向型、集团化方向发展,对部分民营骨干企业进行大量的报道。强化“开放牵动、油地融合”战略宣传。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报道。发挥党报优势,推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报道。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潮中,发挥党报优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报道一大批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型。搞好“两会”的报道。集中版面,集中人力,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两会精神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精神风貌,详细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以各种新闻体裁和形式,形成全方位的立体报道态势。对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典型进行报道。推出一大批“三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对市内和油田三个文明建设进行广泛报道。开设“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全国卫生城”、“爱护环境、从我做起、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国家卫生城”栏目,对在“创卫”工作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进行报道。贯彻“三贴近”原则,增强可读性,提高服务性。面对报业的发展趋势和读者群的市场需求,按照“三贴近”原则,强化服务性和可读性。晚讯先后对李晓月烫伤事件、任爽患病及寻亲等事件通过精心策划进行规模较大的系列报道。在任爽寻亲的报道活动中,本报发起与省内各家媒体联动,先后与《大连日报》、《锦州日报》、《沈阳日报》、《鞍山日报》、《营口日报》等进行互动,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大周末的“真情”、“热点”等栏目,说读者身边人、身边事,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从休闲娱乐做起,引领时尚,成为市民的真爱,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精心组织、做好迎接建市20周年报道。在建市20周年宣传工作中,围绕“忆传统、鼓干劲、促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党报主流媒体作用。在历时近6个月的大型战役报道中,成立人物专访、成就宣传、系列评论、百姓生活、图片和文艺作品5个专题报道组。在一版开设“忆传统、鼓干劲、促发展,迎接建市20周年专题报道”,专栏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讴歌和颂扬建市20年间盘锦市的变化情况;二版加强建市20周年在具体方面体现的报道。从乡村农民致富,种养殖业奔小康到城区居民改善生活环境建设全国卫生城;三版理论专版,出版2期理论专版,以“忆传统,鼓干劲,促发展”为理论命题,揭示思想内涵、重大意义;五版设立专栏“走进百姓二十年——迎接建市20周年专题报道”,通过家庭的变化及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反映20年的进程;七版开辟10个整版报道辽河油田20年来的变化,开辟“回望历史底片、回味往昔岁月”专版,通过老照片的形式,进行今昔对比,取得良好的效果。及时报道“300劳模看盘锦”活动。



【出版纪念建市20周年珍藏版】
    经过周密策划、编采、印刷,出版“盘锦日报纪念建市20周年珍藏版”。采用三个乐章、六个单元、141版,全面地再现盘锦建市20周年的创业历程,再现全市人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伟大实践中发展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向新的目标、新的高度迈进的坚定信心。



【关注重大事件】
    年内,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国内外和本市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刊发。在雅典奥运会召开期间,每天增出四版《奥运特刊》,有分析、有评论、有预测地及时全面、细致报道奥运盛况。同时,关注美国总统大选、阿拉法特病逝、东南亚海啸等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对市内突发事件,及时将田庄台大桥垮塌事件、双台子区庆平小区天然气爆炸事件进行报道。研究广告市场,确定出每日、每周、每月工作重点。广告策划不断创新,从过去的对单一产品和企业的策划,转向对广告市场的整体策划、营造和培育,树立广告大市场观念,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转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客户至上思想,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全年广告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创出12月当月收入125.8万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印务中心紧紧围绕“内抓管理,外抓经营,质量至上,服务为本”的经营战略,并以“质量更好,速度更快,服务更佳”的经营理念,在保证本报正常出版的同时,积极进入市场,拓宽经营渠道,下大力气抓产品质量,对客户实行全程服务,强化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加强内部作业现场管理,整顿厂容厂貌,并采取一系列增收节支办法降低生产成本。全年实现利润比上年大幅增长,实现超常规发展。报纸印刷质量再次步入全省优级行列。



【开拓发行市场】
    2004年,报纸发行总量比上年增加832份,创6年来最高水平。年内,将发行指标细化到人、到日、到线、到户,并明确完成时间、奖惩标准,确保各项工作的绩效。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发行时效。通过“油地新闻联谊会”、工作站进行市场开发,使报纸在辽河油田的发行量达到4 800余份,创近10年发行量新高。通过“敲门发行”和多方协作的发生,使报纸进家庭、进车厢。在进一步完善日报、晚讯、大周末的定位和首席记者、执行主编制的基础上,推出栏目化管理。绝大多数首席记者认真管理部内工作,精心组织策划报道,发挥业务带头人的作用;版面执行主编发挥创新意识,精心编稿制题,策划报道,使版面质量得到提高。栏目化管理,为业务骨干提供了驰骋的园地,并涌现出受读者欢迎的栏目。

 

辽河石油报

【概况】
    2004年底,辽河石油报社在册职工185人。其中,干部102人,工人83人;全民固定工159人,市场化就业25人,自负盈亏小集体1人。干部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0人,中级技术职称42人,初级技术职称26人。处级干部7人,科级干部39人。下设5个经营单位,10个部室和1个记者站。报社机关设5个科和1个党政办公室。年内,围绕年初职代会确定的油田各项工作目标,做好各单位工作启动的宣传发动;汲取“12·23”特大井喷事故教训,促进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着眼于辽河油田整体协调共同发展思路的形成及实施;围绕油田稳定工作进行持续有效的新闻宣传。全年共出版正刊256期,副刊252期。共有33件新闻作品在省记协、石油记协和全国企业报评选中获奖。其中,一等奖8篇。1人获辽宁报业发展重大贡献奖,1人获辽宁报业发展奖。



【版面调整】
    2004年,《辽河石油报》正刊版面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拓展技能培训、青年工作、医疗计生、工会生活等报道领域;《辽河晚讯》把新闻关注的焦点相对集中于市区、企业所在矿区和社区,在内容上侧重于职工和家属关心的政治、经济新闻。增加汽车、家居等百姓关心的生活服务类新闻和经济信息的版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重大新闻报道】
    2004年,《辽河石油报》在宣传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和宣传集团公司、勘探局和油田公司的重大部署要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正确导向,认真做好政策解释和舆论引导,维护油田矿区和职工队伍的稳定。在及时宣传国家、油田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的同时,精心选择有偿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待业子女等不同群体中自强自立的典型进行宣传,对有偿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再就业工作进行持续不断的新闻宣传,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心态的自我调整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的增强,为油田矿区稳定和职工队伍稳定做出贡献。



【经营管理】
    2004年,贯彻辽河石油勘探局六届三次职代会精神,认真分析形势、把握机遇、外抓市场、内强管理,使经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承包经营指标,整体效益和职工收入同步增长。立足油区、拓展周边、辐射社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增强经营单位的创效能力。加强财产物资管理,盘存清理财产物资。充分利用勘探局政策,提高油田内部市场的占有率。面向市场,开展市场调研,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装备的优势,坚持有效开发市场,各经营单位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干部和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四查、四整顿”活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为重点,以提高专兼职采编人员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加强从业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加强编辑部内部学习和交流,结合季度精品评选讲评稿件,组织优秀记者、编辑谈采编体会等。全力做好职工生活保障和环境改善工作。增加职工人均年收入,不断改善职工福利待遇。

 

油城鹤乡

【概况】
    《油城鹤乡》自1995年创刊以后,坚持以科教兴市的媒体,油地融合的窗口、文明建设的苑地、科普宣传的方舟为办刊宗旨,逐渐扩大科普含量,不断开拓宣传阵地,已成为盘锦市乃至辽宁省的惟一的科普月刊载体。《油城鹤乡》为月报,16开本,每期设8个彩版,64页黑白版,12万字,年出刊10期,80块彩版、20篇言论、110篇通讯、300篇消息、130篇科普文艺作品,文字总量120万字。每期设有15个栏目,即油城论坛、辽河科普、科普传记、科普短波、编通窗口、鹤乡巡礼、科技荟萃、医疗热线、知识走廊、健康平台、生活顾问、社会科普、科普文摘、科普文艺、科普评论。主办单位市科普作家协会;主管单位市政府油田工作办公室。参办单位有主办单位6家、理事长单位6家、理事单位22家,协办单位6家。创刊后,已出刊163期,年发刊量3.6万份,交流与赠阅2 000余份。



【规范编辑工作】
    《油城鹤乡》编辑部,严格执行稿件三审制度及清样的三校制度,规定每月的30日为一审,要求文化、科普上稿齐全,新闻稿上稿率50%;6日为二审,上稿率为70%;12日为三审,上稿率为100%。三审结束后,划版样、整理插图、题图,送交印刷厂。在坚持三审、三校制度的同时,严禁黄色、灰色内容出现,一旦有误,进行内部处罚。2004年出刊10期,未出现严重的事实差错和内容差错,受到读者的好评。



【科普创作成果】
    《油城鹤乡》月报,每期进行一次评刊,全年评出彩版、通讯、消息、科普类一、二等奖各10个。全年得奖作品50篇。《油城鹤乡》的科普论文《时代呼唤科普文艺》获奖4次之后,再次被中国作协世纪论坛和中国文艺报评为一等奖。



【表奖】
    2004年4月29日,在兴隆宾馆召开“2003年度《油城鹤乡》优秀特约记者、优秀联络员、优秀科普作家表奖会”。会上总结2003年的工作,肯定了《油城鹤乡》所取得的成果,表彰优秀特约记者19人、优秀联络员9人、优秀科普作家6人。本报(刊)顾问、市新闻出版局有关人员、本报顾问参加该表奖会议。

 

广播电视

【完成各项宣传任务】
    2004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协调、指导“三台一报”集中力量对党和国家以及省、市重大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完成年初的全国及省、市“两会”的宣传报道任务。突出经济工作宣传。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五”规划和每年工作目标加大宣传力度。紧跟经济运行态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为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农村、农业及抗旱保丰收的宣传力度。各台报开辟专题、专栏进行宣传报道。加大对应对入世和加快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宣传,组织三台一报提前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安排,成效显著。围绕“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集中力量进行宣传报道。集中进行建市20周年宣传报道工作。各台、报都开设专题、专栏进行人物专访,努力宣传建市20周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围绕重大活动展开宣传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常规宣传取得明显效果。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宣传贴近实际,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严打斗争,保持社会稳定的宣传,形成较强的严打态势,震慑犯罪。广播电视新闻舆论监督,针砭时弊,对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收到积极的社会效果;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新举措、好典型的宣传,体现时代精神,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各类节目质量有所提高】
    按着市委宣传部要求,各台、报突出新闻改革,提高节目质量,制定了节目、栏目改版方案。推出一批全新的节目、栏目。电台开设3个频道,增设《社会广角》、《记者调查队》、《听众热线队》、《新闻人物》等栏目,开设5分钟的《社会新闻》;开设《行风热线》,邀请全市政府部门一把手走进直播间,回答百姓关注的问题,受到观众的欢迎;新闻综合频道和交通文艺频道也都开办热线节目,将嘉宾请进直播间,与百姓面对面交谈,效果不错。全台日播出时间比过去增加5小时,广告时段压缩3小时。两台整合后,对频道进行合理设置和准确定位,新开设新闻综合、社会生活和科教影视三个频道。开设《法制时间》、《百姓故事》、《科学与健康队》、《时尚精品队》、《学生时代》、《阳光乐园》等栏目,片头制作比较别致,受到领导和百姓好评。新成立的电视网络传输中心,继承以往传统,主动适应职能的转变,为丰富市民的电视文化生活、满足中小学生求知欲望,使西部频道和少儿频道等相继在盘锦落地。广播电视报社近年不断改版,由原来16版增至28版。改版后的报纸立足影视娱乐,打造地方精品,兼顾生活咨询,推出《健康宝典》等栏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较大进展。年内,精品迭出、喜讯不断。有两篇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有7篇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完成两台整合】
    盘锦电视台与盘锦有线电视台的整合工作于2003年2月21日正式启动,2004年5月10日基本结束,历时15个月。整合中,参照中办、国办和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连续召开3次专门会议,决定按80%、20%的比例,选拔采编播人员24人,专业技术人员6人(共30人)到盘锦电视台。10月15日,停用盘山县、大洼县电视台信号,解决倒覆盖的问题。4月11日,落实省局〔2004〕37号文件精神,停办原盘锦有线电视台自办的3个频道。完成播出职能基本转变和新闻资源的初步整合。


【设施建设】
    年内,多方筹措资金,更新设备,事业建设有新发展。盘锦人民广播电台投资近100万元,购置全新的播出发射设备,提高信号发送传输的可靠性。盘锦电视台购置全新的数字化设备1套,提高电视台后期制作能力,为电视台的节目质量提供了硬件保障,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扩大。积极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帮助盘山、大洼两县研究落实发展计划,为实现5年安装用户3万户的目标打下基础。建章立制,强化纪律约束,制定《设备管理制度》。各台、报严格执行设备管理、维护、保养制度,责任明确,奖惩分明,基本杜绝停、误播现象。坚持做到“人不离座、眼不离屏、手不离键”,重点部位,重要地段坚持双人双岗,做到死看死守。在看护国网11.3公里光纤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优质播出。



【行业管理】
    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广播电视法规,以播出机构年检为契机,加大执法力度,对各台、站频道、频率使用,节目设置、广告播出、卫星接收设施进行年审年检工作,年检面达100%,年审合格率达98%以上。会同市公安、安全、工商等部门,多次查处个别单位和个人擅自安装地面卫星设置和违规接收境外卫星电视节目的问题;按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局的要求,及时转发和下发关于清理整顿乡(镇)广播电视站的文件,并对市直有关单位及市人大、政协委员提案进行认真答复,制止播出单位的乱播滥放问题。特别是国家广电总局17号令颁布实施后,组织系统广告部门制定落实方案,查摆存在问题,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各台报调整播出时间,严格规范广告时限,向20%广告总量靠近。采取各台报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每天播出的广告节目带由广告部门编辑(主任)负责把关,总编室主任验收,并在节目单上签字等一系列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