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盘锦要闻

“生态信仰”润泽广袤湿地

发布时间:2022-11-09 信息来源:盘锦日报 浏览次数:696


——盘锦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纪实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这是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对湿地保护发展这个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全球国家同商共谋的生存发展课题的关注与寄望。

这届大会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全球25个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的盘锦,素有“湿地之都”的美誉。

1984年建市以来,盘锦便始终坚持以保护湿地生态为发展的首要条件,坚定不移地围绕“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共荣。

盘锦在举全城之力、聚全民之心贯彻落实“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与保护同步,城市与湿地共兴”的发展格局,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与习近平主席的寄望和《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紧密呼应。

在盘锦,对湿地的珍爱与保护,早已成为城市与人民共同的信仰!

盘锦,是镶嵌在湿地中的一颗珍珠,在国际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处于重要地位——

盘锦境内分布着24.96万公顷的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广袤的湿地中,栖息着477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丹顶鹤、黑嘴鸥、西太平洋斑海豹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4种,大天鹅、灰鹤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4种。

盘锦处于全球九大鸟类迁徙路线的东亚—西太平洋迁飞路线上,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目的地,每年在此迁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鸟超过一百万只。

盘锦湿地,是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是丹顶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自然繁殖的最南限和越冬的最北限,是丹顶鹤大陆种群北迁的最重要和最集中停歇地,辽河入海口处是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产仔地。

盘锦湿地是全球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2004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2013年,被中央电视台等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

盘锦,始终把湿地保护当作生态文明建设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架构,科学规划、持续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1996年,制定出台了《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15年进行了修订;2017年5月1日,颁布实施了盘锦市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编制了盘锦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9-2025年),并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盘锦市城市总体规划、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

组建了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下设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统一行使湿地保护职能。设置了4个基层巡护管理站,配备了专业管护人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

先后划建各类保护地11处,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各1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处、国家海洋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在各类湿地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3月起,科学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5处,面积11.12万公顷,有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自然保护地范围及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加快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将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鸟类栖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产仔地等划入保护范围。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被列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点位之一……

盘锦,始终把湿地生态修复作为“一号工程”,全方位统筹推进、科学实施,不断完善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体系——

以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盘锦辽河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建立了进入保护区报备制度,完善、修建管护大门32处,设置24小时检查站3处,建设智慧门岗11处,实现了湿地重点区域封闭管理。

2015年,盘锦正式启动“退养还湿”工程,收回海域2万亩。2018年8月,全面打响“退养还湿”攻坚战,先后拆除养殖设施池塘580个、拆除看护房542处、池塘闸门2000个、孵化基地9个、孵化场28个,恢复湿地8.59万亩,恢复自然岸线15.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2014年至今,盘锦通过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对保护区及周边1公里范围内芦苇沼泽湿地生态补水超3.5亿立方米,恢复退化湿地577公顷,清淤疏浚供水干、支渠168.23公里,修建、维修控水闸门、过水涵闸等50座,恢复翅碱蓬湿地574公顷。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解决了部分湿地缺水等问题,为国家建立湿地保护补偿机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盘锦又先后以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在全域湿地启动了油气开采治理、引水潮沟清淤、栖息生境提升、科研监测站建设、水环境治理等系统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此外,盘锦一直秉承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依托独特湿地资源,大力发展湿地生态产业,摸索出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的立体生态种植养殖模式,芦苇板材产业方兴未艾。

盘锦,始终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课题潜心研究,不断强化丹顶鹤、黑嘴鸥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与种群保护——

1991年开始,盘锦坚持开展的丹顶鹤迁徙种群调查,先后用真实的数据证明了盘锦湿地是丹顶鹤大陆种群南北迁徙最重要最集中的停歇地,丹顶鹤大陆种群自然越冬地的北端。

盘锦一直致力于丹顶鹤种群的人工复壮工作,利用救护的丹顶鹤开展人工繁育。仅2016年至2021年,就成功繁育189只丹顶鹤,并在2021年先后分11批将139只人工繁育丹顶鹤放归自然,开始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丹顶鹤野化试验。

今年,又有76只丹顶鹤成功繁育。同时在今年的人工繁育丹顶鹤野外监测中发现,有7对人工繁育丹顶鹤在野外筑巢繁殖,调查证实已成功繁育后代9只,未来其种群的发展将对丹顶鹤大陆种群的壮大起到强有力的保障!

而作为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盘锦对“黑嘴鸥保护课题”更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1989年,最早发现境内湿地有黑嘴鸥的繁殖巢穴后,盘锦就开始了对黑嘴鸥生存状态、习性和栖息繁殖地与种群保护的课题研究。当时,黑嘴鸥主要栖息繁殖地为小三角洲区域,之后30余年,随着种群壮大、碱蓬草生长变迁,黑嘴鸥多次“搬家”。每一次,市委、市政府都只有一个态度:城市发展为“湿地精灵”让路!

2004年,盘锦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小河区域建设了总面积为9100亩、全封闭状态的黑嘴鸥栖息繁殖地,成立了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南小河管理站,开启了对黑嘴鸥栖息繁殖地和种群保护的系统性管理与研究。

如今,盘锦湿地的黑嘴鸥种群数量已由1991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2年的11600只。多年来,盘锦围绕黑嘴鸥栖息繁殖地和种群保护而开展的人工防护、人工岛建设以及植被和水系、滩涂管理等研究成果和经验,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南小河黑嘴鸥栖息繁殖地的保护管理,也成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经典案例!

盘锦,始终把救护野生动物、提升全民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作为城市文明的大事,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世代传承、融进血脉的“生态信仰”——

强化林湿、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巡护执法,通过逐户宣传,倡导周边农户共同维护湿地生态。2020年以来,共发现并制止在湿地内开荒、搭建看护房等违法违规行为300余次,办理行政案件5起、查办野生动物刑事案件3起,有效打击了各类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依托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赵圈河管理站推行24小时接收、安置伤病野生动物的实时救护机制,林湿、公安、医院等部门和机构加强合作,设立了“野生动物救助绿色通道”,批准成立了1处民间野生动物救护站,拓宽了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的覆盖面,提高了救治效率和成功率。去年,我市成功救助、放归野生动物156只。今年截至8月1日,我市已救助野生动物71只,其中以黑嘴鸥、丹顶鹤、秃鹫、大天鹅等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为主。

目前,盘锦已建成辽河口湿地宣教馆和红海滩湿地科学馆、2个湿地专题宣教场馆,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建立了3个小型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成立了3个湿地保护领域的协会组织,创立了2所湿地学校,举办了线上线下“湿地讲堂”90期,通过常态化开展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倡导全民参与,共同珍爱湿地生态。

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海洋日”“六五环境日”等生态纪念日持续开展全民净滩、湿地清洁、观鸟知鸟、红海滩徒步等生态公益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使生态保护深入人心。

以辽河湿地国际灯会、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珍稀动物文创品等载体,培育具有辽河口特色的湿地文化,让更多人关注盘锦湿地、了解盘锦湿地、爱上盘锦湿地。

……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盘锦始终坚定“生态信仰”,全力建设并完善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体系,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积极发挥湿地功能,推进可持续发展。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盘锦始终践行“生态信仰”,努力建立“空天地人”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全面、系统地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和谐共生、美丽壮阔的“自然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