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含金量,我得几何?
政策是资源、是机遇、是动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放大效应。
回望2022年,从中央到地方,更多民心所向、基层所盼的稳经济政策措施及时出台,可谓含金量十足。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工作,要求强化机遇意识、积极向上争取,提早谋划、做好“底活”,研究政策、争取政策,切实把政策利好转化为具体项目、实际成效。
聚焦一个“稳”字,政策持续加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充满挑战、充满收获的一年。
面对世纪疫情的跌宕反复,面对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的超预期因素冲击,面对结构调整阵痛、矛盾风险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困难,盘锦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全面向好,总量保持全省前列,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也稳住了社会大局。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全市上下强化机遇意识、积极向上争取,在政策、项目、资金“三争取”上求主动,“争”出来了发展新景象。
政策是“富矿”,用足用好用活是关键。只有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提早谋划、做好“底活”,敢于争政策、善于用政策,才能让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最大效应。
过去一年,盘锦全面落实国家6方面33项、辽宁省8方面42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第一时间建立政策落实工作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助企纾困10条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千人助千企”活动,确保政策直达企业。全市银行机构为473户市场主体办理延期还本付息69.6亿元,336户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99.7%,市场主体达到14.1万户、同比增长6.8%。
项目是“引擎”,是发展的优势所在。只有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好项目、大项目才能纷至沓来,积厚成势。
盘锦坚持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重点实施产业链培育提升行动,23家头部企业带动150家关联配套企业融通发展,12条重点产业链集聚项目235个,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取得重要进展。
资金是“活水”,畅通经济运行“血脉”。盘锦紧盯中央和省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产业投资方向,结合全市 “十四五”规划,主动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上级最大程度资金支持。
全市筹措调度资金32.9亿元,支持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乡村振兴发展、大环卫体系等建设。办理担保贷款194笔、8.9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担保贷款8.2亿元,占总担保金额的92%,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积极争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成为全国20个入选城市之一,2022—2024年我市将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亿元。
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政策“组合拳”持续加码、靠前发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应对困难的底气和信心,不断推动社会事业建设,为盘锦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一个“准”字,提高政策实效,赋能实体经济——
疫情冲击下,越是压力叠加,越要精准聚焦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
“真的感谢,在我们困难时,帮助我们又申请贷款4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春节临近,谈起企业一年的发展,盘锦千鹤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桂荣感动地说。由于有了盘锦市融资担保集团提供的担保,信贷支持更“解渴”,让千鹤米业顺利从银行贷到款,也切身感受到政策带来的暖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让更多市场主体过上“好日子”的魄力与决心清晰可见。
50多亿元——这是全市2022年累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资金总额,得益于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用真金白银助力市场主体发展。
走进位于兴隆台区的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来往的货车在市场内不停地穿梭,蔬菜、水果等交易大厅一派忙碌的景象。这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再到投入运营,仅用一年多时间,政策让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成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东北新发地市场投入运营,辐射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成为盘锦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盘锦得知北京新发地要在东北构建城市安全保供仓后,认识到项目将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作用,积极争得这个连接世界的“菜篮子”项目落户盘锦。
在东北新发地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除了盘锦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领导包保专班推进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政策发挥了作用。我市通过对上争取2022年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中央基建投资资金,支持智慧冷链仓储中心项目建设,让政策含金量变成企业获得感。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夏军喜说:“正因为有了政策支持,让我们项目能够加快推进,更增强了发展信心。”
奔着问题去,带着责任干,全市上下“争”字为要,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争得未来发展重要机遇。辽河储气库群建设项目是为数不多的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地级市项目;辽宁省在制定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过程中,将我市兵器华锦等21个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纳入其中;《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盘锦协同锦州、营口建设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盘锦依托不断地对上争取,不但争出了发展空间,争出了转型生机,也争来了诸多的荣誉和示范。盘锦获得“国际湿地城市”殊荣,入选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国家冬季清洁取暖示范市;辽滨经开区跻身全国千亿级超大型化工园区行列,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稳居第三名;辽河储气库群日注气能力全国最大、采气能力再创新高;中蓝光电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城市活力、实力、魅力和竞争力的生动诠释,也是继续“向上争”“对外争”的砝码,为盘锦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突出一个“实”字:政策协调发力,形成发展合力——
抓高质量发展,就要研究政策、争取政策,用政策含金量助推高质量发展。这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和担当。
党的二十大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方面,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在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方面释放了一系列积极信号;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并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安排;
……
政策,是发展大势的敏感反应,要及时把握时间性极强的“窗口期”。唯有审时度势、率先布局,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才能争得好政策,发展才能快人一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用辩证、长远的眼光研判未来发展。不论是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还是今年的市两会,都传递出稳的基调更加明确,进的要求更加积极。
发展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躬身入局、“争”势而上,注重政策协调配合。只有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互补协同、落实落细,才能形成“1+1>2”的政策效果,共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大局。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推动盘锦发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学懂弄通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策导向,在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早做准备、争取支持,抓好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跟踪推进、落地落实,切实将上级支持转化为推动盘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效。
抢抓政策窗口期,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进一步提高优质项目谋划、包装和申报水平,找准对上争取资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拓宽对上争取资金渠道。各地区、各部门要满怀自信、充满激情地讲好盘锦优势、盘锦故事,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盘锦的强烈愿望和能力水平。
市委、市政府强调,抓项目建设,就要树立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继续实施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十五项重大工程,再谋划储备推进一批高质量项目,推动形成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切实做到项目为王、招引为先、落地为要、达效为本。深入实施央企+行动,打造全国央地融合发展典范。
抓对上争取,就要准确把握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抢抓机遇、下足功夫,持续强化“政策、项目、资金”三争取工作,切实提升项目谋划的标准、精度和成效,用实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确保对上争取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抓招商引资,就要坚持“一主五大”招商,用好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地图,掀起招商引资的新热潮,常态化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推动更多符合产业政策大项目、好项目落户盘锦。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是盘锦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实现高标准规范、高水平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面对新情况、应对新挑战,全市上下要保持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继续在“争”上下功夫,紧抓政策机遇、拼抢争实,直面难题、勇于破题、善于解题,以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生动实践,为辽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作出盘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