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健康防线在行动
信息来源:盘锦检验检测中心 市疾控中心 日期:2020-03-01
盘锦交通文艺广播FM91.4《抗击疫情 健康防线在行动》节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策划了《健康防线》抗击疫情特别节目《FM91.4抗击疫情 健康防线在行动》。通过节目让更多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和预防知识,做到科学防护消除恐慌,众志成城攻克难关。
节目内容
《FM91.4抗击疫情,健康防线在行动》节目为大家请到直播间的是盘锦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副主任医师郑扬。给大家讲讲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如何进行慢性病的防治。
主持人港桥(左)和嘉宾郑扬(右)在直播间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除了湖北地区仍有病例报告以外,其他省市疫情整体平稳,呈现了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湖北地区疫情持续,盘锦当地疫情防控仍不可以松懈。自本月20日以来,我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在逐步复工和复产,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节奏。大家通过各种媒体都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给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极大损失。全市各个部门在积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防治慢性病,因为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我们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的疾病。今天我们邀请了盘锦检验检测中心(盘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科郑扬科长,与听众朋友们一同交流一下,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如何进行慢性病的防治。
郑扬: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非常高兴来到直播间,我们在防控新冠肺炎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加强慢性病防治,今天就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在疫情期间既做好传染病防控又做好慢性病的防治。今天我从以下4个方面介绍一下如何进行慢性病的防治,首先如何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病症状;其次慢性病患者就诊及治疗的建议;第三方面就是慢性病患者如何进行饮食运动生活方式调整;第四方面,面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我们如何进行心理调适,远离焦虑情绪。
主持人:大家经常提起的慢性病主要都是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发病时会有哪些症状?
郑扬:现阶段,我国重点防治的慢性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这类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对群众健康损害大,疾病负担重。在疫情流行期间,我们慢性病患者要关注自身身体状况,重点放在血压、血糖控制上面,一般高血压急性发作早期时会出现头晕、恶心、视力模糊、耳鸣、视力减退、乏力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急性感染、饮食过量、治疗不当常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往往会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呼吸中有烂苹果气味,严重可出现头痛、头晕、烦躁、嗜睡以致昏迷。
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心脏病、脑卒中,为此一定要及早识别心脏病、脑卒中发病先兆症状,心脏病发病前可能会出现心前区压迫感、疼痛感。脑卒中发病前会出现头晕、肢体麻木、吐字不清、肢体活动无力、嗜睡、肢体软弱无力等症状。慢性病患者一定要重视这些症状的出现。慢性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主持人:很多慢性病患者可能会有顾虑,医院各种病人都有,其中可能会有新冠肺炎病人也去就诊,担心会被传染上,很多慢性病患者就不愿到医院去就诊。
郑扬:其实我们的慢性病患者也不要有太大顾虑,在传染病疫情流行期间,医院的确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场所,但是只要我们慢性病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佩戴好口罩,听从医护人员的导诊安排,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还是很低的。因为我们的综合性医院都设有发热门诊,发热病人会被导诊到发热门诊,发热病人与我们慢性病患者能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还是比较小的。
主持人:我们这些慢性病患者出现症状后,没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可能会出现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郑扬:对于我们高血压的患者来说,一旦出现头晕、恶心、视力模糊、耳鸣、视力减退、乏力等症状时候,说明患者的血压没有控制很好,血压突然升高,上升幅度比较大,严重的可以诱发心脏病、脑卒中,脑卒中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出血、脑梗死,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危害生命。
主持人:我们知道很多慢性病患者大多数情况下进行居家的治疗,比如在家中服药,在疫情流行期间,我们的慢性病患者如果能少去医院还是应该少去医院,我们这些慢病患者在进行居家治疗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吗?
郑扬:很多慢性病患者往往都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应重点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一般对于高血压患者家中应备一个血压计,可以每天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一般高压要控制在140mmHg以下,低压要控制在90 mmHg以下,对于年龄稍大点老年人一般高压要控制在150mmHg以下,低压要控制在90 mmHg以下就可以。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配备血糖仪,每天监测血糖的变化情况,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动。对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情况下较为理想。
对于高血脂的病人来说,一般要服用调血脂的药物,并可能要长期服用一段时间,对于高血脂病人来说饮食和运动调整更为重要。慢性病患者在服药方面一定按照医生医嘱进行服药,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可以自行减少服药剂量,也不要随意增加用药量和药物种类,因为大多数慢性病患者为老年人,药物代谢缓慢,用药量过大或不合理联合用药会造成严重药物副作用。
主持人:都说慢性病是一种生活方式变化引起的疾病,比如我们现在运动的少、体力活动少、能量摄入过剩、环境污染、精神压力过大、寿命的延长等等造成了现在慢性病患病人数增多,对于已经患了慢性病的慢性病人还应在生活方式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郑扬:的确,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我们慢性病患病率越来越高,但是如果一旦得上了慢性病,大家也不要过分忧虑和恐慌,即使患上了慢性病,只有进行良好控制,一样可以长命百岁。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我们始总都在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重点放在饮食和身体运动、情绪调整方面。对于高血压的患者,我们一定要注重饮食调整,不可以吃过多咸味的食品,盐分高摄入会导致血压的升高,另外应保持清淡少油饮食,减少油脂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戒烟戒酒。一般建议每天吃12种以上食物,一周吃25种以上食物,食物应种类多样,小分量进食。
同时每天适当运动,我们每天应该运动时间应该达到30分钟以上,运动形式可以是健走、跳健美操、跑步、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等。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对于很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往往超标,如果能讲课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对于降低血压、血糖都非常有效,同时降低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一般我们控制体重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三餐减量的方式进行体重控制,比如之前吃十分饱,减肥期间可以吃7分饱,降低能量的摄入。另外要控制油脂的摄入,不吃油炸食品,因为油脂热量较高,极易造成能量过剩。尽量多吃蔬菜和膳食纤维比较丰富食物,增加饱腹感。同时加强身体活动,增加能量消耗,说白了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一般我们建议体育活动应该是在饭后半个小时之后再进行体育运动,避免因体育运动造成消化不良。适当运动对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主持人:在疫情期间,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会得传染病,对传染病存在恐惧心理,造成心情紧张或是情绪焦虑,这些情绪的变化和波动也会引发慢性病患者病情的加重?
郑扬:人的良好的心理适应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重要一面,躯体和精神方面健康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健康。但往往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一个人患有躯体疾病时候,往往也很难有良好情绪。而精神方面紧张和焦虑往往会加重躯体疾病。对于慢性病患者首先要充分了解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各项预防措施,正确认识这个疾病,科学进行自我防护,不要相信一些虚假传闻。另外慢性病患者要学会心态调整,做一些自己喜欢事情,比如画画、唱歌,并且适当在家中进行一些体育运动,这些都是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人在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各类负面事件,比如现在传染病疫情、或是亲人离世、经济上的损失、职业生涯挫折,情绪和心境难免出现低落和焦虑、抑郁,要懂得自我调整,适当释放自己不良情绪,当有不良情绪时,可以找人倾诉。如果自我调节无效时候,一定要求助于专业医生,由专业医生来帮助治疗情绪和心理疾病。
慢性病患者要尤其注意保持良好、积极心态,不良心态会导致血压波动、机体免疫力低下,脑血管痉挛容易诱发脑卒中的发生。
主持人:对于我们大众来说,我们要如何预防慢性病的患病?
郑扬:我们讲疾病预防,如果一种疾病能够实现病因预防,那么这种疾病是完全可以避免得病,首先我们要谈谈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中我们常常会说知—信—行,知既是知识,如果说一个人具有一定健康常识,那么他得病的风险就会低。信,既是信念,一个掌握健康知识后你能够产生正确信念这一过程,即是认可这种健康知识。行,就是一种行为,比如:咱们拿吸烟危害健康这句话,来解释这个知信行他们之间的关系,什么是知呢,吸烟的人容易患肺癌,这就是知识。什么是信呢?就是这个人认为吸烟的确会使人患肺癌机会增加这句话是正确的。什么是行?就是为了不得肺癌,个人愿意戒掉吸烟这一习惯或者就不吸烟。所以我认为预防得慢性病,就要做好健康教育,每个人都要有获得健康知识的机会,比如我们今天的直播间节目,学校的健康教育,其他各种途径科普宣传。正确信念的培养,在于示范作用和持续健康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相对学校来说起到健康教育效果就会更好,是因为父母良好示范作用。行为的养成,在于健康行为巩固,比如清淡的饮食习惯、保持运动的好习惯。综上所述,要想预防慢性病,首先我们要了解相关慢性病知识,然后坚定健康信念,我们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适宜体重、心理平衡,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遵守医生建议,做到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可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慢性病防治,同样适用于传染病防治。请大家牢记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