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翅膀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世名新材料特种UV单体及低聚物等15个项目入驻验证;“辽河储气库群”项目成功解决了圈闭密封性存在失效风险等建库难题,各项指标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信汇新材料“高效低耗合成橡胶关键设备及工艺开发与应用”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打破国际行业巨头埃克森美孚的市场垄断地位;天意石油“非常规油气田实时智能钻井系统”项目研发实时智能钻井旋转导向系统,实现进口替代……盘锦科技创新浪潮涌动。优秀人才扎根盘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在这片热土不断萌芽、长出新叶。
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氛围更浓、活力更足、动力更强。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实施核心技术攻关20项,3项列入省“揭榜挂帅”;完成科技成果转化7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1.9%,增速全省排名第四;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正在实施中试项目达到15个。
谋与动:科学谋划精准施策,让“老树发新芽”“新枝长大个”
我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产业结构从“一油独大”到多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工业强市。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宏观政策调整、资源要素趋紧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城市的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叠加,新老矛盾交织。
如何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期突出重围、突破“增长极限”?加力新旧动能转换无疑是突破口。
去年以来,我市召开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为全市未来发展谋篇布局,把科技创新摆上重要位置,聚全市之力顶格推动。
辽河油田联合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二氧化碳驱油与地质体封存协同调控技术研发,攻克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油藏碳库地质体封存潜力评估方法,建立碳埋存定量计算模式,为建立辽宁第一个油藏碳库提采与封存协同调控工业示范场区奠定坚实基础。
国产手机摄像头马达有9成几率产自辽宁,创造这一成就的就是来自我市的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蓝电子积极对接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和京津冀科创资源,与高新区共建具有盘锦特色的中蓝微电子产业园,推动盘锦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13年来,中蓝电子勇当手机核心器件领域的‘排头兵’,成长为拥有1600余项专利的行业领军企业,平均每3天就有一项专利诞生。”中蓝电子董事长王迪表示,“到2025年末,中蓝电子计划形成2000项专利,在对焦马达、光学镜头两大主营业务板块全面形成专利护城河。”
这些是我市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出实招、破藩篱,整合配置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力量,推动前沿科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学研合作发展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培育链条,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雏鹰瞪羚企业18家。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作为全省首家典型示范基地,升级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萘二甲酸”等15个中试项目正在实施。辽滨经开区打造“三基地、一平台”,金发科技ABS中试等9个项目入驻验证。
——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头部企业优势产业链及新兴产业链,撮合组建产学研联盟20家。格林凯默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培育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高新区在省级高新区绩效考评中排名第一。
——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二氧化碳驱油与地质体封存”“光刻胶初始原料”等3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榜单。
——创新人才引育不断增强。发挥人才政策导向作用,鲁华泓锦等3家企业项目团队入选“盘锦英才计划”,2023年实施“带土移植”项目7个。辽河油田“聚/表复合驱。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技术与规模应用”等6个项目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科技赋能产业作用明显。围绕水稻、河蟹等产业承接4个省科技特派团,开展多项新模式、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
——创新生态构建更具活力。制定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实施方案》《盘锦市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指导7家企业获得再贷款贴息,为科技企业发展提振信心。
点与面:建强科创平台,扶持创新主体,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科创平台的支撑作用,也需要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做到“点”“面”同步发力、协调联动。
在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盘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新材料项目施工现场,人流、车流交织不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这是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实践案例之一。
“公司4个新产品的中试放在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都获得了成功。企业在这里可以减少基础建设投资,享受到基地专家团队的技术服务,新技术新工艺可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盘锦三力中科董事长于春健对中试基地的功能和作用赞不绝口。
核心技术攻关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2023年,我市聚焦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技术短板,实施核心技术攻关20项。3个项目列入2023年第一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项目。
近年来,我市紧盯精细化工技术源,聚焦中试环节,强化中试能力建设,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围绕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五个重点领域,构建了科学研究在实验室、中试放大在孵化器、产业转化在开发区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和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持续提升,全力打造“立足盘锦、面向辽宁、辐射东北、服务全国”的公共精细化工中试基地。
培育先进产业创新集群,构建科技创新高地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市已有各类科技双创孵化载体18家,其中国家级载体4家、省级载体9家,在孵企业7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62家,高新技术企业217家,雏鹰瞪羚企业105家。拥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1家。
加与减:营造“近悦远来”良好创新生态,激活科技创新活力
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战之年,科技创新为三年行动实现首战告捷注入了强劲动力。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科技创新工作依然摆在重要位置。
今年,我市将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历史重大机遇期,紧扣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找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力点,围绕建设区域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工程,促进校地企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推进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向国家级迈进,加快高新区晋级,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盘锦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中走在前列贡献科技力量。
——大力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塑造“新优势”。深入对接高校院所,重点推进华锦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等知名院校及金发科技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石化及精细化工、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谋划储备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卡脖子”攻关项目,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为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科技支撑。
——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提供“硬支撑”。进一步提升中试基地承载能力、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积极吸引省内外高水平科技成果在中试基地中试熟化。力争新增10个以上中试项目,推动鲁华泓锦“环烯烃共聚物及其关键单体降冰片烯”等4个中试项目实现本地产业化。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研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盘锦产研院作用,推动科研、人才和平台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聚力夯实创新基础,激活“主引擎”。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储备库,建立完备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梯次发展的格局。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雏鹰瞪羚企业16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R&D)持续增速7%以上。
——着力优化创新生态,构建“强磁场”。深入落实《盘锦市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以制度创新构筑良好创新生态。深入落实“兴辽英才计划”“盘锦英才计划”,组织开展“校企会客厅”“专为你来”等品牌对接行动,推进“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盘创新创业。不断加大宣传营造创新氛围。系统宣传优秀科技人才、重大技术成果、企业创新亮点,讲好盘锦创新故事。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一项项荣誉、一串串数字背后折射着市委、市政府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科学谋划,浸润着我市广大科技战线工作者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相信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持续驱动下,定会不断涌起创新浪潮,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破浪前行,为打好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做出盘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