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我们先后投了8亿元,为什么还要建?我们不能这样算(经济账),要算大账。”6月17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辽宁主题采访团走进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调研该基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有媒体问及中试基地盈利模式,盘锦市双台子区委副书记、区长盖世功如是回答:“要算大账,如果中试成功,项目落地在双台子开发区,可以增加税收、带动就业等等;即使落在它处,那也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问题。”
中试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必由之路。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给记者打比方说:“中试就是中等规模的试验过程。从实验室的克级到产业化的万吨级,好比让一位会给1人做饭的厨师给100人做饭,掌握不好火候就会出问题,中间需要先能给50人做饭。”
中试车间就相当于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除了资金投入高,化工中试还受到场地、安全环保等多方面限制。如必须在化工园区进行,同时要配备危化品库房、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等,这对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门槛。因此,中试平台被视为连接实验室和应用场的桥、帮助企业渡过“死亡之谷”的船。
据介绍,2017年,盘锦市双台子区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共建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现在辽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建立之初,就开始积极探索市场化建设与运行模式,以解决精细化工领域先进技术成果中试难题为导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全力推进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建设,打通了“小试—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张建国告诉记者,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投入运营以来,已有总投资21亿元的青岛三力中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7个高科技中试产业化项目成功转化落地,其中6个就落在了双台子开发区。而实践中,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有多种模式,其中一种是中试基地以投资人的身份参与。
“中试基地既是工具,也是引擎,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它,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也离不开它。未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发展好中试基地,帮助更多企业和科研团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盖世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