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次开展农业气象服务贡献定量评价—— 水稻生产气象服务效益对比试验成效显现
今年4月,我市首次开展水稻生产气象服务效益对比试验,用精细化气象服务和科学数据衡量气象服务水稻生产“贡献度”,为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化水平和影响力提供试验依据。市气象局选择在大洼区大洼街道和清水镇的6个不同试验区进行,涵盖了服务响应、专题响应和自然对照各两个地块,目前水稻对比试验在育苗期凸显成效。
盘锦是全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和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被誉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春季农业生产关系全年丰收,市气象局抓得早、抓得紧,开展精细化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为确保水稻生产气象服务效益对比试验的顺利进行,市气象局年初就讨论实施方案,并基于前期调研,制定详细的服务计划。此次创新开展对比试验,分析气象服务对作物单产提升的时间、成本、管理和产量等四类定量化效益贡献。
按照实施方案,首要任务是提供水稻育苗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在试验区开展精细化育苗气象服务。大洼区大洼街道试验区采用了传统的小拱棚育苗方式,这种方式相对工厂化育苗更易受气象灾害影响,因此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高。为保障秧苗的苗齐、苗壮,种植户依靠“保姆式”气象服务管理育秧过程。备耕期间,气象部门准确预测了5℃界限温度,并对试验区的地温进行动态监测。在育秧期,气象部门共发布了7期专题服务产品和2次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报。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农户采取有效措施抵御“倒春寒”和大风天气,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关注易引起水稻青枯病、立枯病的天气条件,并提出科学育苗农事建议,从而节约育苗成本。
从播种到收获,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服务保障,提升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精细化水平,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市气象局将根据水稻生长周期,综合利用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无人机、作物模型和智能网格预报等技术,全程跟踪服务水稻生长,科学辅助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切实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粮食安全水平,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