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四十年来,我市经济总量实现从十亿到千亿的跨越——“家底”越积越厚实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今年,我们的城市也即将迎来40岁的生日。
盘锦,缘油而建,因油而兴,诞生于改革开放初启鹏程的春天里。从当年农垦开发建设的艰苦奋斗,到辽河油田大会战的峥嵘岁月,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不懈探索,再到今天的石化新城、湿地之都,几代盘锦人不畏艰险、勇担使命,发扬拓荒精神、奋斗精神,在一次次的困境中磨砺耕耘,破茧成蝶。
新时代的盘锦,正处在砥砺奋进的最好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盘锦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逐梦新征程。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奋进四十年 逐梦新征程》栏目,展现盘锦建市40年发展之路上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的亮点。
本报讯(记者王双)近日,市统计局发布数据,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35.1亿元,这与1984年建市初期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3.4亿元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40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从十亿到千亿的跨越,建立了门类齐全、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盘锦的“家底”越积越厚实。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持续奋斗,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实践探索中的问题,助推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产业支撑显著增强,盘锦的“家底”越积越厚实。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轻工业豆腐房,重工业马掌炉。”一句俗语道出了盘锦曾经的窘境。建市40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石油石化产业这个“根本”,用足用好油气这个“老资源”,加大油地融合、央地融合,加大项目建设,实现了传统石化产业的升级。辽河油田、华锦、北沥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经过兼并、重组、改造,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龙头企业。与此同时,工业产业结构逐渐呈多元化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飞跃。从“零”起步到厂房林立、产业集聚,曾经的“荒草甸”变成了“聚宝盆”,如今随着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市正朝着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迈进,不断厚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农业生产硕果累累。建市初期,我市水稻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偏大,农产品品种匮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结构单一,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统计数据显示:198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4.2亿元。1985年,我市开始大规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五色农业工程”“优粮、扩渔、增菜、强畜、兴林、改苇”等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经过40年的发展,我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年均产量超过百万吨,“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享誉国内外、品牌价值不断提高,昔日“不毛之地”已变身今日的“鱼米之乡”。
服务业蓬勃发展。建市初期,我市服务业十分薄弱。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市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1992年,我市有了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丰豫大酒店;国贸饭店为改善我市形象和招商引资做出积极贡献。进入21世纪,我市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商品大为丰富,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接连涌入,新玛特、麦凯乐、水游城、万达广场等购物商场拉开一幅商贸服务业的繁华图景。近年来,我市紧紧把握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内在发展趋势,大力培植旅游、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并使之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0年发展,激荡人心,更催人奋进。站在新的起点,盘锦人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书写更精彩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