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盘锦要闻

厚植生态底色 铺展美丽盘锦画卷

发布时间:2023-08-16 信息来源:盘锦日报 浏览次数:295


图为盘锦绕阳湖湿地风光。虞伟摄

碱蓬炽烈,稻浪翻金,天蓝如洗,苇花飞扬,白鹤悠闲……盘锦这座被誉为“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自立秋时节逐渐由夏日的翠绿幻化成一片绚丽梦幻的色彩,绘就成盘锦人幸福生活的原色。如今,这幅盘锦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画卷,仍在不断着新色、添新彩。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蕴含美丽,蓝天洋溢幸福。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结构调整向绿色转轨、消费理念向绿色转变、生活品质向绿色转换,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最厚重、最坚实的底色。

污染攻坚修复底色

1200只增加到1万多只,截至目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在盘锦有了温暖的家,成为国内濒危物种保护最成功的典范之一。黑嘴鸥对繁殖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它的“重生”,既得益于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更体现在作为繁殖地的盘锦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上。

盘锦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动,统筹推进辽河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坚守湿地生态底线,实施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积极组织实施碱蓬草修复工程。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红海滩的面积2018年只有2000亩,2022年达到了2.2万亩,4年间增加了10倍。去年,我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如今,绿苇红滩快速扩展,鱼虾洄游繁殖,成群的鸟儿在此栖息觅食,湿地的生态功能全面重启,再次充满勃勃生机。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修复生态底色,更要练好环境治理的“硬功”。我市瞄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痛点”“难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广度、拓展深度。

天更蓝。今年上半年,我市环境空气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三,去除沙尘天气影响,PM_2.5平均浓度31.4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2.5%。

水更清。今年上半年,我市4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河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不断巩固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管理水平。

地更美。项目化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下游盘锦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建治并举,标本兼治。我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效益不断显现,在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创新发展点绿成金

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绿色低碳转型之于盘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我市坚持用生态“含绿量”赢得发展“含金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向共融共兴的发展之路大步迈进。

高耗能、高排放污染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发展后劲,与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格格不入。盘锦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以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机制作为管控园区发展的重要环境依据,实行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环保准入的高门槛,全市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今年7月,盘锦市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联动协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正式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协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盘锦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修复。联动机制进一步细化协作机制,立足职能,在协商和协作中凝聚共识、构建协调有序、协同高效、协作创新保护新格局,共同助力我市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黑到绿、从粗到精的转变,变的不仅是产业的结构,更是发展的效能。年初以来,我市锚定“双碳”目标,制定方案,实施任务,辽河石化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进入施工阶段,辽滨经开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任务基本完成,盘锦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

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盘锦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大力培育发展氢能、碳素材料、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同时,立足湿地这个最大优势,开发湿地绿色产品,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放大优势锦上添花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求、民生所期。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绿色坐标,拓展绿色空间,展示出更加宜居宜业、充满生机的美丽盘锦。

铁锅炖鱼、鱼塘垂钓、苇塘观景……每逢旅游旺季,大洼区赵圈河镇兴盛村内便十分热闹。民宿老板笑着说,兴盛村靠近红海滩,生态环境优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这里休闲小憩。

绿色为基,生态无价。依托生态资源,我市以红海滩擦亮旅游招牌做强湿地观光游;以稻作文化拓展田园风光游;以民宿产业打造休闲观光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生态旅游创意城市,多元旅游形态释放出新活力。

生态环境的改善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不仅仅是兴旺的旅游业和百姓火红的日子,还有依靠生态改善蓬勃发展的各类产业。

我市借势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组建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产业联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8家,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5个,蟹稻综合种养面积达到80万亩。

从小在芦苇荡边长大的张丙坤目前经营一家生态板业公司。张丙坤说,近年来通过退耕还苇、人工植苇等措施,芦苇长势越来越好,也为他的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

一根苇子的力量,远不止板材。在杜红的食用菌车间里,芦苇被碾碎、加工成蘑菇的“菌棒”,由它滋养出来的蘑菇颜色鲜亮,嫩滑又饱含鲜香。

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样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市组织开展了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健步活动、“绿色出行、优选公交”活动及“无车日”活动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悄然形成。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前一天,市直机关工委与盘锦客运公交集团合作,组织开通了两条市直机关通勤公交专线,在试运行阶段,不少市直机关干部职工体验打卡通勤公交,身体力行,绿色出行。

让生态环境绿色占比多起来,让制造业绿色占比高起来,让城乡生活绿色占比升起来。如今的盘锦,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