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6年)

文化·媒体(2006年)

发布时间:2010-05-24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502

文化

    【社会文化和艺术事业】

    大型文化活动丰富多彩。5月1日至30日,组织开展全市社区文艺展演等14项内容的“油城春潮”系列文化活动;7月7日至9月30日,组织开展市内外专业、业余团体和部队、少儿、农民文艺演出等15项内容的第七届“鹤乡之夏”广场文化活动;9月14日至10月3日,举办“辽河颂歌”走进石山大型演唱会等11项内容的“辽河金秋”系列文化活动;举办元宵节灯展、高跷秧歌表演,盘锦市各族各界庆“五一”广场文艺表演,少儿文化活动周,“党在我心中”文艺晚会和书画展,8610部队专场文艺演出,庆祝建国57周年文艺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40余场次,吸引各界观众20余万人次,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等基层文化建设稳步发展。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召开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研讨会,拟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稿。继续开展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新建省级文化中心2个(盘山县高升镇、胡家镇),全市建设乡镇文化中心达12个;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兴隆台区振兴街道紫园社区在全国第三批文化先进社区评选中,被中央文明办、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盘山县坝墙子镇、大洼县新兴镇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乡镇。全市有38个单位达到省级文化先进标准。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近50次,举办“辽河颂歌”大型文艺演出。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电影1 400余场,观众近10万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佳绩。对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深入挖掘,大洼县二界沟古渔雁民间故事、西安上口子高跷、民间香蜡制作工艺和盘山县大荒三棵村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上进行申报。古渔雁民间故事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香蜡制作工艺、上口子高跷秧歌进入省级名录。

    专业艺术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以实施“精品工程”为依托,狠抓创作和排演,打造艺术精品步伐逐渐加快。创作“辽河水从我家门前流”、“芦花情愫”等舞蹈节目7个,排演新年文艺晚会节目及校园教育专场文艺节目等。市直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演出达300场。市艺术馆和评剧团联合排演的传统历史评剧《桂英与王魁》,参加第五届全国评剧节演出,荣获集体优秀演出奖(金奖)、优秀唱腔设计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音乐配器奖,赵俊芝获优秀表演奖(金奖),刘显志获表演奖。市评剧团副团长齐丽君赴韩国参加马山国际演剧节演出荣获金奖。由王政佳主编的大型文史画册《盘锦书法》被辽宁省博物馆正式收藏,开创了市级大型文史画册荣藏省博的先例。出版《淑兰花香飘万里,评腔辽西第一芝》赵俊芝评剧唱段专辑。

    【文化市场】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使市、县、乡文化经营场所所占比例达到64%、10%和26%。全市共有文化市场业户712家,其中县城和农村文化经营业户125家(县城34家,乡镇91家),全市文化市场布局更趋合理,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多次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严厉打击文化、新闻出版市场违法经营活动。开展“反盗版百日行动”,全市出动检查人员345人次,检查重点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经营店档、摊点122家,处罚违规业户32家。全市共收缴盗版制品30 850件,分别送省集中销毁和自行销毁。以“市场天天查,执法规范化”为主题,认真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活动,共出动检查人员近千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 050家次,其中处罚81家,净化了全市文化市场。

    开展网络及娱乐场所专项治理。突出打击接纳未成年人为工作重点,开展网吧专项治理,出动检查人员5 520人次,车次800辆3次,处罚违法违规经营网吧520家,予以警告510家,整改7家,吊销许可证10家,严厉地打击了网吧违法经营行为。开展兴隆台区锦翔一条街噪声超标歌厅依法治理。按照市政府3月22日解决歌厅超标噪声扰民问题协调会精神,会同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对锦翔一条街歌厅边界噪声进行现场监测,依法查封了红楼梦等歌厅,部分歌厅正在按协议规定进行整改。歌厅扰民现象得到初步控制。

    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工作。以调整稽查人员为重点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举办120余名业主参加贯彻新《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培训班和91人参加音像市场从业人员培训班,业户守法经营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新闻出版】

    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加强报刊审读工作和对内部资料出版物的审批工作。全年召开审读会4次,审读报刊42种2 000余万字,形成审读报告50份,不断地坚持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加强行业专项治理。开展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收缴非法小报9 000余份,收缴非法印刷书刊2 650册,巩固了报刊治散治滥成果。5月份开始开展了对全市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市场专项清理工作,收缴盗版图书3 000余册,盗版计算机软件2 000余张。开展了印刷企业检查,加强日常监管,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03人次,检查印刷企业130家,规范印刷市场秩序。开展了印刷行业清理整顿工作,8月7日召开印刷企业负责人300人参加的全市印刷行业清理整顿大会,在清理整顿中,全市共收缴非法印刷书刊2 600册,查处无证经营业户10家。开展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取缔无证经营复印社7家,规范印刷市场秩序。

    加强版权管理工作。开展《著作权法》宣传及著作权作品整治工作,累计印发《著作权法》宣传手册10 000册,举办著作权知识竞赛12次。开展了“4·26”版权宣传周活动,全市设展板20块,悬挂条幅标语40条,出动文化执法人员100余人次,收缴盗版书报刊和音像制品30 000余册(件),营造了保护知识产权良好氛围。开展政府机关正版化软件调查和使用安装培训,协调信息产业局等认真完成了中科红旗软件安装培训工作,实行政府机关微机软件正版化。

    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基层。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举办2期130名印刷企业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的印刷行业培训班,组织出版专业人员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学习,组织印刷技术骨干50余人到盘锦前进印务有限公司、大洼软包装厂等5家市内大中型印刷企业开展现场“互帮互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文博事业】

    圆满地完成历时两年的全市首次文物大普查。查明盘锦市域内共有古文化遗址238处,明长城118华里,古烽火台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2006年3月对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验收,对普查结果进行逐一登记建档,实行了网络化管理。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沙俄沉船”正式依法回收,完成馆舍、护栏、值班房建设一期保护工程,筹划船体修复等二期保护工程。“小白楼”回收保护前期调研与协调工作于7月份开始。完善和落实“小红楼”冬季采暖设备的改造,征集和充实“小红楼”近现代文物,增加了馆藏文物种类。盘锦民俗的抢救性征集保护工作持续进行,已征集民俗物品750余件。编辑出版《盘锦民俗》画册。

    加强文博宣传。坚持和完善盘锦日报开办的“盘锦民俗”专栏和《海韵河风》系列电视专题片的拍播工作。“盘锦民俗”刊发60期;全年拍播大型文博专题片120余期,发表文博专题文章20余篇。两个宣传版块刊、播期间创造市民读视率的新高,增强盘锦文化底蕴,同时强化了市民的保护文物意识。

    【文化产业】

    拓宽思路,完善规划。通过学习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带着问题到邻市考察,组织有关人员参观沈阳世博园等,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省文化厅的要求,结合考察推荐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候选单位,对电影放映业、音像业、演出团体、民营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等文化产业状况进行调研,推荐上报民营文化企业老祖文化商厦和市群众艺术馆艺术培训中心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候选单位。并根据调研掌握的文化企业状况,完善《盘锦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典型示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利用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辽河文化产业园的优势,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园的知名度。6月份承办全国工笔画大展,800余幅绘画作品参加展出,举办当代著名画家张子愚书画作品展,促进大型文化展事活动市场化运作和文化主体产业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演出业、大众娱乐业、音像业、文博业、艺术培训业、图书发行业、新闻出版印刷业的市场体系雏型,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业户达1 100余家。

    【文化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文化系统实际情况,制定《盘锦市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并进行修改和完善。方案制定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步骤,提出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对红旗剧场、电影公司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成本进行核算,分别制定文化体制改革具体方案,上报市政府。启动并制定了市歌舞团、市新华书店改革方案。

 

盘锦日报

    【新闻宣传】

    2006年,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三大重点任务为主线,广泛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三大重点工作为主线强化新闻报道工作。

    1.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重点任务,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全民创业等新闻宣传力度。一是侧重对项目建设的报道。先后开设《开好头 起好步 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好局 起好步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全会精神 推动项目建设》等栏目,成立以骨干记者组成的项目报道小组,对全市项目建设进行大篇幅、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特别是对辽滨开发区等项目建设典型的报道;记者与市委政研室、市经委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宏冠精神、科技创新进行专题调研。为盘锦市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战略机遇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二是强化全民创业的报道。在4月下旬,开设《推动全民创业 加快经济发展》栏目,为全市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市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宣传进行策划,除认真报道了大会新闻外,还配发了《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论,并用大篇幅全文刊载了市委书记陈海波和代市长陈淑珍的讲话精神。为加快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抓好发展接续产业的报道。对华锦集团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做大做强60万吨乙烯项目和资源重组的报道;对汽车零部件加工等接续产业项目进行报道。

    2.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任务开展新闻宣传。全方位宣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努力挖掘小城镇建设、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典型。开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系列报道,重点报道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村的成果、经验,突出宣传了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发展思路,并大力报道农村致富典型,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在《大周末》版开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巡礼》栏目,从民间的角度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3.围绕构建和谐盘锦展开宣传报道。开设《开好局 起好步 构建和谐社会》栏目。在倒头题用大篇幅就构建和谐社会对县区委书记进行专访,几乎每天都保证此栏目的运行。结合创建全国卫生城、文明城、环保模范城等创建活动,相继开设《争做文明市民 共建美好家园》、《创建和谐社区 营造美好家园》等栏目,对在创建工作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进行报道。在晚讯先后推出了《弘扬社会公德 倡导文明新风》、《建设宜居城市 构建和谐盘锦》两个系列报道,从百姓身边的小事说起,从宜居城市的各方面条件说起,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在报道中,注重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向科技型、外向型、集团化方向发展,对兴隆大厦、天龙药业等一些民营骨干企业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

    5.强化“开放牵动、油地融合”战略宣传。对辽河油田派普钻具制造公司奠基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报道,对油地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及时宣传。特别是对辽河油田公司实施的“水平井”技术策略、海上“双一百”油田进行了系列报道;对辽河石油勘探局多种经营、实施技术、人才战略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

    二、发挥优势,不断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舆论氛围。

    1.抓好“两会”的报道。年初,在一版开辟了迎接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和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专稿栏目,并专门成立“两会”报道组,为“两会”精神落实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集中版面,集中人力,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两会精神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精神风貌,全文刊发并详细地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以各种新闻体裁和形式形成全方位的立体报道态势。

    2.抓好党建报道。对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典型进行报道,尤其对基层党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以《党旗飘飘》、《基层好支书》栏目进行广泛宣传。

    3.推出一大批“三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年内,对市内和油田三个文明建设进行了广泛报道。一版开设《开好局 起好步 构建和谐社会》栏目。在头版头题解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并在三版用专版进行典型专访和内容解读,先后用大篇幅报道有关单位和部门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在头版头题刊发《我市将开发建设辽河南岸新区》等稿件,为全市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三版还开设了《人口与社会》等栏目,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年底策划了系列报道,内容涵盖了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棚户区改造、关爱农民工、和谐社区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人为本,形式新颖,文图并茂,新闻性、可读性达到了很高水准。

    4.对“五城同创”的报道。年内,在盘锦市提出的创建全国卫生城等五城同创的情况下,及时开设了相应栏目,特别是在创建全国卫生城上,在一版相继开设的《争做文明市民 共建美好家园》、《创建美好城市 共建美好家园》,三版的《创建和谐社区 营造美好家园》等栏目,号召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爱护环境、从我做起、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国家卫生城”,对在创建工作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进行报道,为“五城同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贯彻“三贴近”原则,增强可读性,提高服务性。面对报业的发展趋势和读者群的市场需求,按照“三贴近”原则,强化了服务性和可读性。特别是《晚讯》和《大周末》版,一年来策划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大型和系列报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的报道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并做出批示。在第五版即《晚讯》版的第一版,先后推出“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盘锦”两个系列报道,在读者中产生非常好的影响,并且得到市领导的好评。

    1.强化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报道。在《晚讯》二版推出了关于环保方面的系列报道,同时在不同版面先后报道了盘锦湿地及动物保护方面的系列稿件。这些报道活动为推动本地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建设文明城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精心策划与市公园管理处合作,共同发起“为黑熊宝宝起名”的社会公益活动,圆满成功,并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2.强化舆论监督报道,努力为市民生活服务。《舆论监督》栏目已成为本报的重点栏目。通过“舆论监督”、“市民热线”及“市民直通车”等栏目,对市民关心的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采访和公开披露,并对其背景问题进行分析,坚持有始有终,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让市民和政府各方面都满意。《百姓与法》、《特别报道》、《市民直通车》等栏目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报纸的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年内,《大周末》版设《共同关注》、《真情》、《热点》等栏目,说读者身边人、身边事,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做起,引领时尚,服务到位,成为市民的真爱,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四、战役性和重大报道,突出策划。

    1.与市总工会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共同推出的《劳模——时代的领跑者》栏目,对先进典型图文并茂的进行了系列报道,使劳模的精神在群众中得到认可和发扬。对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暨辽河美术馆开馆在盘锦市进行这一重大消息,进行了策划报道,除在头版头题图文并茂的进行了新闻消息的报道外,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且在会议前后开设了《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辽河美术馆专题报道》栏目,对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暨辽河美术馆开馆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对名画家进行了专访。11月末举办的著名画家宋雨桂画展,派得力记者进行报道。在报道中,经过周密策划全方位进行报道,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强调权威性,把握政策性,报道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认可。

    2.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不失时机的策划出版了纪念特刊——《而今迈步从头越》,弘扬长征精神,展示盘锦市及辽河油田“十一五”期间开局的成就,通过全社上下一个月的工作,在纪念阶段成功出版。

    3.推出高考专刊,全面而权威地介绍和解释了广大考生应该知道并且想要知道的政策、动态资料;《关注》版面定期地对于一些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性报道。

    五、在新闻实践和报道上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新闻做客厅》是在2006年策划的一个大型栏目,旨在通过“做客厅”形式,就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搭建一个官与民面对面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主题背景下,首先策划了两期以“打造平安盘锦 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的新闻做客厅活动,先后于9月21日、10月10日走进双台子区和兴隆台区,就棚户区改造、环境卫生、保障弱势群体生活、警务进社区等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与两区主要领导和群众代表面对面。10月26日,结合市文明委倡导的“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了主题为“平安出行、文明交通”的新闻做客厅活动,就当前的不文明交通现象以及如何营造文明的交通环境展开座谈。《新闻做客厅》栏目刊发了三次大型采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被评选为2006年度盘锦市最佳新闻策划奖,受到表彰。《新闻做客厅》栏目的报道形式是本报在新闻报道和新闻采访实践中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

    【多元化开拓市场 报业经济稳步发展】

    年内,各经营部门努力开拓市场,拓宽经营渠道,经营工作平稳发展。

    一、广告积极开拓市场,应对整体市场的下滑,实现稳步增长。在广告策划上不断创新,从过去的对单一产品和企业的策划,转向对广告市场的整体策划、营造和培育上,树立广告大市场观念,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2006年先后策划了“狗年旺旺”、“3·15特刊”、“2006年秋季车展”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全年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5%。

    二、印务中心经营收入可观。印务中心以“质量更好,速度更快,服务更佳”的经营理念,以市场营销为中心,拓宽经营渠道,上半年购进了对开四色胶印机、照排机、冲版机等设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生产能力。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实现八十天收入209万,创历史新高。全年主营业务收入761万元。在全省印刷质量评比中获优级,同时被评为全省39家诚信印刷企业之一。

    三、发行部门全力开拓市场,扩大发行。发行公司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发行过程控制。在油田拓宽市场开发,扩大报纸覆盖。在油田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通过“敲门发行”和多方协作,使报纸进家庭、进车厢。通过多方开拓市场和对发行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报纸发行量实现了稳步增涨。2006年,创下报纸发行量、报纸发行收入、员工薪金收入三项历史最高记录。

    【完善内部管理 加强队伍建设】

    一、建立新机制,调动积极性。年初,在进一步完善日报、晚讯、大周末的定位和首席记者、执行主编制的基础上,推出栏目化管理。下半年,进一步深化了内部改革,实行了版面主编负责制,并对采编机构进行了调整。促进了《盘锦日报》、《盘锦晚讯》、《大周末》上档次、上台阶。报纸从报道内容上和报道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报纸的内外在质量明显提高。

    二、专业人员办报与群众办报得以强化。为打破过去办报模式,2006年在完善过去通过读者调查形式让读者参与办报的同时,成立新闻研究室,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建业务档案和培训档案;对通讯员定期培训,促进了新闻报道工作。

    三、完善管理,提高队伍素质。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分配办法。在编辑部推出了栏目化管理,同时完善量化管理和“系数计酬法”;在机关完善岗位奖金制度。按照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责任和性质等设置奖金。完善了《采编人员月工作考核办法》、《编辑部各部门日评报考核办法》、《机关考勤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年初以来,围绕社委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报社”的目标,结合“三项教育”,进一步完善“两小时学习制”。并通过社内讲师团和“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强化学习和人才的培养。一年来,请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校及市领导到本报讲学,传授新思想和新理念,特别是常务副市长俞国伟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讲授,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起到指导作用。通过学习,丰富了知识,促进了工作,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油城鹤乡

    【概况】

    《辽河时报·油城鹤乡》由盘锦市科普作家协会和辽宁科普文艺研究会主办。12年来共出版发行了175期。其中,报纸80期、刊物95期。辽宁科普文艺研究会和盘锦市科普作家协会自成立会员档案以后,共有188人登记入会。其中,辽宁科普文艺研究会80人,盘锦市科普作家协会108人。另有顾问30余名。

    【编辑出版工作】

    2006年,《油城鹤乡》共出版6期。编辑出版《时代呼唤科普文艺》、《科普·文学·作家》、《科普文学论集》、《生命与生活》4部科普方面书,圆满地完成全年的编辑工作。

    【学术成果】

    《油城鹤乡》2006年共发表论文5篇。6月,《时代呼唤科普文艺》获世界华人研究中心国际金奖会编审委员会金奖。社长被中国民族文化报社评为十佳会员。

    【社内活动】

    4月13日,召开编委扩大座谈会,10位编委参加会议。9月28日,召开科普作协评论员工作座谈会。

 

广播电视

    【概况】

    2006年,责任目标共有12项,完成发稿162篇,在省台以上上稿171篇,超额完成全年的任务。广告产业收入880万元;未发生“法轮功”分子针对广播电视的破坏活动;节目播出事故为零。各台新闻类节目未发生停播、误播和误导事故。围绕数字电视改造,涉及经费1亿元,与外商进行洽谈,达成意向。全年接待投诉282次,办结率100%。解决信访重点难点问题。两台整合后,在局、台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原盘锦有线电视台部分采编播人员上访问题得到解决。

    【队伍建设与管理】

    组织局、台报中心组学习10次,写学习心得120余篇。制定措施,严格落实招待、用车、重大经费开支等项制度,与上年同期相比,每项费用降低20%左右;党员先进性教育巩固延伸。结合“七一”,邀请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王广华为全系统党员和非党积极分子讲党课。年内发展新党员10名。电视台开展“创新年”活动和“构建和谐电视台”活动,出台《电视台职工工作日禁酒规定》。采取多种不同形式的培训,局、台、报共培训1 000余人次。其中电视台集中培训50余课时,520余人次;电台400余人次;有线台400多人次。组织开展篮球、排球赛,开展“拓展”活动。电台在中秋节与市文联、作协联办400人规模的《爱家乡、颂盘锦》诗歌朗颂会。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队伍的战斗力。

    【业务建设】

    全年新闻宣传工作在省台以上上稿位居全省第六名。共有18篇作品获省以上一等奖奖励。其中,盘锦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散文《翩然野鹤》获全国第六届百家电视台电视文学类一等奖,该片还获省文艺播音一等奖;盘锦人民广播电台采写的《辽河娇子》获省专题一等奖;电视纪录片《刘德天与黑嘴鸥》获中国国际环保纪录片周提名奖;电视新闻《滨海滩涂起宏船》、《感受禁鸣一周年》等获辽宁新闻一等奖。

    贯彻国家广电总局17号令有,电台、电视台、广电报社和网络中心及时调整播出时间,严格规范广告时限。6月10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办的《直播中国》之《走进盘锦》的大型特别直播节目和东北三省以及四川广安、山东菏泽、安徽蒙城、湖南怀化、江西新余、浙江丽水、山西太原和内蒙的呼和浩特等市地电台携手联播节目,在全国听众中产生反响。与市纪委、监察局联办的《行风热线》节目,截至10月底,接听各种咨询和反映问题的电话651个,进行记者调查418个,80%以上的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反响较好,收到感谢电话60个。盘锦电视台充分利用辽宁电视台的“公共频道”,及时采写、发送、播出涉及盘锦的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