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盘锦要闻

打造“五色锦”模式 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4-06-07 信息来源:盘锦发布 浏览次数:326

—— 我市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纪实

辽河油田打造“无废矿区”,全部采用绿色低碳采油模式。

华锦集团的废碱液处理装置。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稻田养蟹。

“综合治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盘锦固废综合处理园区。

推进省级美丽宜居村建设。

2019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将盘锦列为“11+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地区,也是东北唯一入选城市。2021年底,生态环境部等1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盘锦作为约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明确了2025年的建设目标。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响应《“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近年来,我市立足发展实际,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遵照“无废城市”建设理念,构建了“无废城市”建设的“五色锦”模式,即: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以石油石化行业废弃物(黑色)减量化和高值化处理为目标,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助力;以园区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为抓手,实现危险废物(红色)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与全面安全管控;以农业废弃物(金色)源头生产绿色化、过程回收规范化及综合利用高值化为思路,助力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和品牌效应的增强;以生活源废弃物(蓝色)全域化、协同化治理为手段,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全流程、全产业、全社会的精细化“绿色”管理方式。推动全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确保到2025年,全市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各项考核指标全面完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保障,进而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循环经济为产业转型新引擎

高效高值利用“黑色”固废

绿色循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辽河油田“无废矿区”

提高固废高值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推动危废全面安全管控

有效控制“红色”预警点

建立《盘锦市危险废物管理指

南》,完善规范化管理体系

针对处置能力短缺增加项目建

设、提升技术水平

发挥农业品牌带动优势

变农业废弃物为“金色”资源

构建“水稻养蟹·绿色有机肥·提高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的循环体系

分类完善秸秆、废旧农膜等收运体

系和利用途径

依托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 促生活固废科学“蓝色”分流汇流

探索有效分类模式,促进生活垃

圾、再生资源等科学分流

落实园区等工程建设,促进部分

固废汇流后协同处理处置

黑色:工业固体废弃物高值化利用

盘锦是一座因油而兴的城市,具有浓厚的石油文化,作为盘锦特色“五色锦”模式中的“黑色”,代表着石油开采、石油炼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工业废弃物。对这些工业固废,我市以循环经济为产业转型的新引擎,重点带动“黑色”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最终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目前,辽河油田已修订《环保管理办法》《辽河油田固体废物管理指南》《危险废物管理程序手册》等制度,以兴二联采油厂为示范,推广应用“不加药污水处理技术”,通过污水物理旋流、曝气和过滤处置,实现不加药达标处理,实施污水系统离心脱水预处理工艺升级改造,处理联合站污水浮油和原油清罐底泥,大幅减少含油污泥产生量;开展油泥处理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含油污泥中的油类物质的回收率。同时,辽河油田制定下发《辽河油田公司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部实施绿色修井作业,提升清洁生产绿色作业水平。

通过推进辽河油田“无废矿区”建设,采用绿色低碳采油模式,单井作业油泥产生量从2019年的300公斤下降至2023年的30公斤,下降率达到90%,钻井泥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红色: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管理

“红色”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危险废物。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与全面安全管控,有效控制违规自行利用、监管力量薄弱、处置能力短缺等“红色”预警点,降低环境风险。

推进大型企业集团根据需要,自行配套建设高标准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进行源头减量。截至目前,华锦的废碱液处理、辽河石化的污泥回炼等项目已建成,年可减量危险废物2万余吨,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建成辽宁亦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油泥利用处置项目,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0万吨/年。我市现有医疗废物处置能力9.6吨/日,实现全市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同时,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监管工作,开展2023年度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工作,更新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将危险废物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风险防范落到实处,实现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与安全化利用处置。2023年危废规范化管理评估省级评估结果为A。

金色: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金色”是以秸秆、禽畜粪污为主,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为重要污染源的农业废弃物。盘锦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在农业品牌优势引领下,重点促进秸秆、畜禽粪污等“金色”废弃物转向“金色”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我市围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的目标,以就近还田为主、“五化”为辅,实施了盘山县和大洼区秸秆综合利用整县(区)推进项目,建立了以盘锦恒冠秸秆饲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秸秆收储运中心。目前全市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覆盖率达到50%以上,秸秆饲料化应用比例大幅提高;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了大洼区、盘山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区)推进项目,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8%以上,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粮食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等“一举多赢”。开展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集中处置。印发《盘锦市农药包装和农膜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推动盘山县和大洼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押金制回收处置试点,2023年共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29吨。

同时,我市利用多年形成的生态农业优势,推进农村“无废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产业联盟作用,大力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工作,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85.9万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面积0.68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37万亩。

蓝色:生活废弃物协同处置

“蓝色”为城乡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城市和农村地区垃圾分类等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监管与污染控制,促进生活垃圾、再生资源、餐厨垃圾等品种的科学分流,促进部分品种汇流园区后的协同处理处置,解决分流过程中存在的餐厨垃圾非法收运、农村易腐垃圾简易堆存等问题。

投资12.7亿元建成了一座集“综合治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为一体的东北地区固废处理行业标杆性综合处理园区。目前园区内餐厨垃圾生化处理站、医疗废物处理站、污泥热干化处理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协同处置单元项目均已建成投产,进一步拓展园区处理功能,建成炉渣综合利用项目,形成园区物质及工艺的完整循环链条。推广“互联网+”等新型回收手段,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及各县区、经济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盘锦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印发《盘锦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全面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办公场所和学校、车站等公共场所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35%以上,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也达到100%,生活源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再上新台阶。建成兴隆台区100万吨/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填补了我市建筑垃圾处理空白。

绿色:共同助推城市绿色发展

“绿色”是指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持续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工业绿色发展,社会绿色管理,最终形成全流程、全产业、全社会的精细化“绿色”管理方式。

为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促进形成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我市积极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推动全社会共同践行“无废”理念。

通过“无废城市”建设,我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推进环境的绿色发展,始终贯彻以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7家。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推进“无废农业”与“无废乡村”建设,全市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3家,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推广面积占比达到22.1%,累计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156个。

站在“十四五”的关键节点,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走在前列,努力开创“无废城市·美丽盘锦”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