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盘锦市 > 市政府办文件
索 引 号: pjsrmzf-2019-000100 主题分类: 市政府办文件
发文机关: 盘锦市政府 成文日期: 2019-01-25
标  题: 盘政办发〔2019〕12号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乡镇(街道)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盘政办发〔2019〕12号 发布日期: 2019-01-28
主 题 词:

盘政办发〔2019〕12号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乡镇(街道)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1-28 浏览次数:1038

各县、区人民政府,辽东湾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八届第十五次常务会议讨论研究通过,现将《盘锦市乡镇(街道)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盘锦市乡镇(街道)产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和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强县富民、乡村振兴,结合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上出台“1+8+2”系列政策文件部署要求,按照高质量发展理念对我市乡镇产业发展进行统筹思考,研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8-2022年,远景目标展望到2030年,规划范围为盘山县、大洼区、辽东湾新区(荣兴街道、二界沟街道、田庄台镇)所辖乡镇(街道)以及双台子区的陆家镇和统一镇,合计32个乡镇(街道),面积占盘锦的84.7%,常住人口占盘锦的55.1%。

  一、奋力开启乡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篇章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因地制宜、集聚融合、合理布局、开放创新为导向,以综合集成支持政策为保障,推动乡镇产业差异化、精品化、集约化发展,做优传统和优势产业,做强全市主导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县域镇域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强镇富民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乡镇产业对盘锦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一镇一业与乡镇协作相结合。既要立足比较优势,科学确定各乡镇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推动要素资源合理配置,避免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又要加强市级、县级统筹,引导各乡镇深化协作,拉开全市发展框架,形成多点互动、多极支撑的生动发展格局。

  坚持市县帮扶与乡镇作为相结合。既要从市县层面,综合集成土地、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改善乡镇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与环境;又要善加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推动乡镇产业发展的合力,形成上下一致、协力共推的良好局面。

  坚持加快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既要加快做大乡镇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乡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镇域、县域经济活力和保障改善民生能力;又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决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开发建设,保护好田园风光特色和重要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树立全局意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谋划乡镇定位、产业布局、政策支持等工作,有序推进实施;又要找准重点和突破口,支持和鼓励重点产业、重点乡镇率先突破,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不断释放盘锦发展潜力。

  (三)发展导向

  因地制宜,促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乡镇产业是盘锦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要引导石化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向承载力强、基础好乡镇配置产业链和剥离生产性服务业,腾挪空间和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业务;引导乡镇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环节和转型升级方向,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引导乡镇根据区位和资源条件,发展支撑配合主导产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

  集聚融合,促进强镇富民。发展乡镇产业是盘锦增强镇域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然选择。要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引导乡镇发展可以增加政府税收、带动本地就业的产业,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持续做大经济蛋糕;加强政策引导,盘活农村闲置住房,推进国有农场居民住房用地有偿使用,提高农村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引导乡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和拓展种养殖业产业链,发展农业新业态,构建“美丽乡村+”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发展乡镇产业是盘锦推进城市布局优化、区域板块互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牵动。要有机勾连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功能区,科学确定乡镇产业空间格局;引导乡镇综合考虑基础、优势、市场、生态等因素,优化镇域产业布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通乡镇断头路、瓶颈路,实现全市“无缝微循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提升乡镇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力。

  开放创新,促进城市发展格局做大做优。发展乡镇产业是盘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盘锦梦”的内在要求。要引导乡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搭建盘锦通过人流吸引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集聚的新平台;引导乡镇加强招商引资,发展飞地经济,以产业为载体集聚更多优质要素,以优质要素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拓展盘锦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引导乡镇大力创新创业,树立盘锦锐意创新的新名片。

  (四)阶段目标

  到2022年,乡镇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升、布局优化,强镇富民达到新水平,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县域经济发展领先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有力促进盘锦发展潜力释放、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区域互动协调发展。乡镇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市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9万元和2.3万元。

  ——农业现代化水平获得新提升。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累计新增“三品一标”产品30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达到东北领先水平;全市设施农业达到12万亩以上,认养农业面积保持6万亩以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镇域新型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0家以上,利税达到2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6万人以上,全市“亿元镇”达到5个以上;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基本实现“一乡镇一产业园区(集聚区)”,新型工业呈现集聚发展良好态势;在全市乡镇范围内,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乡镇工业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乡镇旅游和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乡镇民宿(农家乐)床位达到1万张以上,年接待游客100万人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乡镇旅游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10个在全国具有较强知名度的旅游村和特色街区;乡镇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成为盘锦扩大影响力、提升识别度的新载体。

  ——乡镇特色服务业发展开拓新局面。乡镇服务业实现提质发展,可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医疗、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乡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乡镇累计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以上;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壮大、效益提高,对主导产业的配合和辅助作用明显增强。

  到2030年,乡镇发展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镇产业进入布局合理、集聚集约、高效多元、互动协作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成为盘锦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乡镇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高端化水平领先全国,有力促进城市功能的丰富和完善。

  二、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乡镇产业布局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按照“一镇一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优化乡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促进乡镇产业合理分工、空间集聚和特色化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产业与城镇融合、海洋与陆地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强化主体功能区基底作用

  切实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依据生态要素组合特点,以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前提,以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为核心,科学划定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强化空间管制和调控,引导乡镇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促进乡镇国土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1.挖掘城镇发展空间潜力

  城镇发展空间主要涉及太平、高升、东郭、甜水、新兴、田家、西安、田庄台、二界沟、荣兴等乡镇(街道)。重点引导城镇内部优化用地结构,大力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切实提高城镇空间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打造盘锦城市发展的前景拓展区和县域工业、服务业、人口的主要集聚空间。

  2.促进农业发展空间保护性开发

  农业发展空间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的地域范围,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地域功能。重点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适度调整村庄空间布局,有所侧重的加强中心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农业人口合理聚集。

  3.加强生态空间管制与建设

  生态空间主要包括盘锦西部滨海湿地保护区和辽河、大辽河、绕阳河、大凌河等主要河流及沿岸地带,承担生态系统安全保障和生态服务产品供给功能。严格实施生态红线制度,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开展辽河口湿地退耕还苇、退渔还滩等湿地恢复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加大主要河流河道治理和沿岸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力度,加强近海海域生态保护治理,做好海洋生物回游通道等重点区域保护。加强支流河水质污染治理,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

  (二)构建“一轴线、多节点、四片区”总体布局

  围绕以“双城”为核心的市域空间架构,发挥陆海发展轴线的引领作用,强化重点城镇集聚辐射功能,推动各片区合理分工和产业联动发展,构建“一轴线、多节点、四片区”乡镇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1.“一轴”牵引

  “一轴”即依托305国道、中华路、向海大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的陆海统筹、产城融合发展轴,串联盘锦中心城区、辽东湾新区、大洼城区、盘山城区等核心发展地区,以及甜水、胡家、田家、王家、榆树、田庄台、荣兴等乡镇(街道),是盘锦空间发展的核心地区。以轴线为纽带,充分发挥区位和海陆互补优势,依托中心城区、辽东湾新区和大洼、盘山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加强沿线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开发,积极承接城市功能拓展和经济要素外溢,加快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引导人口向城镇或集镇集中,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引领和支撑沿线乡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2.“多点”支撑

  根据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充分考虑盘锦未来发展轴线和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需要,重点推动高升、东郭、甜水、新兴、田家、西安、田庄台、二界沟等重点乡镇(街道)加快发展,建成人口集聚度高、产业特色突出、设施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全省领先的现代化新市镇,打造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强化重点镇特色优势,围绕工业、旅游、交通、商贸等主要经济职能,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抓好重点城镇道路和管网建设改造、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镇区绿地以及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村居民进镇居住和创业。强化一般乡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增强对周边乡村的集聚辐射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四区”联动

  按照生态保护、海陆统筹、分工协作、集聚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形成四大特色乡镇产业片区,促进产业空间集聚与分工协作发展。

  北部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工—商贸物流—工业发展区:包括高升、陈家、得胜、太平、胡家、甜水、羊圈子等乡镇(街道)。强化农业基础优势,重点突出稻蟹立体化种养殖和碱地柿子、草莓等设施果菜业生产与加工,积极开发“碱地系列”“苇塘系列”特色农产品,推进优质物种的育苗养殖技术开发,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打造粳稻、河蟹、碱地柿子、泥鳅鱼等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与出口示范区。发挥铁路、国省道公路入口和甜水盘锦北站、高升专业化市场和太平服务业基础优势,加快综合商贸、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商贸流通业发展。依托得胜浩业化工等龙头企业和通航产业集聚区,推动精细化工、航空产业发展,加强生产型服务业协作配套。积极发展民宿、观光农业和历史文化观光等旅游业态。

  东部工业—旅游—地产商贸—特色农业与认养农业发展区:包括吴家、坝墙子、沙岭、古城子、新立、田家、唐家、东风、西安、平安等乡镇(街道)。依托辽河油田发源地和相对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优势,着力加快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木材加工、轻纺、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特别是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适度推动乡镇工业园区(集聚区)建设,促进工业企业空间集聚和集群化发展。重视旅游业发展,挖掘田园风光、温泉、疙瘩楼水库等旅游资源潜力,推动民宿、田园综合体、温泉养生基地、水上休闲运动基地等工程建设,健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促进农旅、工旅、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旅游业发展新增长极。结合国际卫星城建设,加快城市周边乡镇房地产开发,协同推动商贸、文教、专业市场等服务业的配套发展,承接城市空间拓展和人口集聚。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重点围绕碱地柿子、泥鳅鱼、两合水鱼类及认养农业等,建设特色农产品与认养农业展示区。

  西部生态旅游—生态有机种养殖业发展区:包括东郭、石新、新兴、清水、赵圈河等乡镇(街道)。围绕盘锦旅游发展核心区建设,突出红海滩龙头定位和品牌形象,着力加强红海滩国家风景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主题进一步提升红海滩旅游资源价值,积极挖掘田园风光和海洋旅游资源潜力,结合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大飞跃、大转型、大发展。做足河口、滨海的“水”字文章,充分利用稻田、湿地资源,推动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发展,扩大有机水果、蔬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南部港口航运—临港产业—旅游业—海洋渔业发展区:包括田庄台、榆树、二界沟、荣兴等乡镇(街道)。以亿吨大港为目标,加快码头、场站等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和运营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建设,稳定和扩大油品、液体化工、散杂货运输规模,重点推进集装箱运输发展,积极拓展滨海旅游和客运功能,提高港口竞争力和海洋运输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临港产业发展,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吸引先进产业和项目向新区转移,着力建设千亿级绿色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物流、商贸、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发挥生态、文化、海洋等资源优势,形成以河口生态、辽河风情、海洋文明为特色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打造辽东湾滨海旅游综合体。充分利用二界沟国家中心渔港,着力推动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海洋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海洋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三)明确各乡镇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镇域和村级集体经济协同发力、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同步建设,按照工业、商贸、文旅、农业、融合五种产业特色类型,统筹谋划、分类指导,促进乡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涉农街道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联城带村的特色小镇。

  1.以工业为特色,旅游、商贸协同发展型

  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使工业经济真正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走“一镇一业”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现有优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帮助困难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有特色有潜力的企业转型升级、扩能改造,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做优做强市级及以上园区,整合重组非重点园区,促进工业企业集聚优质发展。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园区建设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专业服务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

  专栏1以工业为特色的乡镇产业发展重点(8个)

  得胜街道:依托盘锦石化循环经济园区,发展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高分子材料为重点的新型化工产业,支持浩业化工、中天石蜡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围绕石化、农副产品流通配套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石化循环经济特色小镇。

  陈家镇:以国家一流的环境、质量标准开展防水卷材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加快推进物流、通航、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稻鱼蟹立体生态混种养产业为主导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盘锦新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古城子镇:依托宝来、益久等龙头企业,构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链条,发展环保橡胶增塑剂、石油针状焦等产业,逐步带动下游石墨电极、碳纤维、橡胶等产业的培育,以兴牧集团为龙头开展肉食鸡、河蟹养殖与加工,围绕重点产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石化精细化工特色小镇。

  坝墙子镇、吴家镇:依托机械制造和轻工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电器机械、家用纺织等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挖掘现代农业发展潜力,打造盘锦主导产业配套基地和工业发展新聚点。

  陆家镇:激发工业经济活力,依托华锦和曙光采油厂优质资源,完善园区专业化水平,推进石化配套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轻工业集聚发展,促进果蔬设施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打造盘锦主导产业重要延伸拓展区。

  东风镇:对接新于经济区建设,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依托帅乡工业园区,重点围绕机械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商贸物流和专业化市场配套建设,打造盘锦新兴工业强镇。

  榆树街道:利用临港优势,围绕工业区建设,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为重点,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仓储物流、商贸等产业,提高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打造临港工业集聚集约发展特色小镇。

  2.以商贸为特色,轻工、旅游、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型

  利用铁路、公路、港口站场和接通节点的区位优势,结合专业化市场建设,大力推动农副产品、工业制品市场交易和运输物流业发展,打造联接城乡的商贸物流枢纽和节点,带动城镇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扩建,引领商业、酒店餐饮、房地产、总部经济、专业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提升城镇生产生活综合服务能力,为轻工、旅游和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专栏2以商贸为特色的乡镇产业发展重点(5个)

  高升街道:发挥交通和商业基础优势,以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结合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商业、旅游、地产等相关服务业;依托浩业化工积极发展下游产业链条及配套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高升经济区优势和涪陵榨菜等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打造贸工一体发展示范区。

  甜水镇:发挥盘锦“北大门”区位优势,加快盘北商贸新区的建设,大力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轻工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万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建设,提升香瓜等特色农业规模和层次,打造盘锦重要的旅游食品、特色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旅游集散地。

  田家街道:依托红海温泉、文旅国际城等项目建设,加快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引导华润雪花啤酒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啤酒文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市场、汽修服务、总部经济、商贸、酒店餐饮住宿、温泉旅游等产业和业态,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承接中心城区功能拓展,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国际卫星城。

  新兴镇:以商贸物流业和旅游业为突破方向,建设商贸物流枢纽和以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的新兴旅游基地,带动房地产、餐饮等其他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工业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提升河蟹产业发展效益,打造生态宜居型特色小镇。

  荣兴街道:利用港口优势着力推动商贸和海洋运输等物流产业大发展,重点打造荣兴货运中转服务中心、荣兴物流综合服务区、荣兴专业物流园区和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现代物流服务基地,依托朝鲜族商业街区、国际贸易名品城、朝鲜族风情码头、冒险岛水上娱乐基地、稻作人家民俗村、滨河康洋小镇等载体加快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打造辽宁沿海新兴商贸文旅特色小镇。

  3.以文化生态旅游为特色,现代服务业、轻工和都市农业协同发展型

  以旅游业发展为先导,围绕生态、文化、民宿等主题,加快旅游资源的精深开发,加强多元化、高端化旅游产品的包装设计,丰富“红海滩+”、“红马”赛事、冰凌穿越旅游产品体系,依托旅游特色村、民族文化村培育一批乡村A级景区,积极开拓内部和外部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通过旅游业的优先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全面振兴,为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专栏3以文化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乡镇产业发展重点(6个)

  赵圈河镇:发挥红海滩奇观、芦苇荡湿地、地热温泉、文化资源等优势,有机结合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建设与城乡发展,建设红海滩湿地旅游综合服务区,发展旅游现代服务,重点建设温泉度假、医疗养生、民俗旅游、文化演艺、农业观光等项目,打造东北地区特色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滨海湿地旅游度假特色小镇。

  田庄台镇:以职住融合、产城融合、创新创业融合为目标,建设盘锦市文化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依托现有寺庙和中日甲午战争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以民族文化传承发扬为主线,推进古镇风貌恢复,提升田庄台小吃等非遗项目的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推动形成“红海滩旅游、田庄台吃住”的旅游发展格局,打造辽河流域最具历史风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小镇。

  东郭镇、石新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深度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设施农业和畜禽养殖业为主攻方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东旺设施农业生态园区为依托,积极发展休闲和观光农业,推动东郭纸业产业园区和恒力物流园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和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工程,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小镇。

  西安镇:深度开发滨水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大发展,带动商贸、养老等产业发展壮大,以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为主要方向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发挥交通、产业等优势建设仓储物流区,促进仓储物流及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名镇。

  王家街道:依托七彩庄园、石庙子村等良好基础,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积极培育文旅、游戏、动漫等新业态,加快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产业基础配套,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积极承接大洼城市功能拓展,打造宜居宜游特色小镇。

  4.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文化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型

  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开展以稻米、河蟹、棚菜、水果、畜禽等为重点的农副产品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综合效益,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专栏4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乡镇产业发展重点(7个)

  胡家镇:以创建全国特色小镇为契机,突出稻蟹特色,重点发展河蟹、大米、蔬菜种养殖和深加工等产业,依托国内最大河蟹市场,力推水产品商贸物流业发展,提升盘锦河蟹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以碱地柿子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加快盘山县林湖生态景区建设,积极发展以朝鲜族风情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民宿旅游产业,打造中国河蟹第一镇。

  沙岭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认养农业,积极发展肉鸡屠宰和肉鸡熟食加工、大米深加工、饲料加工等轻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塑沙岭大集品牌,加快专业集贸市场建设;加快沙岭轻工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装配式住宅、木材深加工、高端家具制造等新型轻工业招商引资;挖掘历史文化潜力,积极推动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打造农贸旅一体特色小镇。

  羊圈子镇:以红树莓为特色扩大设施农业规模,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开发红树莓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扩大优质农产品出口,打造生态种植体验采摘示范园区,唱响羊圈子镇红树莓品牌,建设红树莓产业基地,打造红树莓文旅特色小镇。

  二界沟镇:依托滨海区位和国家中心渔港条件,推进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水产品养殖与加工业健康发展,唱响二界沟毛虾品牌,加快休闲渔业发展;利用“二界沟开海节”“红马比赛”等重大活动的影响力,拓展挖掘“古渔雁文化”历史内涵,推动旅游业大发展,打造独具海洋文化气质的渔雁小镇。

  统一镇:依托金花源养殖基地,大力推动河蟹、泥鳅鱼、小龙虾三大水产养殖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都市农业业态,盘活现有工业项目闲置资产,打造都市农业特色小镇。

  清水镇:重点发展肉鸭养殖业和生态种植业,加快食品深加工等轻工业发展,依托积葭板业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窗帘、苇编等芦苇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业集聚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盘锦现代农业强镇。

  平安镇:以有机水稻种植和禽类养殖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大米制蛋白粉、制药等产业发展基础和毗邻沈西工业大道优势,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依托朝鲜族集聚区发展民俗旅游度假,加快旅游综合体建设,打造稻米精深加工示范镇。

  5.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工业、农业、旅游、商贸协同发展型

  依托产业发展基础,以服务“三农”和承接产业、人口集聚为方向,推动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城镇建设,促进工业、农业、旅游、商贸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专栏5以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乡镇产业发展重点(6个)

  太平街道: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温泉等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扩大设施农业和认养农业规模,依托辽宁新材料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以轻工为导向的工业经济,打造盘锦北部综合性区域中心街道。

  大洼街道:做强甜瓜产业,打造高档绿色农业品牌;依托食品工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小微工业”和电子商务产业,做大“五街五区”,做活沿路市场物流带和生态农业旅游带,做精城市综合体和商业地产,打造盘锦中部综合性区域中心街道。

  唐家镇:以发展生态环保型轻工业为导向引导域内石化企业转型,打造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建设北窑葡萄、碱地柿子、食用菌、南大荒特种果蔬四个“千亩”产业园为引擎做强做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辐射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医疗养老养生基地,打造“医养一体”特色小镇。

  新开镇、于楼街道: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建设新于经济区,做足油地融合发展文章,引导“油田三产”企业注册落户,积极发展以石化设备、环保设备、建筑材料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依托沟海铁路和域内铁路专用线发展物流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利用油田闲置房产适度发展特色房地产业,打造大洼经济增长新引擎和盘锦东部综合性区域中心。

  新立镇:围绕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和辽宁省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拓展和人口集聚,以打造都市人的“第三地”和盘锦大米的“无印良品”为突破口,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全域乡村旅游和认养农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

  (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区、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支撑引领乡镇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优化。

  1.突出特色导向,夯实产业基础

  按照“因镇施策、一镇一业”总体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扩大就业,集聚人口,以产业发展繁荣特色小城镇经济,实现特色产业立镇、强镇、富镇。

  2.强化基础支撑,完善服务功能

  围绕人的城镇化,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强化重点城镇与交通干线、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加强镇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信息、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集交通、商业、休闲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小城镇功能区和开放式住宅小区建设。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群众在特色小镇能够享受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

  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以绿色优先为引领,以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保护小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综合整治,有机协调城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建设与保护,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带动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实现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的有机统一。

  4.推动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创新统筹推进机制,推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各方参与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创新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发挥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中资金的优势,按照市场法则,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创新市场营运机制,通过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土地、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经营市场化,不断提升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5.重视文化传承,提升发展品质

  增强文化特色保护意识、开发意识和经营意识,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把文化基因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促进文化、产业和城镇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等的保护,汇聚人文资源,挖掘文化内涵,谱写文化个性,彰显乡愁特色,提振特色小镇神韵,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盘锦风貌、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

  三、引导乡镇产业特色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

  遵循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原则,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做强全市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做优以稻蟹等为特色的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全域旅游、商贸物流、文教会展、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为强镇富民、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进镇域与市域石化产业协同发展

  紧紧围绕盘锦石化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发展镇域石化产业,延伸发展精细化工、机械加工等产业,积极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推进央地深度合作和油地融合发展,提高乡镇产业链配套水平和镇域经济实力。

  促进镇域石化及精细化工提质增效。增强镇域化工园区承载力,引导和推动园区外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集聚。加快石化产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升级改造,培育行业龙头,集聚一批石油装备企业,建立石油化工全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抓住辽河油田改革的重大机遇,推动油地融合发展。建立镇域石化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建设产业项目。推进科技资源共享、人才柔性流动、成果市场化交易,培育石化产业创新链,为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机械加工等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镇域机械加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管道及通用设备、专业设备、石油石化成套设备、石油钻采工具、输油输气管道、仪器仪表、设备阀门、精密加工等项目。建设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推动节能环保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和安全生产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等项目集群发展。打造建筑材料生产基地,集合基本结构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档艺术涂料、高档装饰材料、家居装修产品等门类产业项目,完善产业链条。

  推动乡镇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业化石化公共配套服务企业,增加供水、污水处理、供气、热电联供、危废焚烧炉等公用配套设施及服务有效供给。在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培育以装置维护、五金机电、设备检维修、特种气体、安全防护、汽车维修等为主营业务的综合配套产业,建设石化产业社会管理服务镇域保障体系。推进镇域石油化工专业化物流服务站点建设,推动石化物流区域性配送基地合理布局建设。推动物流传输一体化,发展海路、公路、铁路、管路、仓储等在内的多式联运,构建镇域石化物流发展平台。推广应用可视化货物跟踪、立体仓库、甩挂运输等新技术,完善商品集散仓储、流通加工、物流配送、检验检测、批发交易等一体化服务。

  (二)提升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

  依托优势特色农业资源,打造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特色果蔬等绿色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认养农业和生态采摘,加强河蟹、大米、柿子等特色农产品检测认证和品牌化建设,大幅提升镇域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的质量效益。

  发展长产业链的大米生产加工业。深度挖潜盘锦大米独特优势,建设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培育壮大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延伸加工链条,动态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稻米精包装和休闲时尚稻米食品,拓展米酒、米茶、米饼、米糕、米糊、速煮米、方便米饭、冷冻米饭、调味米饭等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大米蛋白粉、多孔淀粉等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引进国内领军乃至世界级的大型粮谷加工及储存企业入驻,带动镇域农业经济发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订单农业。

  积极发展河蟹等特色水产养殖及加工业。稳定河蟹养殖规模,推广稻田养蟹和稻田泥鳅鱼养殖技术,以示范户为牵动,发展河蟹、泥鳅鱼、淡水鱼、虾养殖业,逐渐扩大共作养殖面积,实现一地多收。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撑,搭建技术服务对接平台,开办专业养殖培训班,聘请专家开展理论授课和现场技术指导,为养殖户提供多层次的技术服务,推动科学理念和高效技术的落地应用。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养殖,针对现有的猪、鸡、鸭和狐狸等养殖品种,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分区域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养殖,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发展设施种植和生态农业,建设集果蔬采摘、果蔬苗种培植、工厂化育苗为一体的特色果蔬产业基地。结合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唱响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果蔬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经营。

  稳步扩大认养农业规模。加大认养农业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自主认养、托管认养等多种模式,推动域内稻田逐步转为认养经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立足盘锦市民、服务全国居民的私人定制农业发展新高地。因地制宜采用“稻蟹共养”“一地四养”等无公害种养殖标准方式,实现稻田全程追溯和全产业链检测保障,让每一粒粮食、每一只螃蟹、每一尾泥鳅、每一颗豆子都达到绿色有机标准。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支农惠农作用,逐步形成“互联网+绿色农业+认养农业”的经营方式,开创农业绿色共享融合发展新模式。

  壮大特色生态采摘业。积极发展草莓、碱地柿子、葡萄等生态采摘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道路整修、景观绿化、管线铺设、特色建筑规划建设等基础工作。优化和创新果园运营管理模式,推广果园养鱼、养猪、养兔等果园种养复合模式,打造“一园一色、一地一品”格局。发展观光果园,配设特色农家乐等项目,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综合观光果园,推进果园采摘与农业观光旅游协同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借鉴国内外生态采摘园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进适合盘锦乡镇地区的高品质农作物品种,开发精品种植,推动采摘园品种多样化、品质高端化。

  推动特色农产品检测认证和品牌化建设。扩大本地农产品质量和产地检测认证覆盖范围,树立本地农产品安全、优质、高端的品质和形象,擦亮盘锦农产品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基本活动最低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覆盖,鼓励企业选择有机食品等较高等级的农产品认证和ISO系列认证。帮助企业根据销售、交易、出口等需要,对接农产品原产地、生态原产地等认证。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国际农产品品牌大会等国内外展销会,进一步提高盘锦大米、河蟹、碱地柿子等品牌价值,打造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

  (三)推动“一镇一品”全域旅游

  重点开发稻蟹主题、乡村民宿、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扩大乡镇旅游供给能力,突出镇域特色亮点,升级旅游业态,延长旅游链条,实现景观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富民产业向强镇产业的三个跃升。

  开发稻蟹主题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稻田、稻草、稻捆等特色资源,采取空间创意、造型设计、模块组合等形式,建设“稻田画”、稻草艺术乐园、稻草动物园、稻田冰道等稻草旅游特色乡镇。结合认养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推动稻田认养与乡村旅游相融合,采取“耕种+管理+收获”全程服务的方式,让游客参与春耕活动,将传统农事活动打造为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捕蟹、烹蟹、品蟹等系列活动,打造蟹文化主题旅游产品,扩大“盘锦河蟹”品牌影响力。

  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产业。构建“公司+民宿村+农户”的开发和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引进民宿度假和民宿体验式项目,推进农家乐、渔家乐公司化运营,建设一批民宿旅游示范村和示范项目,扩大游客接待能力,提升服务品质,为团队游、自助游、自驾游等不同消费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民宿旅游方案。开发“辽河口渔家菜”系列产品,建设专属食材供应基地,引导每个特色村屯挖掘各自的招牌菜,每个农家乐、渔家乐经营者主推各自的精品菜,力争打造“一村一菜品、一店一精品”的民宿特色餐饮文化。

  唱响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发挥民俗和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风土人情和历史传承,打造知名庙会,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间文化主题旅游区。挖掘散落在乡村的大量祖训家训、民间故事、手工制作、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元素,确保文化遗产传承不断档、“乡愁”记忆不消散。鼓励发展乡镇和街道民间演出队伍,打造定时、定点的民间传统演出项目,提升二创朝鲜族歌舞、大荒皮影戏、上口子高跷、田庄台舞龙、二界沟二人转等特色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知名度。

  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示范项目。打造盘锦湿地温泉独有品牌,全力推动温泉从传统单一功能向SPA、健身疗养、中医药养生等品质化的综合功能提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休闲+康复+疗养”的温泉旅游产品,加快建成温泉休闲度假区。在交通便捷、人流量大的乡镇重点建设特色鲜明、业态集中、区块发展的特色街区,建设集歌舞演艺场所、酒吧咖啡厅、茶馆书舍、大排档等业态于一体的一站式休闲娱乐设施群,发挥商旅文等结合的综合效应,创新开发经营模式,开发旅游消费产品,建成一批乡镇美食街、夜市区、购物广场、土特产街市和历史文化街区。

  发展“互联网+”乡镇旅游新业态。积极对接在线旅行社和内容营销类、共享住宿类互联网旅游服务,发挥高效精准的信息传播优势,带动稻蟹、民宿、民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合理布局,不断满足需求细分化、体验丰富化、出行自助化、交易电商化、消费理性化的旅游市场。开发适用性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实时发布盘锦乡镇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景区景点及游客动态等信息。以红海滩等特色旅游景点网上观览为先导,推进线上与线下渠道融合、服务融合、体验融合,为用户提供虚拟与现实相得益彰的旅游场景。

  (四)因地制宜发展商贸物流业

  着力完善镇域商贸体系和物流网络,强化社区、行政村、人口集中的自然村等基层商业网点和物流服务能力建设,谋划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园区和站点,以农产品流通、资源型产品和农产品物流为重点,以实体建设和电子商务为手段,壮大乡镇商贸物流产业。

  加强乡镇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家庭农场、规模种植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农产品专业生产组织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建设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整体对接现代化物流网络,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引导骨干农产品流通企业规划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水平,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品包装、仓储运输、交接操作等环节,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逐步形成覆盖生产和消费、融合线上和线下的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

  建设乡镇商贸流通网络。科学布局商业网点,重点构建以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乡镇市场为节点,村(社区)服务点和连锁店为基础的乡镇商贸市场网络体系。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为中小微商贸流通企业提供质优价惠的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拓展、电子商务应用、特许经营推广、企业融资和品牌建设等服务。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有就业吸纳能力的小微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创建省级和市级成长型小微商贸示范企业。

  优化城乡社区商业网点。以丰富“米袋子”“菜篮子”和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大型连锁企业,培育建设农产品零售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可及的农产品连锁零售网络体系,打造满足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的15分钟便民商圈。推进发展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资源连锁等方式,推动流通企业由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转型升级,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拓展快餐、家庭服务、洗染、代收费、代收货、可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服务功能,使连锁经营模式从零售领域向生活服务和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扩展。积极推进重点乡镇综合超市建设、重点社区(村)品牌连锁店和便利店建设。

  壮大大宗产品物流。提升乡镇大宗产品物流服务能力,紧密对接港口石油交易平台、保税物流中心、市级资源型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通道建设,在重点乡镇打造大宗产品物流节点,增强区域分拨能力,提高组织化、信息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率。立足盘锦农产品生产和集散节点的优势,完善粮食物流交易平台建设,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建设肉类、水产品、果蔬冷库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和全程监控、追溯与查验系统,更新粮库相关配套设施和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提高粮食、肉类、水产品、果蔬和药品等物流附加值。

  加快发展电商物流。引导快递物流企业依托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节点优势,不断强化镇域电商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满足线上线下消费需求。鼓励传统物流、快递、商业等企业充分利用商贸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乡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资源,与电子商务企业融合发展。提高电子商务配送的精准度、快捷性和定制化服务水平,保证网络销售和网购商品的质量与安全。

  增强物流服务能力。优化城乡配送体系和网点布局,支持农村、社区、学校的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网点统一配送率。加快建设农村物流专用站场设施,推进客运站、邮政点、农村商贸等服务设施的综合使用,打造综合服务网络,完善和拓展农村客运站场的物流服务功能,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

  融入“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紧密对接“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国际大通道,积极承接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物流产业园区和基层站点建设,加快建成辐射东北地区的快递中转中心、电商仓储中心,有力支撑盘锦港发挥更大作用并与大连港、营口港合理分工,助力形成辽宁沿海地区互联互通、通畅安全高效的跨省跨境陆海联运经济走廊。

  (五)统筹发展文化会展健康养老等服务业

  突出地域特色,深挖潜力优势,在重点乡镇做大做强文化、教育、会展、医疗、养老、体育等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产业,实现融合性、跨越式、品牌化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重点乡镇推动文化小镇、历史文化古镇、文化风情园、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挖掘历史文化遗迹、民俗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载体等的商业价值,促进产业化发展。不断推进盘锦特产博物园建设,形成以大米馆、苇艺草编馆、蒲笋馆、河蟹馆等特色农耕展示馆群。大力推进苇艺草编产业发展,深化与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等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苇艺草编产品创意研发团队。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建立苇艺草编生产基地,推出多层次、系列化产品,创建产业知名品牌。以冰雪为主题,继续办好冬捕、冰雪嘉年华、灯会等活动。

  积极发展教育产业。支持乡镇积极对接职业教育院校、机构和有关企业,按照教学、生产、技术研发一体化的要求,承接企业实训基地建设,营造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真实生产情景,形成基地建设、实训教学、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规范化、多样化的高水平民办学校,适度发展营利性教育机构,积极建设国际学校、双语幼儿园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机构,推动形成乡镇民办教育高地。

  培育会展服务业。学习借鉴德国科隆、美国芝加哥、中国无锡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全方位提升会展基础设施、组织管理和配套服务水平,在辽东湾、红海滩区域有条件乡镇选址建设支撑全市会展产业发展的重点功能区。建设大型会议场馆和国际酒店,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的合作,组织石化装备、现代农业、民宿旅游等领域专业展会和行业峰会,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举办企业年会、产品发布会、品牌推介会等活动。

  推动医疗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格局,借力医师多点执业,吸引高年资医生向乡镇、城乡基层及民营医疗机构流动,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支持社会资本兴建医养结合机构,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开通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健康工作。在养老服务中融入健康理念,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重点提高针对老年人的日常护理、慢病管理、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机构开展专业化护理服务,加快将服务延伸到失能老年人集中的社区和村庄。

  激发体育产业活力。推动开展水上运动,建设国家帆船运动基地,承接或创办国际帆船赛事。充分利用河湖资源,打造标准化的垂钓基地,创建盘锦“冬季冰钓”体育旅游品牌。开辟赛艇(皮划艇)赛道,举办全国性的邀请赛或对抗赛。开展热气球嘉年华活动,建设低空游览基地,引进动力伞竞速、直升机观光、热气球巡航等项目。扩大红海滩国际马拉松的知名度,将“红马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利用芦苇荡、大湿地等天然资源,拓展户外探险功能,打造湿地特色户外运动基地。充分利用冬季辽河入海口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和冰排冰凌景观,开展汽车越野拉力赛,形成固定的冬季赛事活动。

  (六)引导乡镇产业集聚包容发展

  统筹利用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促进乡镇产业园区化发展,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创造条件让村集体和农民更多分享乡镇产业园区的建设成果。

  提升镇域工业园区竞争力。引导工业企业合理聚集,进入工业园区发展。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运营的质量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提升园区功能。加大对工业园区优化环境、协调资金、引进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简化各种审批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面向市区及油田溢出企业,引导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园区化发展。做强做大园区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提高镇域工业运行质量,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引导园区工业企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引进和开发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推动工业地产开发,盘活园区资源。加大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守住乡镇生态红线。

  推动建设乡镇服务业集聚区。以民宿民俗村、休闲度假区、特色街区、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等为载体,引导服务业适度集聚发展,提高集约化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充分发挥集聚区在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平台作用,培育和发展服务业领军企业,带动实现企业集聚、项目集中、要素集合、信息集成。加强乡镇服务业集聚区与重大项目、专项资金、金融机构的对接,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各类用于支持集聚区发展的政策资源,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和引才引智力度,为集聚区发展提供充分的要素支撑。

  增强园区对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带动能力。发挥产业园区促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通过产业辐射、项目带动、就业吸纳、基础设施延伸共享等方式,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共享园区建设成果,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创新村集体和农民参与乡镇产业园区建设的方式,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个人直接入股园区运营企业和产业项目的机制,创造条件让农民参与分红、成为园区的真正“主人”。

  四、综合集成支持乡镇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市级统筹,综合集成土地、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环保等政策形成合力,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和支持乡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改革完善土地政策

  调整优化土地供给。加强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调控,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优化相结合的用地政策,合理把握土地开发和投放时序,保障重点乡镇、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对于建设用地供应偏紧乡镇,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撤并小规模村屯等方式置换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积极探索闲置土地盘活途径,采取协议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辽河油田、国有农场等国有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采取过渡性政策安排支持国有建设用地用于产业项目。借鉴先进地区作法,结合农用地“三权分置”改革,在确权的基础上引导农用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通过采用转包、转让经营、租赁等方式提升农用地利用水平。对已取得土地使用权但长期闲置的土地进行清理回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投资标准、环保要求的用地项目,以及低效企业、建设进度缓慢的用地项目,积极清理整顿。加快整合企业废弃地、零散地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和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权利,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借鉴先行先试地区经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结合“农户+农户”“专业大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土地经营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进一步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抓好农垦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农垦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实施方案》。

  (二)提升基础设施条件

  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规范项目管理。加快构建市、区(县)政府和经济区管委会层面指导、协调和推进重点项目的工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之间以及与其它规划的衔接。完善城乡路网、水网、电网,加强通讯、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按照“科学规划、路网先行、功能配套”的要求,完善乡镇内外交通条件,优化内部道路交通结构。加大乡镇公共服务设施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提升学校、卫生院、养老院、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条件。加强乡镇产业园区的配套环境建设,提升以市场交易、农资供应、市场信息、通讯为主的软环境。持续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强化镇村规划和乡村设计,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围绕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专项资金和政府债券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城乡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建立公共基金、保险基金等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油田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三)优化营商投资环境

  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有序放开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完善服务质量、价格等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资源分配、服务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优化审批流程,完善县、镇两级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系统建设,提高审批效率。推行依法行政,实施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审批工作程序、标准和考核体系,明晰审批监管分离、审批受理分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从市级层面统筹工商、税务、土地等行政审批部门,在专业市场集聚区和总部基地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行政服务限时办结制,推进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组建专业招商队伍,编制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着眼乡镇产业和主导产业协同发展需要,精心包装项目,实施精准招商,推进产业链招商、点对点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切实做到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引进一批环境友好、财税贡献大、就业吸纳多的好项目。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与沙特、伊朗等产油国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合作和产业配套。利用展会和异地商会功能作用拓展招商渠道,多层次、多渠道举办招商活动。做好项目引进落地工作,围绕五金生产、机械加工、生物科技、轻纺织业、食品加工等行业,制定返税优惠政策,为入驻企业提供金融、信息咨询、技术等支持。依托央企优势,吸引域外配套服务商来盘注册企业、投资兴业。

  积极发展“飞地经济”。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依托产业集聚区承接市外飞地项目转移,探索与无锡市共建飞地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项目突破行政区划,推动各乡镇间跨县区、经济区开展飞地项目转移,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明确引资方、落地方责权利益关系,创新合作模式,做好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工作。严格准入门槛,严禁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项目进入飞地园区,落实安全环保职责。

  (四)引导各类资金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在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环境整治、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推行财政性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设立小微企业过桥贷款基金、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等,多渠道募集资金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协助企业拓展银行信贷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本地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银企对接平台,定期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融资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互保、联保、企业家信誉担保贷款融资机制。探索采取“农商行+担保公司”模式,构筑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建立现代法人经济实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各区经投公司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收益基金,用于支持农村产业发展、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提升。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建立金融机构向县域和镇村延伸的引导机制,鼓励村镇银行向基层延伸网点,探索组建农村金融互助社,加大对农业和小微企业服务力度。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融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探索将环境美好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新路径。坚持污染防治与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确保生态资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机制、产业扶持政策等,从源头控制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增加机械加工招商引资项目,减少化工项目,保证项目的环保和科技含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和能力,对存在生态风险的企业,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约束。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实行城乡环境执法、大气污染防治和城乡水环境污染防治一体化监管机制。创新城乡环境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快建立乡镇网格化动态环境监管体系,并与市、区(县)联网,形成城乡环境监管联动机制。制定和完善符合盘锦实际的资源有偿使用、湿地生态补偿等地方法规和制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机构、人员、管理和投入等体制机制。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要素保障支撑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支持建立农村专业合作化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各类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积极作用,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先进农业科技,加大农机农技培训力度。强化科技培训,做好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讲座、农业科技培训等活动,加强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建设。推行电子商务服务,搭建产品物流平台,在产品生产、定价和促销中加强现代科技的运用。试行科技资金后补助制度,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任用计划,采取委培、外派等形式,激发广大干部发展镇域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盘锦籍学子回乡创业、盘锦籍海外留学生服务家乡发展、大连理工盘锦校区毕业生留盘就业,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到乡镇发展创业,聘请发达地区工业企业退休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和技术骨干。对引进的各类急需人才,给予其在落户、配偶及子女工作、医疗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建立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以政府实施的重大项目为载体,联合有关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企业依托生产基地、职业院校、中介组织、科研机构,推行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就业培训。加强对工业技术人员培训,创建人才培训中心,广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转化就业率。将乡村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完善基础教育和各类成人技术教育体系,加强企业经营者再教育,为企业家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和更好的进修条件。

  五、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增强各级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将任务分解到每个村,由市委派专人驻村负责落实具体任务,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参与单位积极配合,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和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形成多级联动、全方位共同发力的生动局面。各部门各乡镇要根据本规划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分工体系。重点建设项目牵头单位要抓紧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探索建立乡镇互济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促进各乡镇产业协同错位发展。

  (二)构建保障体系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清除市场壁垒,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加快推动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针对简政放权、服务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搭建、项目用地、软环境建设等,建立问题解决销号工作制,明确责任单位、负责人和完成时限,纳入督查考评范围。各乡镇要积极主动作为,全方位提高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保障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投入机制和运作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三)强化督导落实

  建立由主管领导统筹指挥、牵头部门抓总协调、配合部门具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以项目化、日历化、台账化方式开展工作。建立限期反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研究和协调解决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将规划任务纳入市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工作考核体系,制定完善督查考评方案。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评估,适时调整完善任务措施,确保各项目标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实现。

  (四)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乡镇产业发展的宣传报道,突出宣传乡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重大举措和成果,形成推动乡镇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精心策划举办重点载体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各企事业单位融入发展大局,积极参与战略谋划、项目建设和效果评价。广泛吸收和积极采纳社会各界意见,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乡镇产业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