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辽宁实践”系列报道之四:插上“数字翅膀” 激活“老”的优势

发布日期:2022-10-06  浏览次数:504



插上“数字翅膀” 激活“老”的优势

——关于辽宁推进结构调整之改造升级“老字号”的报告

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辽宁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也要靠实体经济”“要下决心振兴辽宁工业,再创辽宁工业辉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为辽宁开出“药方”: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今年8月16日至17日在辽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于辽宁而言,改造升级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老字号”是实现工业振兴、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作出贡献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辽宁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发挥“老”的优势、激活“老”的潜力、提升“老”的价值,推动“老字号”不断转型升级,智造强省建设步伐坚实、成效正显。




从沈阳市中心向西出发,进入经济技术开发区,便会驶上一条宽阔的马路,这条路拥有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开发大道。


这也是一条典型的工业新走廊,道路两旁,企业鳞次栉比。其中,就包括两个赫赫有名的“老大哥”级企业:沈阳机床和沈鼓。


它们确实都很“老”,若从前身算起,均年近九旬,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识和数代市民共同的记忆。


但也正因为“老”,前些年,两家企业在登“高”向“新”的路上脚步有些迟缓,生产经营一度陷入低谷。不过,近年来,两家企业用“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与改造,重构产品格局,重塑竞争优势,逐渐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沈鼓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8.5%;今年一季度,沈阳机床实现2015年以来首次经营扭亏。


发生在这条开发大道旁的“二次创业”故事,映射出辽宁“老字号”的蜕变历程。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字号”,是辽宁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个“老”,曾为新中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卓越贡献。至今,其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仍全国领先,是中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自主可控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个“老”,是全省的经济支柱。以“老字号”最为集中的装备制造业为例,2021年,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占全省规上工业的24.3%和41.2%。


这个“老”,是振兴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如何把这一雄厚基础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从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不断学习领悟中,从对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势的洞察研判中,从对省情实际的审视剖析中,辽宁调结构的思路日渐清晰。2020年11月,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召开。会上审议通过的辽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赋能增效。


纲举则目张。两年来,从省市两级成立专班、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到出台三年行动方案、细化产业链条,再到谋划重大项目、设立专项资金,“老字号”这篇大文章,不断书写新的精彩。


在沈阳机床和沈鼓厂区附近,有座雕塑:一只凤凰,背负火球,昂首向天。基座上,四个烫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凤凰涅槃!


这,也在隐喻着辽宁工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走过辉煌,一度困惫,奋力突围,重振雄风。




激发“焕新”的活力

辽宁“老字号”的家底儿有多厚?

这里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诞生了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第一台镗床等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这里以航空装备、舰船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这里的石油化工、输变电、冶金矿山、节能环保、能源装备等成套装备领域在国内都占有重要地位;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已经在沈阳连续举办了20届。


但近年来,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道路上,辽宁的工业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结构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等。特别是占比较大的“老字号”,智能化水平低,产业基础能力较弱,创新成果产业化率不高,新增长点尚未系统形成。


辽宁的“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对此,在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强调:“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十四五’时期我们无法回避、必须答好的重大课题。”“对辽宁而言,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是我们手上最大的‘本钱’。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促进优势产业尽快插上‘数字翅膀’,推动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


“怎么看”决定“怎么办”。一场关乎辽宁未来、决定振兴成败的结构变革,在这块土地上向纵深推进。《辽宁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全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辽宁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规划》《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辽宁省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均从不同的侧面,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顶层设计,绘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全省各地纷纷摸查区域内“老字号”具体情况,梳理问题,制定政策。沈阳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等产业链发展,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大连市依托金普新区、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瓦房店轴承产业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区,改造提升船舶及海洋工程、制冷装备等“老字号”企业,并提出打造2000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这些转变,很快受到资本关注。腾讯、华为、浪潮、用友等行业巨头纷纷落户辽宁。辽宁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加快在辽宁布局大数据中心,抢占市场。


诚如多次来辽的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所说:“丰富的应用场景是辽宁最吸引人的地方,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将带来新配套产业的增长,最终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




解开“转型”的困惑

“数”“智”赋能,“威力”多大?

浑河之畔,赛轮(沈阳)轮胎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个个全钢子午线轮胎如长了大脑一般,能自己“走”到下一工序。背后,是赛轮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橡链云”在发布指令。在这片“云”上,赛轮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情况尽收眼底,每一台设备的实时数据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渤海之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的“地藏式工厂”位于大山之内,这里不仅温度、湿度恒定,就连灯光、空气质量等指标也能保持始终如一,时刻为生产、能耗提供“最佳环境”。这座“地下工厂”的核心,是光洋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装置。


另一片“云”也正在全球下起“智能雨”。


近日,沈阳鼓风机集团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诊断服务部经理王慧收到一则客户设备运转异常的消息。她立即打开电脑输入账号,“沈鼓云”上由她负责的100多台机器的运转情况随时可见。几番操作下来,王慧将异常原因、解决方案一并发至对方邮箱。一个小时后,一个可能会造成数百万元损失的故障及时排除。数字通道,让万里之遥近在咫尺,让沈鼓的服务始终在客户身边。


以信息链畅通产业链,实现人机物、产供销全流程、全要素连接与高效配置。在辽宁,耕“云”种“数”的“生动画面”,正在“指数级”增加,并汇聚成“老字号”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景。


“当今世界,正在被数字重新定义。辽宁的‘老字号’只有拥抱时代、赶上时代、引领时代,来一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赢得未来。然而,数字化转型说易行难。投资不小,收益未知,往往令企业望而却步,存在着‘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现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要帮助解决企业转型期的迷茫与焦虑!辽宁多管齐下。


走进车间问需。全省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摸底调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诊断和谋划,分地区、分行业、分不同发展阶段开展企业智能化项目咨询服务,制定“一企一策”改造方案。


夯实数字“底座”。通过转供电改直供电、电价补贴等方式,支持5G基站建设,目前全省基站已达6.2万座。推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平台建设,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创建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目前已上线运营19个,跃居全国第七位。培育“精钢云”等3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1.25万户。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一场“双向奔赴”如约而来。


去年,辽宁举行了系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交流会,几乎场场爆满。这是一个由政府搭建,由解决方案供应商、制造业企业负责人、专家共同“唱戏”的平台,既有“思想风暴”,又有撮合对接。“目前,辽宁制造业企业‘转’的紧迫、‘干’的热情前所未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2021年,辽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2个智能工厂、6个智能化应用场景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辽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两项关键指标分别达到56.2%、74.5%。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企业上云”工程呈“快跑”之势,目前全省已有9万多家企业走上“云端”。


插上“数字翅膀”,辽宁“老字号”蓄势待飞。




走向“微笑”的两端

经济学中,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微笑曲线”。曲线的底部是加工生产环节,利润空间小,左右两端则分别是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利润空间大。朝着代表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迈进,也是辽宁制造业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随着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全力推进,我省“老字号”的自主研发、设计、服务能力也在持续增强,正展现出迷人的“微笑”。


创新引领,沿着曲线向“左”攀。


辽宁的“老字号”,集聚着一批关乎国家产业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它们攻克的每一个关键核心技术,既是为自身谋发展,更是为国家造“重器”。近年来,辽宁在这方面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在航空工业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输变电装备领域、气体压缩装备领域、机器人领域、数控机床领域,“并跑”“领跑”加速涌现。“辽宁舰”入列、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歼-15舰载战斗机、水下机器人、自行设计数控机床、自主知识产权燃气轮机、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30万吨油轮等,为共和国工业、军事、科技事业作出辽宁贡献。


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沿着曲线向“右”上。


服务型制造,是“数字时代”拓展盈利空间、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此,辽宁在《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中明确提出:“老字号”企业应围绕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等6个方向,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模式。


“服务创造的价值,不只体现在账面利润上。”8月11日,大连冰山集团服务公司远程监控中心部长阎盖宝,正通过“5G+AR”技术,在巨大的液晶墙前,与服务团队一起,分析屏幕上客户设备实时传送来的数据,对冰山销售的制冷设备进行运维监控与前置管理。他的感慨,事出有因:就在不久前,中心与远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这家VIP客户,再次签约合作大单。


这一单,不过是这家企业“卖服务”获益的冰山一角。近“百岁”的冰山集团,近年来对服务“高看一眼”,累计取得相关收入1.5亿元,更赢得大批“忠粉”。


像冰山集团一样,在辽宁,越来越多的“老字号”,正通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融合发展。


去年,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其中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评示范企业,沈阳市制造业整合营销服务示范平台等8个平台获评示范平台。截至目前,辽宁累计获此殊荣的企业已达28家,总数居全国第四。


对于国有企业占比大、重工业企业数量多的经济模式,常被业界称作“大象经济”,这也是辽宁“老字号”产业特征的真实写照。不过,它通过深耕数字化,正努力完成一次“大象转身”,虽然艰难,却坚定不移、脚步铿锵,并渐入佳境。


不久前,省委主要领导在“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响亮发声:“今天的辽宁,紧跟时代步伐,正全面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无疑,焕新的“老字号”,是“新优势”中的主力军。这支基础坚实、底蕴深厚,具有光荣传统的队伍,必将再次登临产业的“珠峰”、挺起振兴的脊梁,为一域争光、为全局添彩。



来源: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