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为确保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今年全省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努力在塑造发展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发布人
省科技厅厅长 蔡 睿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公务员局局长 孙宏伟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国林
有关情况介绍(节选)
省科技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一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在塑造发展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这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辽宁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
省科技厅将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开展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专项行动。聚焦“国家所需,辽宁所能”,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解决“卡脖子”技术,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统领,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支撑,以全面提升科技、教育、人才对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为关键,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科学谋划超常规举措,着力将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加快取得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
力争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实现提档晋位,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过9%。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健全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辽宁实验室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中实现零的突破,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效能有效提升,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万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600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超过60%;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等优势领域和数控机床、精细化工、航空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攻克产业技术600项以上,研制创新产品300个以上。创新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不断完善,有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研激励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有效构建,科研学风持续优化。
今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按照“首战即决战”的要求,结合今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省科技厅力争从以下6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在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在建园区年内入驻使用。二是推进“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等预研项目建设。三是在“化工减碳”“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等领域争取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四是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重组。五是发挥沈阳、大连两市核心作用,加快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集聚高水平研发力量。
(二)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出台《辽宁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二是紧盯调整“三篇大文章”,依托头部企业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的创新需求,建立“高精尖缺”技术及产品需求清单,实施一批“揭榜挂帅”项目,全年计划攻克产业技术200项,研制创新产品100个。三是聚焦集成电路装备、数控机床等优势领域方向,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科研任务。
(三)在培育壮大科技企业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拓宽企业培育渠道,新建孵化载体20家以上,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全省高新区开展科技招商系列活动。二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依托创新联合体、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50个以上。鼓励国有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牵头建设共性技术平台、组织开展协同攻关。三是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开展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推动工、农、中、建等相关金融机构联合开发“积分贷”产品。持续开展“科技企业投融资常态化路演”等银企对接活动。建立上市科技企业培育库,择优扶持科技企业挂牌上市。四是精准服务科技企业,实施瞪羚独角兽企业后补助计划,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超过2.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4800家。
(四)在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上实现新突破。一是高标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0家以上,组织开展中试熟化项目,面向社会共享中试基地服务清单。二是加强成果精准供给,完善科技成果库,梳理高校院所先进适用科技成果,面向省内企业精准推送。三是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组织举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科技活动周等对接路演活动500场以上。加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建设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到达105家,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人才300人以上。全年落地转化科技成果4000项以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5%以上。
(五)在引育科技人才队伍上实现新突破。一是通过联合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海外引才专场推介会、海外学子创业周等活动,吸引域外人才来辽回辽创新创业;在赋予企业人才举荐权、兑现项目支持政策、项目备案征集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300个左右。二是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外国专家“以才引才”专项行动,建设国家和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引进外国高层次人才500人左右。三是抓好梯度培育,构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育体系,强化人才全链条培养。
(六)在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出台《辽宁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改革完善省科技奖励制度,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二是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探索开展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三是深化沈大自创区创新改革,借鉴推广北京中关村等先进地区改革经验。四是出台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加强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科研诚信和“三评”改革绩效评估,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我们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要求,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主动服务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机制、积聚力量、攻坚克难,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
省委组织部
辽宁省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工作纳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点任务,坚持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生态“三位一体”推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突破塑造发展新动能,引领全面振兴新突破。
第一,突出“兴辽英才计划”牵引,打造辽宁创新发展主力军。“兴辽英才计划”是辽宁人才培养使用的品牌工程、龙头工程。2023年,在对“兴辽英才计划”系统重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聚焦高端,实行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精准支持1000名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夯实全面振兴人才基础。
一是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支持7名具备战略科学家潜质的杰出人才、50名拥有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领军人才、200名具有较强科研创新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同时,加大博士后培养力度,支持100名优秀博士后留辽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是成建制引进“带土移植”团队。面向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和支持50个能够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创新团队、50个在辽宁转化成果、创办企业的创业团队,柔性引进和支持50个与企业开展中短期合作的专家团队。
三是加快集聚产业高端人才。彰显企业承载人才发展的主体地位,对标国家和省级重大产业布局,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重点支持150名带动企业自主研发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100名精于实操的优秀工程师、100名勇于攻克难关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增设集成电路人才专项,对紧缺人才给予专门支持。
四是培育储备高水平专门人才。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开发,培养集聚400名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体育、卫生健康、农业农村、金融、教育教学等领域专门人才,实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第二,突出需求导向、高精尖缺,吸引集聚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坚持以才引才、平台引才、项目引才并举,让更多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辽宁所用。
一是深化“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遴选一批科学家、企业家和工程师担任荐才专家,充分发挥校友会、同乡会、协会商会等纽带作用,通过师承、校友、亲友、同乡、合作伙伴等关系,精准推荐人才、联系人才、招揽人才,吸引全球高端智力以不同方式参与辽宁振兴发展。
二是打造引才聚才品牌平台。今年6月底,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一地引智、全省共享方式,融合“星海国际论坛”,全方位优化升级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邀请海内外优秀人才和高校院所、重点企业、投资机构,开展人才对接、项目路演、成果转化、风投支持,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向辽宁汇聚。今年年底,举办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第二届“兴辽英才”青年论坛,宣传人才政策,发布重要人才岗位,推介重大人才合作项目,吸引集聚高端人才。
三是持续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推行生活补贴和住(租)房补贴、便利落户居留、就业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为学子来辽工作提供保障服务。强化机关事业岗位引导,统筹顶尖高校和省内高校优秀毕业生资源,选调生名额增加到1000人;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考录规模,提供公务员岗位7400余个、事业单位岗位6000余个。深度挖掘和储备高质量就业岗位7万个,带动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加大高校毕业生吸纳力度,全年吸引35万名高校毕业生留辽来辽创新创业。
第三,突出沈大“双核”引领、协同驱动,全力打造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沈大国家级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是党中央构建人才雁阵格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支点。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我们抢抓机遇,发挥沈阳、大连“双核”引领作用,加快高端智力有效汇聚、产业人才融合示范、区域人才集成联动。
一是强化平台整体设计。突出沈阳、大连主体地位,明确目标任务、空间布局、重点举措和支持保障政策,将沈大平台打造成为“五地”,即战略科技人才集聚地、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人才交流合作策源地、国防军工高端人才汇聚地、人才兴业发展优选地。
二是加强平台核心区建设。在沈阳、大连域内选择若干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高端人才密集的区域,规划建设平台核心区,初步形成“双城四区两带”布局,“双城”,即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四区”,即沈阳高新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金普新区、大连高新区;“两带”,即沈阳科教融合创新带、大连国际航运中心人才集聚带,发挥核心区牵动作用,点面结合、多维辐射,在东北地区形成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显著竞争优势。
三是落实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优先在“双城四区两带”核心区内推行一批突破性政策,支持沈大平台在人才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人才引进、人才保障服务等方面,创新探索、积累经验,有计划、分步骤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加快构建高位牵动、雁阵布局、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全域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四,突出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激发用人主体和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深化改革、破立并举,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一是向用人主体授权。继续在“兴辽英才计划”中推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按年度入选名额30%的比例,由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自主举荐人才,“免评即享”项目支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
二是积极为人才松绑。推行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落实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25条措施,在“兴辽英才计划”战略科技人才项目、基础研究科技项目中,全面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人才更大经费使用权。
三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持续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健全省级人才项目人选查重和退出机制,减少人才多头申报、项目重复支持,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开设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急需紧缺人才可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
第五,突出优质高效服务,打造人才振兴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感情留人、服务留人,让广大人才省却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联系服务。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落实省领导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制度,带动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健全走访慰问、经常性联系、听取人才意见等机制,积极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是做优做细人才服务。健全在辽院士医疗服务快速保障机制,在10家定点医院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预约挂号、专家会诊、健康咨询等便利服务。加快完善人才集中区域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和国际化学校布局,落实人才子女选择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优惠政策。推动各市配建人才社区、人才公寓或发放住房补贴,强化人才安居保障。
三是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便利化。整合原有人才信息平台,建设“辽宁人才振兴网”,完善人才需求征集发布、人才成果对接转化、人才政策申领兑现等功能,同步在沈阳、大连、鞍山等市设立省市共享的线下综合服务大厅,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设立“兴辽英才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医、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居留出行等“绿色通道”,切实让各类人才在辽宁安心、安身、安业。
省教育厅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十分关注教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号召我们以超常规举措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部署经济社会发展10个方面新突破、50项具体举措,强调要“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在塑造发展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的部署安排,坚持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防风险,讲大局、谋发展、求突破、做贡献,大干三年、奋斗三年,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切实把科教优势转化为辽宁振兴发展优势。
一是加快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各市落实《辽宁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距。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计划,以县为单位,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巩固公办园主体地位,重点扩充城市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实施优质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强县域普通高中,鼓励高校和城区优质普通高中通过开展联合办学、对口支援等方式落实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形成国家示范、地方为主的县中托管帮扶体系。到2025年,全省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省级评估验收的县(市、区)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占比达到60%。
二是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新范式
组织各市以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区为基础,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园区深度匹配,服务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组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面向辽宁重点产业、主导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布局,遴选一批改革意识强、产教融合深、专业基础好、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发展有力的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整合校企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服务技术创新、建立激励机制,打造“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到2025年,新建市域产教联合体1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20个,培育“兴辽未来工匠”300名。
三是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聚焦强化育人功能、打造高水平团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全面振兴能力以及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新增一批高水平建设成果。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打造高水平学科集群和优势特色理工学科。到2025年,10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四是持续增强教育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围绕“一圈一带两区”重点产业需求,持续深化校政、校地、校企合作,助力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依托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企业围绕行业产业发展,强化协同创新、协同攻关。支持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承担重大重点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校企(地)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引导和支持高校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设、培育一批教育部高端智库和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深化“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工程,鼓励引导大学生留辽来辽,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教育振兴乡村”工程,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规模,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和推广力度。到2025年,高校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转化科研成果超过7000项。
为了保障三年行动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我们成立了“辽宁教育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专班”,专班下设1个综合推进组和7个专项推进组,强化统筹推进、跟踪落实和工作调度。同时,积极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交流,拓宽社会沟通渠道,争取全社会更多关心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我们还将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形成共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答记者问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记者
围绕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国家所需、辽宁所能”,省科技厅在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
省科技厅厅长 蔡睿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我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省聚焦“国家所需、辽宁所能”,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高标准组建4家辽宁实验室,大力度提升34家国家创新平台能级,多举措优化1301家省级创新平台布局,着力构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按照我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部署,省科技厅将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树立标杆,高水平建设辽宁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推进实验室支持政策有效落实,会同沈大两市、省直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实验室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推进实验室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在建园区年内全部投入使用,在先进材料、洁净能源、精细化工、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我省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是争创一流,积极创建国家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组织现有国家实验室参与重组,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化工减碳、工业智能等领域积极培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年内正式获批,实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我省布局零的突破。
三是夯实基础,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加强谋划储备。加强部门协同,推进“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海洋工程环境实验室与模拟设施”。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我省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中零的突破,夯实创新发展的科研条件基础。
四是提升能级,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瞄准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方向,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布局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产业技术供给。同时,将加强省级创新平台的动态调整和管理服务,通过“奖优劣汰”,进一步提升省级创新平台运行质效,有力支撑全省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
新华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省委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兴辽英才计划”,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这个计划的实施效果和主要特点?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公务员局局长 孙宏伟
“兴辽英才计划”是我省人才工作的品牌工程、龙头工程。这个计划从2018年实施以来,累计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1341名高层次人才、120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其中,产生了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9名国家级人才。“兴辽英才”领衔的1400多个科研项目稳步推进,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
去年,我们按照中组部要求,对“兴辽英才计划”进行了系统重构和优化升级。升级后的“兴辽英才计划”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项目设置突出关键,引领性强。创新设置了战略科技人才、“带土移植”团队、产业高端人才、行业领域专门人才4个人才项目,重点支持和奖励16类人才和团队。二是遴选机制导向鲜明,公正专业。首次建立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度,由重点用人单位直接推荐人才,不需要经过专家评审,一步到位,直接给予项目支持。三是激励方式务实直接,获得感高。省委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人才专项资金由每年5亿元增至7亿元,既有科研经费支持,又有个人团队奖励。其中,对战略科技人才,最高给予300万元科研经费和60万元免税奖励;对“带土移植”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500万元科研经费、200万元免税奖励;对产业高端人才,最高给予50万元免税奖励。
升级后的“兴辽英才计划”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和人才的高度关注,申报人数达到3686人,创历史新高。目前,我们正在对申报人选进行专业评议,人选确定后,将隆重表彰奖励,及时兑现经费支持、落实保障措施。
辽宁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请问,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国林
我介绍下我们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工作的有关情况。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有机结合点。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围绕强化育人功能、打造高水平团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全面振兴能力以及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5个方面,制定加快“双一流”建设主要工作任务和实施方案,提明确具体量化指标,指导高校分解落实主要工作任务,项目化引领,清单化推进,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二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工程,着力培养理工农医紧缺人才、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示范性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实施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四新”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
三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水平。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加快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实现新突破。
通过这些方式,多措并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辽宁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能否对此作简要介绍,特别是具体采取了哪些创新性举措?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公务员局局长 孙宏伟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富朝气、最有潜力的群体。辽宁老龄化率全国排名靠前,人口结构亟待优化。下大气力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既是优化我省人口和人才结构的关键之举,更是夯实全面振兴人才基础的长远之策。如果说“兴辽英才计划”是打造高端人才方阵的龙头项目,“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就是涵养人才队伍源头活水的最有效载体。
去年,我们出台了《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 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推动新时代辽宁振兴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利用3年时间,到2025年吸引集聚120万名高校毕业生留辽来辽,同时围绕集聚高层次高素质青年人才、支持保障高校毕业生兴业发展、支持用人单位广揽青年人才、优化青年人才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既有“真情实意”,更有“真金白银”。比如,在安居保障方面,为应届毕业且在辽企事业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提供3年免租人才公寓或发放住房补贴。以大连为例,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分别可以享受每人每月2500元、1500元和1000元住房补贴,保障期3年,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标准还将上浮10%。以沈阳、鞍山为例,对首次购买商品房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生,分别按照7万元、4万元、2万元标准发放一次性补贴。其他城市也相继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千方百计保障高校毕业生在辽舒心生活、安心工作。这里我也诚挚发出邀请,真诚欢迎各位优秀学子来辽留辽成长发展,实现人生梦想,创造精彩未来。
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
围绕服务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有哪些打算和措施?
省科技厅厅长 蔡睿
今年,省科技厅将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加快提升产业技术供给能力,更好支撑做强做大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提供强大科技动力。
一是下大力气加强基础研究。我们将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出台《辽宁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布局建设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一批项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联合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
二是开展创新联合体重大攻关示范。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需求,依托产业头部企业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3-5家,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建立“高精尖缺”技术及产品需求清单,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实施150项左右科技攻关项目,提升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
三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聚焦集成电路装备、数控机床、重大新药等国家布局方向以及装备、能源、材料、信息、种源创制等我省具备比较优势的方向,组织领军科学家与头部企业共同主动谋划重大科技项目,争取承担一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央广网记者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部省共建的七个省份之一,我省职业教育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下一步,我省职业教育将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中展现怎样的作为?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国林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经过积极争取,教育部围绕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提升服务辽宁振兴能力,给予我省9项重大政策支持,为我省职业教育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园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技术支撑。
二是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先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大学、职业学校牵头,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汇聚产教资源,开发一批核心课程,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今年,将组织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6个左右。
三是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整合校企资源,打造“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按照有关政策要求,采用“资格推荐+文化考试+技能考核”方式,招收优秀中高职毕业生,采取“一匠一案”,培养一批本领过硬、掌握绝技绝活的未来工匠。今年,计划培养“兴辽未来工匠”100名左右。
通过这些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