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盘锦要闻

深耕现代化大农业 稳住一产“压舱石”

发布时间:2024-12-24 信息来源:盘锦日报 浏览次数:30

——砥砺奋进,成就更加了不起的盘锦系列述评之三

  奋楫争先,砥砺前行。

  建市4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2023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品牌价值总和突破1000亿元大关;

  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首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中国生态稻米之乡”“中国稻蟹之乡”等称号。

  以粮食为本,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现在好了,有订单制种植为我们作后盾,我们种粮就是吃下了定心丸,收入也提高了!”盘山县坝墙子镇八里村村民齐丰深有感触地说。

  与齐丰签订种植订单的是同在八里村的稻盛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欢告诉记者,公司与农户合计签订种植订单2万余亩,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平均带动农户每亩增收近200元。

  种有定向,销有方向;订单在手,种销不愁。

  农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我市“订单式”种植销售模式逐渐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进来,融入了大产业、连接起大市场,种植户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高标准农田,就没有粮食的保产增收。

  在稻田地修建地下灌溉水管线、剔除地垄沟改成大格田、改食盐晾晒场为水稻田、改旱田为水稻田……

  近年来,我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出大格田改造工程、“盐改水、旱改水”工程。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是想尽办法“挤出土地”,改出“沃土良田”。我市累计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47.6万亩。

  叫响盘锦大米,种子是先导,资源是核心,品牌是关键。

  “每一次品种更新,产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确保了粮食安全,同时也提高了盘锦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全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许雷是我市建市以来水稻品种发明者、更新换代见证者、技术推广者。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50多年来,许雷呕心沥血,把毕生精力都投放在水稻新品种的研发上,他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有9个通过国审,29个通过省审,育成了辽盐、雨田、锦丰、辽旱、田丰、锦稻、盘粳等7大系列品种,先后成为我省、我市不同时期的水稻主栽品种。

  2019年初,我市31家大米加工、深加工、农垦企业及水稻种子研育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盘锦大米产业联盟”,进一步整合土地和稻米产业资源,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促进盘锦大米提质升级,把盘锦大米品牌做大、做强、做优,打入高端市场。

  2023年,市委、市政府在盘锦大米品牌提升问题上精准把脉,实施顶层设计,正式启动红海滩作为盘锦优质稻种品牌,锦稻109更名为“红海滩1号”,成为盘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首个代表品种,统领盘锦大米进军中高端市场。

  不难看出,如今的盘锦大米已经实现了从品味、品质到品牌,从产品、商品到礼品,从高质、高效到高端的华丽转变。

  随着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8.98%和96.5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76%。工厂化育秧、亚美柯播种、无土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

  2023年,我市水稻产量位居全省第一;2024年,盘锦大米品牌价值已达到606.82亿元,位居辽宁省农业区域品牌榜首。

  以“名特优新”为主导,特色产业亮点纷呈

  一只只膏满黄肥的河蟹、一颗颗酸甜可口的碱地柿子、一瓶瓶营养健康的水飞蓟籽油……

  前不久,“盘锦大米”“盘锦碱地柿子”“盘锦水飞蓟籽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盘山河蟹、盘锦碱地柿子品牌价值分列全省农业区域品牌第一名、第二名、第四名和第六名。

  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名片,是区域农产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缘何做得如此风生水起、亮点频现?梳理近年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果,“特色”“优势”“品牌”,这3个高频出现的关键词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开拓国外市场、对接南方客户、筹备南方订购会……这些天,光合蟹业董事长李晓东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光合蟹业今年新增扣蟹越冬面积500亩,总面积达到1000亩,收储量达到200万斤。

  我市河蟹养殖从1993年开始大面积铺开,从当初的提倡大养蟹到后来的养大蟹,河蟹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盘锦域内河蟹养殖面积175万亩,产量7.95万吨。经过30余年发展,河蟹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推动盘锦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2月,我市成立“盘锦河蟹产业联盟”,形成“产业联盟+基地+农户”现代农业模式,引领盘锦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共有成员单位50家,其中44家为河蟹生产企业,其他为物流、农垦等单位;国家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

  走进盘锦兴牧集团肉鸡屠宰分割车间,分割、分类、打包、装箱……工人们铆足干劲赶订单,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

  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111家,饲料加工企业26家,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9家。畜牧业产值从1984年的0.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9.2亿元,增加了97倍。

  建市40年来,我市畜牧业逐步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由散养式向规模化转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化、生态化水平逐年提升。

  “咱们家的碱地柿子果肉丰实,三分酸爽,七分甘甜,新鲜采摘,新鲜发货……”走进大洼区新立镇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公司电商负责人郭美慧正在线上同粉丝进行互动,宣传自家的产品。

  2017年,盘锦碱地柿子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2021年8月,以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32家上下游企业及197户种植户成立了盘锦碱地柿子产业联盟。经过多年发展,盘锦碱地柿子已成为一张叫响全国的农业名片。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粮油加工为主,畜禽、果蔬、水产、中药材等为补充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5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1家。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好,农民群众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夏日里,从兴隆台出发,沿着向海大道向南行驶12公里,车子拐向大洼区王家街道,你会被王家街道王家村的村容村貌惊艳到——村里的黑色硬化路面干净卫生,街面上一个纸片也看不见,两侧沟渠水流清澈。

  向西行进不久,记者来到了新立村,脚下的柏油路面干净平整,白色垃圾、烟头等杂物难寻踪影。沟渠两旁,绿意盎然,草木葱茏,与清澈的水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景致。

  如何改变农村的面貌?市委、市政府从农民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改厕改水、危房改造,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品质,推动村庄净化美化,努力补齐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

  我市自2014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实现黑色路面“屯屯通”,自来水、天然气户户通,全域客运公交实现一体化运行。2024年我市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0个,总量占比全省第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以上,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95%,客运公交站点2公里半径覆盖率达到100%。

  “这几年村上的变化太大了!农村人现在生活很幸福!”大洼区王家街道曙光村村民尹志楠竖起大拇指兴高采烈地说。

  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文明生活观念显著提升。一体化大环卫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盘山县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甜水镇、赵圈河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美丽宜居小镇”,大堡子村、石庙子村、上口子村、得胜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美丽宜居村庄”,大洼区获国家级重点旅游村1个、省级重点旅游村12个,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5个。

  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盘锦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