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红海滩

上级媒体看盘锦 | 人民日报:红海滩上风景好

发布时间:2025-03-11

  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2版推出“文化中国行·春游看秀美中国”专版,选取新疆阿勒泰、广西桂林和辽宁盘锦三地,用传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感受从北疆到南国不同的春日风景。一起来看《辽宁省盘锦市——红海滩上风景好》。


  春意渐浓,出门寻景的人多了起来。从北疆到南国,人们见识不同的画卷,收获不同的体验:到新疆阿勒泰在皑皑白雪上“畅滑”;去辽宁盘锦赏红海滩湿地风光;赴广西桂林感受独特地质条件带来的新玩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全国各地生态持续向好,带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人们畅游中国,看秀美大地,共享美丽中国建设成果。


  在盘锦辽河口湿地,红滩绿苇与鹤共舞,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张良军 摄


辽宁省盘锦市——红海滩上风景好
辛阳  赵艳


  辽宁盘锦辽河口湿地,海风仍透着寒意。红海滩的滩涂上,数十台挖掘机挥舞“铁臂”正在疏浚沟渠,在退潮的滩涂上勾勒出蜿蜒“曲线”。

  虽不是红海滩最美季节,但湿地的日常保护却吸引了来自沈阳研学团队的孩子们。他们一边通过望远镜看挖掘机作业、候鸟盘旋,一边听研学导师沈婉的讲解。

  “疏浚不是简单的清淤,而是在重塑湿地的呼吸节拍。”

  “原来,滩涂也需要呼吸呀!”沈婉的讲解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为了抢抓有利工期,疏浚工程从春节期间就开始了,目前已接近尾声。”盘锦红海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存利说,“疏浚工程将清理沟渠内的淤泥和杂物,提高河道的通量和流速,确保潮汐更顺畅,从根本上保护湿地生态。”

  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播放着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画面,疏浚工程进展一目了然。新疏浚的沟渠逐渐显露出自然水系的蜿蜒韵律,大地仿佛褪去板结的“盔甲”,舒展沉睡已久的筋骨。丁存利介绍,这些“曲线”不是随意挖掘的,而是在复原潮汐千百年来刻下的天然纹路。

  辽河口湿地作为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鸟类迁徙路线关键区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近年来,为了让湿地重焕生机,盘锦实施了一系列修复举措。

  淡季采取潮沟疏浚、人工降滩、碱蓬草补种植、海洋垃圾清理清运等措施,抢救性修复碱蓬草生存环境,开展沙蚕和滩涂鱼增殖放流,实施土质改良及生物链完善工程,切实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恢复红海滩区域的海洋环境及湿地生态系统。

  日常维护是重点,精准修复是重中之重。“2019年以来,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围绕辽河口水环境及红海滩湿地生态修复,展开大量科研工作,深入研究碱蓬草生长习性,分析其退化成因,为精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丁存利参与了这场生态修复战。为了提高碱蓬草的成活率,科研团队不断尝试新方法,比如冬季冰封种植法,利用冬季潮汐将种子自然植入冻土层,让碱蓬草更好地生长繁衍。

  经过多年努力,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的湿地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景区内候鸟、留鸟数量明显增多,许多丹顶鹤由“过客”变“留客”;2018年景区内碱蓬草覆盖面积为2000亩,如今已实现景区18公里范围内基本覆盖。

  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恢复后,每逢夏秋两季,红滩绿苇、鹤舞鸥翔的美丽画卷在大地铺展。生态保护的成果也逐渐转化为发展红利。当地实行“稻田+”生态立体农业模式,推出“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项目,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生态高效”发展。

  好生态不断激活文旅产业链。景区融合农业与艺术,以稻为笔在大地上创作主题画作,为游客提供空中看画、田间品艺的独特体验;探索“湿地文创+”模式,周边村民用芦苇制作立体画,草编河蟹、花篮等摆件,让生态故事化身游客的“伴手礼”;红海滩湿地音乐节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沉浸体验。

  于德水是红海滩景区附近的农户,2013年,他在景区旁开了一个农家小院,经营餐饮和住宿。“跟仅靠种地相比,现在平均年收入比以前增加10多万元。”湿地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端牢“生态碗”、念好“生态经”、打好“生态牌”,擦亮“红海滩”金字招牌。2020年,红海滩景区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获得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社会效益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如今,红海滩春办湿地风筝节,夏有湿地音乐季,秋推中秋国庆河蟹节,冬设冰凌穿越挑战赛。全年不间断的生态文旅盛宴,让百姓共享绿水青山。

  “未来,盘锦将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不断探索生态旅游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让红海滩这张名片更加亮丽,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舒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